【大乘上座部】
印度佛教部派名。出自玄奘《大唐西域记》。该书多处提及此一名词。如卷八摩揭陀国〈摩诃菩提僧伽蓝〉云(大正51·918b)︰‘其先,僧伽罗国王之所建也。(中略)僧徒减千人,习学大乘上座部法。’
此‘大乘上座部’一词,到底指何等部派,史无明文。而学者间的看法也不尽一致。玆录下列诸氏之说法如次︰
(1)季羡林以为此部派指的是‘小乘上座部之接受大乘思想者’。季氏所撰〈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文中云(《季羡林学术论著自选集》)︰‘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有五个地方提到“大乘上座部”。大乘本无所谓“上座部”和“大众部”之分。因此就给各国研究《大唐西域记》的学者带来了问题和困难。一百多年以来,欧洲和日本的学者异说纷纭,然而始终没有准确地解决这个问题。
根据巴利文佛典和锡兰史籍的记载,锡兰佛教信仰虽以小乘上座部为主,但是大乘思想始终输入未断,无畏山住部更是特别受到大乘的影响。许多典型的大乘思想渗入小乘,在大乘萌芽时期更为明显。这在印度佛教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锡兰小乘的三个部派(主要是两个部派),所遵行的律并无歧异;但在学说方面,无畏山住部却不断接受大乘影响。早期接受原始大乘的功德转让等思想,到了玄奘时期,又接受大乘瑜伽思想(可能也有中观思想)。因此,所谓“大乘上座部”并不是由大乘与上座部所组成,而只是一接受大乘思想的“小乘上座部”,可是又包含大乘与小乘两方面的内容,因此才形成了“大乘上座部”这种奇特的教派。西藏文译本《大唐西域记》,在一个地方把“大乘上座部”译为“大乘的上座部”,在另一个地方又译为“上座部的大乘”,看似矛盾,实则颇能表现二者的关系。’
‘归纳起来,我们可以这样说,印度境内的四个国崇信大乘上座部,是从锡兰倒流过来的。
为什么说是倒流呢?因为大乘教义是在印度兴起来的。后来逐渐传到了锡兰,影响到那里原来流行的小乘上座部。这个影响的过程,时间很长,头绪很多。在大乘初期,我名之为原始大乘,或者也可以叫作“半大乘”,大乘的一些教义已经传入锡兰,渗入小乘上座部的教义中。随着大乘教义的发展,一直发展到我称之为古典大乘的时期,大乘教义还一直在影响着锡兰的小乘上座部。’
(2)吕澄以为,玄奘《大唐西域记》中所指的大乘上座部,是指斯里兰卡(锡兰)的无畏山寺派。其《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三章文云︰‘从大众系保留下的许多学说中,有些就很接近大乘思想,如前面所说的方广部就是。不仅如此,后来的大乘学者们自己也有此看法。汉译资料中有真谛译的《部执异论》,据他在译记里说,大众系内部分裂,即因对内部流行的大乘经有信有不信引起的。他还说,多闻部的分出,是由于有位在雪山修行的人(多闻部主)出来宣扬一种深奥思想。所谓“深”,就是超出小乘的大乘思想。后来玄奘去印时,还有这样的传统看法︰原在南方的大众系,以后发展出案达部,再后有方广部,它们以斯里兰卡的无畏山寺为根据地,那里本来是流行上座系的,这时方广与上座取得调和,同时并存。玄奘认为无畏山的上座已非纯粹的上座,应名为“大乘上座”。据此,玄奘似乎也把方广看得与大乘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