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庆市武隆县巷口镇巷口镇位于渝东南的乌江下游,是武隆县城所在地, 地处武陵山脉和大娄山脉结合部的皱褶地带。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东连江口镇,西临羊角镇、土坎镇,南界黄莺乡,北临仙女山镇,面积276.1平方公里。全镇辖21个村、8个社区居委, 170个村民小组,35个居民小组,18799户,共有常住人口61809人,其中农业人口36792人,非农业人口25017人,有耕地39038亩,农村劳动力20058人。交通便利,水系发达。319国道(到黔江168公里)和乌江横穿东西,省际公路武隆至贵州道真公路(83公里)贯通南北。渝(重庆)怀(化)铁路(距长沙380公里)、渝(重庆)湘(长沙)高速公路建成后,到重庆主城区只需1小时车程,到长沙只需3个小时。镇内县道、村道公路四通八达,火白公路(县道)、中桐公路(县道)、武(武隆)丰(丰都)公路(县道)横穿其境。 21个村行政村中,已有20个村,155个村民小组通公路,通车里程达161公里,加之常年通航的乌江黄金水道,构成了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络体系。
巷口镇原名树德乡,民国19年(1930年),因其处于乌江入关滩峡之口而改名为巷口。民国31年(1942年)起为设治局及县政府所在地,当时全镇辖19个保。1951年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十三保共8个保续置巷口镇;八、九、十、十一、十二保共5个保建广杨乡;十四至十九保置青杠乡。1953年8月扩巷口镇的凤山、水井、芋荷、梓潼、白笋、太坪、兴隆、凉水8村建芋荷乡,扩黄渡、茅坪村与黄莺乡的部分村建黄渡乡。1955年芋荷乡、黄渡乡撤后黄渡、茅坪村划回巷口镇。1958年再扩凤山、青春、梓潼、高桥、太平、凉水、黄渡、茅坪、板厂、万营、四合、土坎乡的银山、中赢村复置芋荷乡。1985年巷口镇辖复兴街、建设街、后街、冯家坡4个居民委员会及中堆村,26个居民组。1992年,青杠乡、芋荷乡、广杨乡并入,辖复兴街、建设街、后街、冯家坡、中山街、红豆树、南溪沟7个居民委员会,33个居民小组,29个村134个村民小组。1998年广杨乡划出,2002年荆竹、杨柳、茶坪划入仙女镇,巷口镇辖7个居委、18个村。2003年12月,全县乡镇建制调整,中嘴乡(柏香村夹二岩村民小组划入江口镇)、青吉乡、广杨乡、蒲板乡所属行政区域和仙女山镇茶坪村1社划入巷口镇,全镇辖49个行政村,311个村民小组,8个社区居委,35个居民小组。2004年7月,在村(居)委规模调整中,将原49个村,311个村民小组,合并为21个行政村,170个村民小组。对8个社区(居)委,35个居民小组的管辖范围进行了调整[1]。
2、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巷口镇巷口镇位于大娄山遵义市西南部褶曲带宽谷地区,距市区(高桥)10公里,总面积为50.2平方公里。高乐公路贯穿巷口镇,东端与市相通,西端与川黔公路的鸭溪、仁怀公路衔接。巷口镇东面邻接遵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桥镇,南接红花岗区忠庄镇,西面与遵义县相连,北邻遵义市红花岗区海龙镇、金鼎镇。巷口镇气候温暖,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多年平均气温为15.2℃,极端最好气温38.7℃,最低气温-6.5℃,多年平均陆地蒸发量630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1%,多年平均日照1218小时,多年平均无霜期281.05天,多年平均降雨量1097.88毫米,多年平均气压93103毫米汞柱,气候宜人,主导风向为东风,最大风速20米/秒,属于高原静风区.巷口镇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地表水系有遵义市两大河流之一的洛江河由北向南流经该区域,另有一条泥溪沟小河沿西东方向在境内注入洛江河。建有巷口红岩水库和沙坪山函水水库。其中红岩水库为红花岗辖内最大水库,占地735亩,库容量为650万立方米。库区内树木葱郁,生态秀美,风景宜人。有数个小岛和半岛,具有较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地下水资源也较为丰富,根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沙坪片区年平均天然地下水量为2000-6800立方米/天,其它村地下水含量也在此范围内。境内主要有煤炭和硅石两大矿产资源,其中煤炭资源是红花岗区分布的主要地段,已探明储量达806.41万吨,分布在八卦村的团结组到巷口村的环坡组一带,形成宽约1公里的狭长地带;硅矿已探明储量1950万吨,分布在巷口、庄分界山脉沿东西方向,呈带状分布,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