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相称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4-2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人地相称是指人口数量和土地面积相适应。第一次明确提出这个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的是战国时代秦国的商鞅。他认为:“凡世主之患,用兵者不量力,治草菜者不度地。故有地胜其民。民胜其地者,务开;地胜其民者,务徕”(《商君书.算地》)。这里明确指出,人口必须与作为劳动资料的土地保持一定的平衡对比关系。人多地少时,应大量开垦土地,不然会出现“民众而不用者,与无民同”(同上)的情况;人少地多时,应大力增加人口,不然会出现“地大而不垦者,与无地同”(同上)的情况。关于人地相称的比例关系,他提出“制土分民之率”,认为容纳五万的生产人口,需方圆百里的土地,起良田占40%,坏田占20%,城镇、道路10%,湖波、河流、山地30%。上述比例不论是否符合当时实际,但在两千多年前提出来,是十分可贵的。东汉王符结合移民实边的主张,对人口与土地相适应的观点又作了新的补充和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