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诺德·勋伯格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1-1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Aunold Schonberg (1874-1951), 奥地利作曲家,与其门生韦伯恩和贝尔格一起形成“新维也纳乐派”, 为十二音作曲技法的开山鼻祖,基本上自学成才。

早期作品受勃拉姆斯、 瓦格纳影响,后逐渐倾向于无调性,二十年代创十二音体系。他认为古典的意念,古典的形式与 古典音乐的基础—大小调体系都是过时的东西,在调性限制的范围内是不可能写出好乐曲来的, 因此他抛弃了音乐的调性,代之以半音阶风格的十二音体系,从而开创了二十世纪现代主义的音乐理论。

他1933年流亡到美国,后入美国籍。晚年创作由朗诵、男声合唱、管弦乐演出的名作《华沙幸存者》, 用音乐向纳粹提出强烈的抗议。其音乐理论与作曲体系对世界有较大影响,主要著作有《和声学理论》、《和声的结构功能》和《作曲基本原理》等。 [ 无调音乐大师与记谱法 ] 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是纷繁复杂的现代音乐中的一个重要派别。

其主要内容为:

一 在一个八度之内,互为半音关系的十二个音同等重要。传统的大调、小调音阶被完全放弃,而运用“半音阶”,也就无所谓“调性”了。

二 这十二个音符,可以按照任意顺序排成一个序列,但不能存在重复现象。

三 一个序列进行完毕之后,下一个序列不是对上一个序列的简单重复,而是通过复杂而严格的顺序原则再次出现。

四 和声用音也依照上述排列原则。传统的“三和弦”被彻底摒弃。

“十二音体系”不仅在构成方面复杂、理解起来晦涩,而且对传统的记谱法提出了挑战。 传统的五线谱都是以乐曲所在的“本调”为基础的,这样就避免了繁杂的升降记号。但“十二音体系” 是无调性的,它无论以十二种调性中的哪一种调作为本调,都无法避免经常使用“升半音记号”、 “降半音记号”和“还原记号”。

有人统计过,勋伯格的某部作品总谱的某一页内,竟有98%的 音符使用了上述三种处理记号! 为此,勋伯格曾经研究过记谱法的改革方案。他提出了一种新型记谱法,其特点也是给“十二个音” 以平等权:在他的谱表上,一个八度内可以自由地放置十二个音符。这样,勋伯格的音乐, 在他自己的记谱法中就一目了然,再也不必看到那些“足以乱心”的“升、降、还原”记号了。 当然,勋伯格的这种新型记谱法也有其局限性——对于“十二音体系”而言,这种记谱法无疑是 最方便的;可是一旦离开了勋伯格的这类音乐,就几乎无用武之地了。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