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作者: (英)里嘉图 著,郭大力,王亚南 译
出 版 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 2008-8-1
字数: 260000
版次: 1
页数: 276
开本: 16开
I S B N : 9787542627858
分类: 图书 >> 经济 >> 经济学理论 >> 其他经济学理论
定价:¥40.00
编辑推荐一部既为资本主义辩护,又是反资本主义的有力武器的经济学名著。
著名马克思主义翻译家郭大力王亚南在翻译《资本论》前将此书译成中文献给我国读者。
一部真实反映资本主义经济问题的经济学名著。
内容简介读里嘉图《经济学》,有一事最令我们纳罕。他书中,一句一字,都为资本主义辩护,但他书中一字一句,又都可转用作反资本主义的武器。这种现象,在别个大经济学家的著作上,绝对没有。里嘉图《经济学》之所以有价值,这或许是一个小小的原因吧,但里嘉图《经济学》所以有这样大的影响,这就是最主要的原因了。
里嘉图的劳动价值说,在他的《经济学》中,是极重要的一部分。他的劳动价值说,可以说全部由亚当斯密得来,后来由马克思承继下去,这在经济学史上,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极有意趣的经济学说进化的痕迹。由此,我们看出了,亚当斯密里嘉图辈用以辩护资本主义的主张,转过来,可成为反资本主义的武器。亚当斯密里嘉图明明承认了一切价值的来源是劳动,却又承认所创造的价值一部分,应在地租名义下归于地主,一部分应在利润名义下归于资本家,而剩给劳动者的部分,反只足维持劳动者最必要的生活。马克思同他们一样,说一切价值的来源是劳动,但他却说,在剥削劳动的资本主义下,既在劳动者生产的全部价值中,扣去劳动者维持生活所必要的部分以后,剩余价值即须归于社会上的游惰阶级如地主与资本家。关于这两种不同的学说,我们如果舍弃他们中心的伦理观不论,便可说这两种学说,殆无不同之点。如果有,那只是研究态度的不同。前者是说明的,后者是批评的;前者眼中的资本制度是永劫不移的经济组织,后者却认资本制度为人类社会进化所必须通过的一个阶段。
在所谓正统经济学派的著作中,流行一种极重要的观念。在里嘉图《经济学》中,这种观念,尤为明显。世人因不明了这个观念,往往不能彻底了解里嘉图的经济学说,那就是经济人的假设。在正统派经济学者心中,似乎有一个抽象的社会存在。在这个社会中,人类只有一种活动,即谋利的活动,人类只有一种要求,即生计的要求,人类只有一个目的,即变成富裕的人。总之,这个社会内的人,是纯粹的经济人。他们被假定为没有道德,没有真理,没有艺术。他们的理想,不是善,不是真,不是美,只是富。由这种经济人的假定,我们又联想起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即有时被称为经济史观的那种学说。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承认一切思想的艺术的道德的活动为“上层建筑”,而受决定于社会的生产条件与生产组织,因为这才是基础。里嘉图与马克思,在这里,又极相类。但前者所以有经济人的假设,是为了说明资本主义的方便,后者经济史观的命题,却是断定资本主义没落的前提。
作者简介里嘉图(Ricardo,David)(1772~1823)英国经济学家,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在经济理论上,制定了在资产阶级眼界内所能达到的最彻底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指出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利益的;中突,对经济学科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经济学及赋税之原理》是他的代表作。
图书目录译序
原序
第三版小引
第一章 价值论
第二章 地租论
第三章 矿山地租论
第四章 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
第五章 工资论
第六章 利润论
第七章 国外贸易论
第八章 赋税论
第九章 原生产物税
第十章 地租税
第十一章 什一税
第十二章 土地税
第十三章 金税
第十四章 家屋税
第十五章 利润税
第十六章 工资税
第十七章 对原生产物以外诸商品的赋税
第十八章 济贫税
第十九章 论贸易通路的突变
第二十章 价值与富之不同性质
第二十一章 蓄积对于利润利息的影响
第二十二章 输出的奖金和输入的禁止
第二十三章 生产奖金论
第二十四章 亚当斯密的地租学说
第二十五章 殖民地贸易
第二十六章 总收入与纯收入
第二十七章 论通货与银行
第二十八章 论富国贫国金谷物及劳动的比较价值
第二十九章 生产家支付的赋税
第三十章 论需要供给对于价格的影响
第三十一章 论机械
第三十二章 马尔萨斯的地租学说
附录一 引用各书题名
附录二 几个译音的字
书摘插图第一章价值论
第一节 一件商品的价值,或所能换得的他种商品的数量,乃定于生产所必要的相对劳动量,非定于劳动报酬的多寡。
亚当斯密曾说:“价值一辞,有两种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表示因占有其物而取得的对于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叫做使用上的价值,后者叫做交换上的价值。”又说:“使用价值很大的东西,其交换价值往往极小,甚或绝无。反之,交换价值很大的东西,其使用价值往往极小,甚或绝无。”水与空气,是极有用的,为生活所不可少,但在普通情状下,它们不能交换任何物品。反之,与空气水比较而言,金的用处是很少的,但它能换得许多货物。
效用不是交换价值的尺度,但为交换价值所不可少。若某商品全无效用,换言之,全然不能满足我们的欲望,那无论它怎样稀少,无论生产所必要的劳动量若干,它终不能有交换价值。
有用商品的交换价值,得自两个泉源——一个是稀少性,一个是生产所必要的劳动量。
有些商品的价值,单由稀少性而定。劳动既不能增加它的数量,它的价值亦不能因供给增加而减低。例如稀有的雕像,图画,稀有的书籍古钱。又如珍贵的葡萄酒,其葡萄由特殊土壤栽培,其品质特殊,分量有限,其价值无关于生产必要的劳动量。价值变动,全然按照欲得者之资力与欲望。
但在市场上,这类商品的种类不多。在人类所欲得的货品中,最大的部分,是由劳动而生。投下了生产所必要的劳动,这类物品即可无限制的在许多国度(不单是一国)增加。
在讨论商品,商品的交换价值,和商品相对价格法则的时候,我们所指的商品,既可由人力增加总量,又允许生产上的自由竞争。
在原始社会,这类商品的交换价值,全受支配于各自费去的比较劳动量。
亚当斯密说: “一切物的真实价格,即欲得此物的真实费用,亦即获得此物的辛苦勤劳。一物,对于已得此物但愿以之交换他物者,真正值得多少呢?——那等于因占有此物,而能自己省免,转加在别人身上的辛苦勤劳。” “劳动是第一价格,是原始的购买的货币。”又说: “原始蒙昧社会,尚无资财蓄积与土地财产,获取各物所必要的各种劳动量的比例,是支配各物交换比例的唯一条件。例如,狩猎民族捕杀海狸一头,所费若二倍于捕杀野鹿一头,海狸一头,即可交换野鹿二头,换言之,值野鹿二头。二日劳动生产物的价值,当然二倍于一目劳动生产物,二时劳动生产物的价值,当然二倍于一时劳动生产物。”
如果把不能由人类劳力增加的物品除外,则交换价值的基础,确乎是人类的劳动。这在经济学上是一个极重要的原理。价值一辞的暖昧,在经济学上,不知引出了多少错误和争执。
投在商品内的劳动量,支配商品的交换价值:劳动量增加,商品价值加大;劳动量减少,商品价值低减。
亚当斯密既如此确凿的决定了交换价值的本源,又如此首尾一贯的主张价值的大小,须比例于生产时投下的劳动量;但他同时却又树立别种价值标准尺度,说价值的大小,就看它能换得那种标准尺度物若干。他所谓标准尺度,有时是谷物,有时又是劳动;不过这里所说的劳动,已非生产该物时所须投下的劳动量,却只是交换该物时所得而支配的劳动量。在他看来,这两种劳动量似无多大区别。他以为,劳动效率加倍,则所能生产的商品量加倍,同时,劳动的报酬亦必加倍。
劳动的报酬,如果与其生产额为比例,则生产该物所须投下的劳动量,当然会等于交换该物所得而支配的劳动量,即彼此当然都可作为价值的标准尺度。可是这两种劳动量,事实上并不相等。前者往往能够指示他物价值的变动,是一个不变的标准;后者却是可变的,不能测定他物价值的变动。亚当斯密在适切说明金银价值可变,不足以测定他物价值之变动以后,却又选定同样可变的谷物或劳动来做标准。
不待说,金银会因更丰饶的新矿发现,而发生价值上的变动;但这种发现,究不多见;其影响虽大,但影响期间决计不久。掘矿术的改进,掘矿机械的改良,亦可影响金银价值,因为这时由同一劳动,可掘得较大的数量。再,矿山采掘多年后,因产额日减,亦不免令金银价值发生变动。上述种种,当然是实情。但谷物价值又能避免这些影响么?农业改良,农具改良,沃壤发现,(在输入自由时,一国沃壤发现之利益,可影响各市场的谷物价值)不是可以影响谷物价值么?输入禁止,人口增加,财富增进,食物供给困难(因耕作劣地,需要劳动较多)不也可以影响谷物价值么?至若劳动价值亦是同样可变的。社会情状的变化,可引起劳动供求比例的变化,因而引起劳动价值的变化。此外,食品必需品的价格变动了,劳动的工资,亦不免受到影响。
同在一国,生产一定量食品或必需品所必要的劳动量,某一时或不免要二倍于他时,但劳动者报酬的减少,却是极其有限。劳动者的工资,大体上都是等于一定量的食品和必需品的,若更由此种限度减少下来,他便不能生活。因之,在这种场合,以生产食品必需品所必要的劳动量作标准,食品必需品的价值,已腾贵百分之百;以交换食品必需品所得而支配的劳动量作标准,它们的价值,却没有多少增加。
吾人所论,如非一国,而为数国,如美利坚,波兰,英吉利。我们的意见,还是这样。这三国都有一种耕地,可称会最后耕地。以同人数一年的劳动投在最后耕地生产谷物,美波二国必较多于英,这是大家知道的。假若这三国的一切必需品同样低廉,那我们说生产愈便易,付给劳动者的谷物量亦按比例愈多,不是一个大错误么?
倘因机械改良,生产劳动者衣履所必要的劳动量,仅等于现今四分之一,则衣履价值亦将减少百分之七十五。劳动者所能消费的鞋,既不能常为四双,所能消费的衣服,既不能常为四套,工资也许会因竞争及人口增加之故,而适应于工人必需品的新价值。普及于一切工人必需品生产上的改良方法,虽可减低工人必需品的交换价值,减少他们生产所必要的劳动量,但数年之后,劳动者的享乐品就不会增加,纵令增加,亦极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