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学报》的前身为《北京大学日刊》。《北京大学日刊》创办于1917年11月16日,是中国最早的现代报刊之一。
1916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作为学校的改革措施之一,北大创办了《北京大学日刊》。《日刊》为四开四版,每天出刊,刊登新闻和公告,将校内每日情况向师生发布。同时《日刊》在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学说,介绍北大进步师生、进步社团的活动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李大钊、刘半农等进步教授都曾有文章在《日刊》上发表。1919年10月,毛泽东起草的《问题研究会章程》在《日刊》上发表。1932年9月17日,《日刊》改为《周刊》。后曾改为《旬刊》、《半月刊》。可以说,《北大日刊》对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记录了新文化运动的全过程。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调整。《北京大学校刊》于1953年10月1日复刊,成为四开四版的全校综合性报纸。刊名用毛泽东题写的“北京大学”校徽字体。1966年8月17日,毛泽东为北大校刊题写刊名“新北大”。8月22日,用新刊名编北大校刊出版发行。1978年3月5日,校刊恢复采用毛泽东题写的校徽字体做刊名。解放后,金克木、杨振声等著名学者曾任北大校刊主编。现任主编为魏国英教授。
2001年,《北京大学校刊》在高校中率先改为对开四版,并按照新闻出版署的要求更名为《北京大学报》。北大校报改版后扩大了容量,提高了层次,主要有要闻版、综合新闻版、学术版、副刊版。北大校报的新闻作品多次获得北京市新闻奖,在全国高校校报协会的优秀作品评选中是获奖率最高、获得一等奖最多高校校报。北大校报的作品频频被《人民日报》、《新华文摘》等国内报刊转载,成为了解北大新闻和学术动态的窗口。
北大校报目前发行量近1万份,与全国100多所高校有交流关系,并上送教育部、北京市委教工委和北京市教委。北大校报和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合办用中德文出版“奔驰副刊”,并发往德国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