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牧林氏渊源简介
闽中望族莆田九牧林氏,源远流长。东晋初年晋安林始祖禄公入闽,传十世隋右丞林茂,由晋安迁居莆田北螺村。又五世而至万宠,唐开元间任高平太守,生三子:韬、披、昌。韬公之孙攒,唐德宗立双阙以旌表其孝,时号"阙下林家"。披公唐天宝间授太子詹事,赠睦州刺史,由北螺迁居澄渚乌石(今析出属西天尾镇龙山村),生九子苇、藻、著、荐、晔、蕴、蒙、迈、茛、皆官刺史,世称"九牧林家"。昌公生子萍,后裔居游洋后转迁台湾雾峰,为开台望族。韬、披、昌兄弟三人墓址俱在澄渚(乌石)后垄之原,则在莆田福平山(今西天尾镇压林峰村),九丘九圹,著载《八闽通志》。
唐九牧素以诗礼传家,人文彪炳,代出英杰。唐有林藻,林蕴各以文名、忠烈名著唐史;宋有祖姑林默(即妈祖,御封天上圣母)为台湾第一宗教信仰,明有永乐状元林环、刑部尚书林俊、"铁面御史"林润、"三教先生"林兆恩(龙江)以及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等均为名垂青史的九牧名贤。九牧林自唐代开基,历经1200余年,世远支分,派衍闽、琼、台、浙、赣、湘、桂、川、黔、等省、区以及东南亚各国,子孙繁衍海内外,后裔遍及五大洲,为林氏第一大支。真可谓"乔木盘根大,猗兰奕叶鲜"(宋仁宗题《林氏家庭》诗)。然而千枝一本,万派同宗,九牧林根在莆田,源出澄溪,而唐睦州刺史林披公刚是海内外族裔共同尊奉的九牧林基祖。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近年来,各地九牧宗亲和海外侨胞出于强烈的家庭认同感,陆续来莆寻根探源。澄渚乌石(今属龙山村)作为九牧林发祥地,自然成为海内外族裔景仰的谒祖圣地。祖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地宗亲的大力支持,包括祖祠、祖墓在内的文物古物将渐渐修复。端州(苇公)"乌山、种槐"碑刻、"砚泉"石刻、唐代大石砚、宋代天圣盂等文物得到妥善保护。祖祠于九七年已经当地政府审批为文物保护单位。
九牧如下: 林苇 九牧林长房祖
林藻 九牧林二房
林著 九牧三房
林荐 九牧林四房
林晔 九牧林五房
林蕴 九牧林六房
林蒙 九牧林七房
林迈 九牧林八房
林蔇 九牧林九房
长房林苇,字敏树,唐建中初年(780年)明经及第,授朝议大夫,后迁西平太守、端州刺史。生三子:恕、应(前埭祖)、惠(出承林藻)。林苇兄弟九人死后合葬于莆田兴化城西尊贤里福平山之原,既今枫林积翠庵后。明刑部尚书、裔孙林俊曾题诗曰:“林显启周,百叶弥盛。自晋徙闽,实首钜姓。瀛高睦祖,三叶从政。笃生大宗,玄默允敬。作刺端州,宪宪有令。九侯并列,锡类衍庆。”
次房林藻,字纬乾,少时与诸兄弟及泉州名士欧阳詹,就读于“灵岩精庐”(今莆田县工业区北兴教里福平山下)。唐贞元初年(785年),林藻与弟弟林蕴上九日山旅游,看至高士秦伴名相姜公辅游时留下的一首题刻。林藻很有感慨,后来林藻在度梨岭参加应试时,他写下《合浦还珠赋》:“彼鹄彼鹄,睨在坚目。取乃得速,公试合浦还珠。”他写后睡了一会儿,梦见神人告诉他:“何不叙珠之去来。”醒来后,就修改为:“珠之去兮,山无色兮。氛雾冥冥,海无光兮。空水浩浩,珠之来兮。川有媚兮,粮站风习习。地有润兮,生物振振。”主考官杜黄裳看了后称赞说:“叙珠之来去象有神助。”因此题点了林藻。唐贞元七年(791年)登尹枢榜进士(与欧阳詹同榜),为闽中破天荒第一人。哥哥林苇、弟弟林蕴也明经及第,题诗:“昔向岭头题姓字,不穿杨叶不言为。而今各折一枝桂,同向梨岭联影飞。”林藻初授容州支使,后迁殿中侍御史、岭南节度副使、江陵府使。林藻善文,著有杂文一集。其嗣子林惠的后裔散居莆田、仙游、福州、长乐、连江、福宁(霞浦)、泉州、晋江、南安、安溪、永春、厦门、漳州、龙岩和广东省潮州、梅县。地方志为其立传:“藻幼知书嗜文辞,耻为遐服农民。遂戒其弟蕴曰:男子穷达在人,岂有常耶!今所重者,明经进士而已。遂使其弟明经而自以进士取科。贞元七年中尹枢科进士及第。盖闽中在贞元前,未有文进者。初李公奇为是邦始兴庠序而独孤及为新学记云:曼胡之缨化为青衿。藻兄弟与其友欧阳詹闻而耻之。于是刻意进取。后十年藻登第,名动京师。闽中言进士第者始于藻也。初藻试《合浦还珠赋》成,烛下假寐若有人谓之曰:何不叙珠之去来。寤而修之,其辞甚丽。及第后谢恩,杜黄裳揖之曰:叙珠去来,如有神助。时论多美之,官至御史。”
三房林著,字友直,唐贞元六年(790年)明经及第,授归州巴东令,后迁任邕州经略推官、横州刺史。其子林患,居横州。
四房林荐,字擢升,唐贞元十二年(796年),登陆赘榜进士,初授衢州文学、守郊社令,后迁任北阳县令、韶州刺史。生二子:凭、总(为石亭始祖)。
五房林晔,字若思,由明经擢第,授沧州、景州司马,赐绯金鱼袋,后迁任通州刺史林晔有二子:悫(前街始祖)、志(双石、坑边始祖)。
六房林蕴,字梦复,唐贞元四年(788年)明经及第,复应贤良方正科,入蜀为四川节度使刘辟推官。元和元年(806年)刘辟反,林蕴切谏。刘辟谋反失败后,林蕴被诏还京都,授予礼部员外郎,后又迁任邵州刺史。其子林愿为莆田竹屿、东井、马院、后田坑和惠安南埔、永春埔头、龙岩上杭、江西吉安、广东诸派始祖。《莆田地方志》为林蕴立传:“林蕴字梦复。曾祖玄泰瀛州刺史。祖万宠饶阳太守。父披太子詹事。兄弟九人皆刺史,号九牧林家。蕴曾应贤良方正科。曰:臣远祖比干忠谏而死,天不厌直,复生微臣。贞元四年,以明经及第,授四川节度使皋推官。皋卒刘辟代之,有谋反。蕴晓以义,辟不听,复遣书切谏,辟械于狱且杀之。将就刑大喊曰:危邦不居,乱邦不居,得死为幸矣。辟也惜其直,阴戒刑人将抽刀磨其颈欲胁之。蕴叱曰:死即死耳,我颈岂砺石耶!辟知其不屈,舍之斥为唐昌尉。及辟败,蕴名重京师,迁礼部员外郎、刑部侍郎。刘伯皱荐之于朝,出为韶州刺史。”
七房林蒙,字贤达,由林荐奏授孟陵主簿,迁任金吾卫长史、桐州刺史,终于循州刺史。其子林孙为闽县始祖。
八房林迈,字大才,以经明擢第,授循州兴宁县主簿、同州长史,后迁任商州刺史、雷州刺史,累迁给事中。其子林愈,为漈坑始祖,其后裔播迁闽县、龙溪、安溪虎丘等地。
九房林蔇,字延佐,号四明,贞元年间(785~805年)明经及第,初授京兆参军、春秋博士,后升任福唐刺史。他有二子:长子林恩,次子林思(为仙游、长泰始祖)。
宋仁宗给莆田林氏族人的御制题谱诗
古今记载难穷尽,一代强如一代隆。宋嘉祐六年,金紫光禄大夫待御史林悦(原名英,避讳改名悦),乞归祭扫祖坟。仁宗皇帝问曰:卿殷少师苗裔,家乘可得见乎?悦即取家谱进奉。帝阅数日,御笔大书“忠孝”二字于谱首。钤似御宝,又赐诗二章。
莆田九牧祖祠
九牧祖祠位于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龙山村乌石。乌石古属仁德里澄渚村,为唐九牧林氏发祥地。澄渚古称“陈俞”,据明代名士俞钊(梯云斋记)载:“自唐林蕴立券就陈暄市地,筑读书草堂于梯云斋之北,遂改陈为澄,改俞为渚”。又因延寿溪支流澄溪流经此地,故地名澄渚。
唐天宝间,太子詹事兼苏州别驾林披自北螺村迁居澄渚;唐大历间,披公第六子林蕴与其兄弟林藻在澄渚草堂埔构筑书堂,“为游戏藏修之所”,并与晋江名士欧阳詹等在这里切磋学问,励志攻读,澄渚书堂成为八闽第一私学。林披治州事十载,勤政惠民,志尚高洁。他辞官归里后,专心兴学育才,以诗礼传家。披生苇、藻、著、荐、晔、蕴、蒙、迈、九子,个个俱贤。“父子兄弟,恂恂家塾,鲤庭有义方之训,雁行有礼逊之美。迨学业既成,出应大科,东堂折枝,折无虚岁;棣萼之辉,耸动闽区,万古歆羡。”(宋王琳《梯云斋记》语)。藻、蕴九兄弟先后擢明经,登进士第,俱官刺史(州牧),学问、人品闻于九州,后裔子孙播迁海内外,世称“九牧林家”。披公即为九牧林氏之开基祖。林披与其兄弟林韬(阙下林祖)、林昌(游洋—雾峰林祖)去世后合葬“澄渚后垄之原”,即在今祖祠东北部坡地处。三墓并列,坐癸向丁,窀穸相连,故名“三台拱曜”。墓南原有《睦州刺史府君神道碑铭》,铭文为林蕴所撰,立石于唐敬宗宝历年间,五十年后黄巢兵过被毁。
九牧祖祠原为唐九牧大宗苇公派下奉祀披公之墓祠。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前埭房知府林鸣盛、材行房知府林及祖主持重建,并绘睦州(披公)、九侯(九牧兄弟)像于其中。清同治十二年(1873),韬、披、昌后裔三房合心捐资追祀万宠,合祀韬、昌。祠门前矗立清代重修祖祠碑记(今存)。祖祠历经百年沧桑,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已濒临圯坏。1986年乌石族人与莆林热心人士发起重修,得到广东宗亲的鼎力赞助。至1990年,祠堂与东侧里社均已修复。
祖祠坐北朝南,宽20米,进深16米,建筑面积320平方米,祠门与东侧里社门毗连并立,歇山顶燕尾翅脊。祠貌古朴端严,为明代建筑形制。祠门上方石额题祠名“九牧祖祠”,据考为明成化进士莆阳著名学者周瑛书迹。左右两旁悬挂堂联:“一门九刺史,三代五廷魁”。(按:“五廷魁”指唐九牧后裔元、明、清三代出了五个状元,即仙游籍元至元状元林济孙、元至正状元林亨、莆田籍明永乐状元林环,明嘉靖广东潮州籍状元林大钦,明道光广东吴川状元林召棠)。传世堂联为:“世业托三山,叶茂于今传奕叶;宗祠开九牧,云祁从古肇梯云。”原有明代林茂达撰题祠联:“派分九牧大宗,忠孝文章深启佑;祠占乌山正脉,衣冠科第世联绵”。堂上高悬主匾题为“澄溪毓庆”。原有一古匾题额“木分榆溯本”,为清光绪举人林兆骐题撰。堂中供奉万宠、韬、披、昌及九牧昆仲列祖画像。厅堂左右上方各悬挂“状元”、“探花”牌匾,厅墙上镶嵌巨幅林氏《族范》(明刑部尚书林俊撰)以及九牧后裔林默(妈祖)、林环、林文(明宣德年间探花)、林俊、林润(明万历年间铁面御史)、林兆恩(即龙江先生,“三教合一”创始人)等列代名贤传略竖匾。
祠堂内今存书题“乌山”(正面)、“种槐”(背面)椭圆形碑刻(高77厘米、宽60厘米、厚8厘米),碑为青石质,书楷阴刻,正面下方刻五言绝句一首,诗云:“乌石开灵境,白云护草庐。径中松菊在,解组赋归欤”。落款为“端州”。(按:“端州”即唐九牧长房一世祖林苇,唐时曾任“端州刺史”。)
祖祠内现存一方唐代大石砚,砚长91厘米,宽54厘米。形制独特,造型生动,砚边沿开有水沟,砚池中雕刻一只小龟。砚侧有一出水孔。石砚刻工粗放,古朴大方。据《莆阳比事》记载,蕴藻兄弟以独孤及《新学碑》“缦胡之缨,化为青衿”之语为憾,“因铭砚泉石,刻志业文”。晋江名士欧阳詹自泉山诣莆,初与藻蕴肄业于灵岩精庐,后于福平山筑福平书堂,与藻、蕴兄弟共同研读,此石砚为他们共用的文房四宝之一。今置于澄渚乌石祖祠内的大石砚为唐代原物。
祖祠前有一千年古井,泉水清冽,井台下方有墨池号“螃蟹迎湫”。井旁今存一石碑,上书“砚泉”二字,落款亦为“端州”。旁边还有一宋代石孟,题款:“宋天圣间丙寅林穆之造”。
乌山诗碑、唐代大石砚,砚泉墨池珠联璧合,相映生辉,为唐九牧诗礼名家遗存的珍贵文物。
祖祠东侧原为乌石里社,现奉祀天后林默娘。
九牧祖祠以其历史悠久、人文积淀丰厚而闻名于世,世人美其名曰“丹凤之穴,应龙之潭”。
祖祠附近有梯云斋,为唐贞元间观察使李琦在澄渚兴学时所创办之八闽首所公学。至宋代澄渚书堂和梯云斋皆废,后由林蕴九世孙林安中于南宋建炎改元之冬重建,林洵美、林仲仁等才美学硕之士则“自著书说”讲授于书斋中,澄渚文教之风复盛。
祖祠西五里有林九牧墓,九丘并列作龟体,为福建省规模最大的唐代古墓葬,“大跃进”年代遭毁,现仅存墓址及附属建筑积翠庵、放生池,规划重建为规模宏大的“九牧陵园”,以供海内外九牧林族裔瞻仰拜谒,寄托追本溯源之思。
宋仁宗给莆田林氏族人的御制题谱诗
古今记载难穷尽,一代强如一代隆。宋嘉祐六年,金紫光禄大夫待御史林悦(原名英,避讳改名悦),乞归祭扫祖坟。仁宗皇帝问曰:卿殷少师苗裔,家乘可得见乎?悦即取家谱进奉。帝阅数日,御笔大书“忠孝”二字于谱首。钤似御宝,又赐诗二章。
其一
长林派出下邳先,移入闽邦远更绵。
忠孝有声天地老,古今无数子孙贤。
故家乔木蟠根大,深谷猗兰奕叶鲜。
上下相承同纪载,百千年后万斯年。
其二
莆郡卿家名望族,三仁而下爵王公。
存孤实抗回天义,报国常怀贯日忠。
德润丰姿人有异,光增谱牒世无同
古今记载难穷尽,一代强如一代隆。
详细的九牧迁徙资料可以看下面的网站。
附九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