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岔乡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5-1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1、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三岔乡

基本概况三岔乡位于沂源县东北部,距县城25公里,与淄川、博山、临朐相邻,省道仲临路贯穿其中。全乡37个行政村,2.5万人,总面积117.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万亩。全乡最低海拔400米,属弥河发源地,山高气爽,昼夜温差大,无任何污染,具有得天独厚的绿色生态环境。全乡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洋芋、红苕、黄豆、水稻等作物,兼种药材、李子、魔芋、烟叶等,畜牧业生产历史悠久,生猪饲养量逐年上升。 特色农产品:[2]桔梗、丹参、中药材、药材、蔬菜、烤烟、烟草、烟叶、黄烟、柿子、柿饼、蜜桃、苹果、果品、槐米、仁用杏、核桃、肉鸭、肉鸡、兰狐、獭兔、种禽、奶牛、山羊、桧柏、国槐

近几年来,三岔乡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三明显”、“一跨入”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扣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条主线,全力实施“工业兴乡、外资强乡、旅游富乡、三产活乡”发展战略,突出抓好药业经济、农产品出口、小城镇建设、生态旅游和企业“两个培植”五项重点工作,全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06年,全乡实现生产总值2.44亿元,增长30%;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00万元,增长40%;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42万元,增长2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48元,增长13%。

特色产业

一、第一产业

(一)久负盛名的桔梗GAP基地

目前,三岔乡以桔梗、丹参为主的中药材面积稳定在1.6万亩。2004年10月,三岔乡桔梗中药材基地一次性顺利通过国家GAP认证。全乡的桔梗深加工企业达到5家,形成了“企业+基地+农户”的产、加、销为一体的新型药业经济发展模式。三岔乡中药材"买周边、卖全国"的中药材集散地作用明显显现。2005年,仅野生青蒿交易量达到500多吨,总收入150多万元,全乡人均增收近100元,产品全部出口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为搞中药材基地建设,建成了沂源县第一个中药材标本室,标本数量达到120多件,并投资15万元与山农大签定了科研合同,努力搞好中药开发与建设,打造药业经济品牌。并突出抓了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2005年,全乡万亩桔梗基地被批准为全市首批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006年,万亩桔梗基地又通过了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

(二)建成省级烤烟示范基地

立足山区优势,紧紧抓住省烟草公司实施《千村万户烟农致富工程总体方案》的大好时机,切实搞好宣传发动,全力抓好烟叶生产生态村富民工程,在丝窝流域开发砂石山1500亩,全部用于发展烤烟,建设省级千亩烤烟示范基地1处,并以此带动全乡发展300亩以上的植烟大村6个,全乡落实黄烟合同种植面积5300亩,可实现人均增收4000元,乡财政增收100万元。同时,在全乡6个植烟大村,村党支部充分利用省、市、县烟草部门优惠政策,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在组织烤烟生产收购中,提取生产组织费和收购协调费用。成立在党支部领导下的烤烟生产协会组织,按照协会章程,负责生产技术服务、生产物资服务,搞好技术推广与指导,每年提取的费用,列入村集体经济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

(三)多点开花的林果业“四大基地”

按照“多种经营、多业并举”的原则,不断提升林果业规模优势和特色优势,在全乡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流域一特色”的农业生产格局。

万亩柿子园建设初具规模。年产鲜柿子1万吨以上,年产柿饼0.3万吨,全乡年可增收900多万元,已初步形成了鲁中地区规模较大的柿子生产收购加工出口集散中心。

蜜桃基地成效显著。形成了以新川中岛、莱山蜜和中华寿桃等十几个高档品种相结合,早中晚熟相搭配的品种结构体系,年生产各类优质蜜桃1.8万吨。

高档红将军苹果是在95年由三岔乡首先从国外引进,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高档果品示范基地。

新发展双季槐米、仁用杏、脆皮核桃等"名优新特"高档果品和适宜加工型果品1700亩。

(四)农民增收的新亮点--畜牧业

一是以淄博宋家食品有限公司为产业龙头,带动肉鸭、肉鸡、猪等畜牧产业发展。

二是特色养殖实现新突破。新发展兰狐、獭兔养殖户120户,存栏达到了30000只。

三是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种禽孵化以及屠宰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全乡种禽孵化、屠宰加工点达到了5处。目前,全乡逐渐形成了以奶牛、肉鸭、兰狐、波尔山羊、鸡为主的特色养殖体系,畜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二、第二产业

(一)特色鲜明的工业板块

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地位不动摇,以抓好“1处园区、2个板块”为重点,着力在农产品加工、玻璃纤维、精密铸造等方面求突破。

1、抓好837工业小区的发展壮大。利用原837部队闲置资产,加快工业小区的发展壮大,目前,已有5个项目进驻小区。其中,完成了恒源饮料公司投资300万元的纯净水罐装生产线建设;上海丑牛公司投资2000万元的玻纤项目已完成投资300万元,新上织机30台;金和公司投资500万元的保温材料项目已完成投资200万元,新上生产线1条;鑫泉、金昊2个铸造项目也已入驻小区,并已进行厂房改造和设备安装。

2、抓好两个特色板块的规模扩张。食品(中药材)加工板块方面,在做好宋家、华康等7家企业的基础上,与临沂客商周巨军和潍坊客商黄建波就桔梗和农副产品加工2个项目达成了投资协议。继续抓好了针织刺绣、地毯加工等传统手工业板块建设,全乡有一定规模的手工业户达30多家。

3、抓好规模企业和利税大户的扶优扶强。在抓好华康、宋家2家规模以上企业的基础上,确定了年内再培植齐阳保温材料(流水化工)、丑牛玻纤、永泰食品等3家规模以上企业,并培植齐阳保温材料(流水化工)、丑牛玻纤2家利税过百万元的企业。

(二)快速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农村道路建设快速发展。目前,全乡37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四条省、县道也全部铺上了柏油,结束了三岔乡土路的历史。同时,有线电视也实现了“村村通”。道路与有线电视的两个“村村通”为农民致富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二是水利设施建设卓有成效。三岔乡可以说“十年九旱”,地下水、地表水严重缺乏。近几年,三岔乡根据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因地治水,多方筹资900多万元,新建以小水池、小水窖、小塘坝、小谷坊为主的“四小”水利工程1.1万个,增加灌溉面积6000多亩。全乡7000多户,户均实现了1-2个水池、水窖的目标。投资22万元,基本完成了丝窝村吃水工程,新增自来水用户314户。同时,加快了乡驻地、郑家庄等9处吃水工程建设。“不用电,不用油,一根管子到地头”的“万池上山”工程计划的实施,走出了一条山区农民通过蓄水解决人畜用水和灌溉用水的新路子。

三是进一步加强了国土资源和乡村建设规划管理工作。加大了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法力度,依法对23处非法建筑进行了拆除。乡政府办公楼和中药材购销一条街开发、乡敬老院及乡驻地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正在施工当中。

四是加快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投资70万元,完成了丝窝流域1500亩的砂石山开发;投资20万元,完成了双石屋和丝窝村12000米的环山路建设。

五是抓好了驻地小城镇建设。按照“建好一个城镇、搞活一片经济”的总体思路,切实抓好乡驻地的规划建设和开发工作,不断增强乡驻地发展经济的承载力和推动力,逐渐使乡驻地成为对外招商引资的窗口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投资200万元,完成3000平方米的乡政府办公楼建设并正式投入使用,改善了办公条件和环境。完成乡驻地沿街商品房建设,铺开中药材购销一条街开发和驻地主干道硬化建设,使乡驻地的基础设施配套进一步完善。依法对23处非法建筑进行拆除,新增公共用地6900平方米,新整沿河绿化地1000平方米,进一步优化了乡驻地生态环境。铺开乡驻地河道治理工程,清淤挖槽300多米,清运土石方5000多立方,使乡驻地形象有了很大改善。

三、第三产业

三岔乡原始生态保存完好,被山东省旅游专家赞誉为“山东省原始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三岔乡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历史资源和生态资源,旅游业有着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立足资源优势,多措并举,加大对以凤凰山为中心的丝窝流域原始生态旅游的投资开发力度,充分挖掘整合现有自然、人文、历史、文化资源,逐步推动原始生态休闲游品牌做大做强。一是聘请省市旅游专家对凤凰山风景区进行了精心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加大景区综合开发力度,加强景点宣传推介,进一步提升了景区的档次和知名度,凤凰山风景区被评为国家2A级风景区,并被省农信联社和省旅游局批准为2006年第二批财政资金再担保旅游贷款项目,争取到贷款资金2000万元,为景区的进一步开发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二是引导发展民俗生态旅游村2个,扶持发展“农家乐”生态农家20户,新建写生绘画基地2处,达到了农民参与、农民受益的目的。三是依托《南征北战》拍摄地和解放战争时期县委主要领导重要居留地,发展红色旅游,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实现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新突破。四是结合“十里生态红叶谷”建设,植树造林2000亩,旅游区内森林覆盖率达到95%,进一步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强了旅游业发展后劲。五是充分发挥旅游业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优势,大力发展餐饮、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不断拉长“行、游、住、食、购、娱”产业链条。今年,全乡接待各地游客3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0多万元。

四、整洁文明、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是农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首先重点抓好了三岔店、丝窝、双石屋三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行带头村建设工作。2006年以来,在三个先行村栽植火炬12万余棵、垂柳1410棵、桧柏2080棵、国槐5000棵,平整绿化带160余米,山体绿化面积达到700余亩;建生活垃圾池8个;共投资15万元,治理河道3条、4100米;完成8条路段、共计12000米的路域环境治理;投资3万余元,协调供电、广播、电信等有关单位对先行村的电线、电话线、有线电视光缆等进行了排查和有序整理,保持了线路美观,并安装路灯52盏;认真抓好先行村的"一池三改",目前,已建成沼气池106个。其次,以点带面,全面抓好各村卫生整治,并投资8万余元,粉刷墙壁2万平方米。

二是农村社会风气焕然一新。深入开展了文明村庄、文明单位、美在家庭、"好媳妇、好婆婆"评选和文明市民等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围绕"四个好"的目标,完成了6个村文明一条街建设,新创建文明村庄示范点6个。

三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焕然一新。依托先进性教育的开展,加大乡、村干部培训力度,实行"党员先进性承诺卡"制度,深入开展“六争四做十带头”活动,使农村党员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真正成为科学技术的传播人、经济活动的中介人、困难群众的贴心人、民主法制的明白人。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完善管理制度,加快实现村务管理民主化。以完善"三民主一公开"制度为突破口,进一步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级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和村务公开制度,推进村务管理法制化、民主化和规范化,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五、务实、为民、清廉的机关作风

1、优化两支队伍。对全乡机关干部和包村干部实施了全员竞争上岗,有19名一般人员被提拔为中层干部或竞聘为包村干部,有13名原中层干部或包村干部落选为一般人员。

2、加强学习培训。坚持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按月制定下发学习配档表,实行每周四下午乡领导班子成员或聘请县直业务部门骨干轮流授课,为机关干部统一配备了学习笔记,至目前,平均每人撰写学习笔记2万字、学习心得2篇。

3、健全完善制度。根据机关作风建设要求,重点完善了党委政府综合管理规定、重点企业驻厂员制度、加强包村工作意见等各项制度措施,实行了不定期检查通报和岗位跟踪巡查制度,特别是包村工作意见中,对人员选拔、工作职责、规范运行、监督管理、考核奖惩等方面制定了15条规定,确保了各项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

4、强化目标管理。制定出台了《2007年度考核意见》,对全乡52项重点工作实行领导分工负责制和单位承办制,分别确定了各村、各单位4-6项重点工作,实行重点考核。每月的1日下发全乡月度工作要点,指导各村、各单位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5、加强党的建设。制定完善了《加强党的建设意见》、《“设岗定责、争名升位、双标联创”活动意见》、《建立“支部+协会”发展模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意见》、《设立共产党员“扶贫帮困互助金”决定》等文件,党的基层建设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党政干部中形成了“讲政治、守纪律、讲廉洁、会服务、敢创新”的良好氛围,全乡上下呈现出“多干实事、能干难事、干成大事”的大好局面。

现在的三岔乡,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和谐、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乡党委政府一班人将继续团结带领全乡干部群众,站在新起点、谋求新策略、闯出新路子、实现新发展,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新三岔再续辉煌。

三岔乡下辖村:三岔乡三岔店村 三岔乡南水沟村 三岔乡丝窝村 三岔乡郑家庄村

三岔乡双石屋村 三岔乡平地村 三岔乡璞邱一村村委 三岔乡璞邱二村村委

三岔乡璞邱三村村委 三岔乡璞邱四村村委 三岔乡璞邱五村村委 三岔乡北流水村

三岔乡南流水村 三岔乡东流水村 三岔乡车场村 三岔乡下文坦村

三岔乡中文坦村 三岔乡上文坦村 三岔乡东留村 三岔乡文泉村

三岔乡胜家庄村 三岔乡鄢家峪村 三岔乡毛台村 三岔乡陈家庄子村委

三岔乡田峪村 三岔乡董家峪村 三岔乡前坡村 三岔乡北鲍庄村

三岔乡南鲍庄村 三岔乡西鲍庄村 三岔乡流水店村委 三岔乡东鲍庄村委

三岔乡龙汪崖村委 三岔乡衣家庄村委 三岔乡芝麻峪村委 三岔乡水泉溜村委

三岔乡黑山峪村委

[1]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

22737

11621

11116

家庭户户数

7315

家庭户总人口(总)

22627

家庭户男

11553

家庭户女

11074

0-14岁(总)

6126

0-14岁男

3261

0-14岁女

2865

15-64岁(总)

14667

15-64岁男

7389

15-64岁女

7278

65岁及以上(总)

1944

65岁及以上男

971

65岁及以上女

973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22423

2、湖北省恩施市三岔乡三岔乡位于湖北省恩施市东部,地处长江三峡南侧,武陵山区腹地。集镇距恩施自治州首府23公里,距万宜铁路、沪蓉高速公路、恩施机场均20公里,恩(施)--鹤(峰)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捷。全乡辖13个村(社区)65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4.6万亩。总人口4.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9499人。

三岔乡属典型的二高山,境内最高海拔1378米,最低海拔369米,平均海拔950米。该乡属中纬度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全乡以农业生产为主,2003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1.35亿元,本级财政收入444.6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09元。

该乡森林植物种类较多,森林覆盖率大,农特植物资源丰富。盛产马铃薯、玉米、油菜、红薯、黄豆和中药材等。畜牧业发展迅速,2003年出栏生猪6.2万头,外销40948头,实现产值4058.18万元,已成为全乡重要支柱产业。

三岔乡的“傩戏”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民族风俗史学研究价值。2002年,三岔乡被授予“湖北省民间艺术之乡”称号,2003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被誉为“神州第一漂”的“清江漂流”就在三岔乡浑水河村上岸,当地每年可接待中外游客近2万人次。近年来,三岔乡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路边经济”,鼓励和支持恩鹤公路沿线农户开办集休闲、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农家乐”,目前,公路沿线“望城山庄”、“凉风垭山庄”等处,游人络绎不绝。

3、甘肃省临潭县三岔乡三岔乡位于临潭县东南方63公里处,平均海拔2875米,年均降雨量502毫米,年平均气温4℃,全年无霜期60天。年末常用耕地面积485万亩,乡镇行政区域面积8239万亩。辖村民委员会5个,总户数827户,总人口3370人,乡镇从业人员2037人。

1949年设三岔乡,1958年并入洮阳公社,1962年析改三岔公社,1983年复置乡。岷(县)合(作)公路穿境而过。辖斜沟门、高楼子、半沟、直沟、岳家河5个村委会。东、西、北三面大山环绕,东南侧濒 = 临洮河。乡镇企业有采矿、地毯制造等厂和锑精矿。农业主产小麦、青稞、豆类,盛产胡麻、油菜籽、当归等。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stlZ万元,粮食播种面积194.40万亩,粮食总产量367.87吨,财政总收入34. 6万元,财政支出34.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24元。

学校总数5所,在校学生总数478人,教师总数14人;医院、卫生院1所,医生数5人,病床3张。

名优特产:蚕豆、豌豆、油菜籽、大芥、当归等。

4、四川省大邑县三岔乡三岔乡位于大邑县南。乡人民政府驻地三岔街,距县城17公里左右。乡依治得名。清代乾隆时,今三岔地区为南忠乡地;清咸丰三年(1853)编为上南乡二甲,设孝友、弟恭、忠良、信仰、礼乐、义和、廉明、耻勇8个团,团下设甲、牌。民国2年,二甲改为二区。23年,上南乡改为第三区。24年,置三岔镇,辖27个保,治所在三岔街。同时原属二区的丛树林、余塔子、杨河碥等地划出归高山乡,编为第二、三、四保。次午8月,高山乡建制撤销,3个保还属三岔镇。29年6月,三岔镇改为三岔乡,下辖21个保,203个甲。次年1月调整为14个保,171个甲。37年,又调整为152个甲。

解放后,三岔乡仍置。1950年12月,保、甲改为村、小组。1951年1月土改结束时,全乡辖14个村,下为居民小组,乡人民政府由三岔街迁共和村(今名梅花村)。1953年9月,山岗、民胜2个村划归高山乡。1955年11月,高山乡撤销,山岗、民胜及从山岗村分出组建的建新村还属三岔乡。1958年10月,三岔乡成立英雄人民公社,行政村改为管理区,下为生产队,乡人民委员会迁三岔街。次年初,英雄公社改为三岔公社,下辖11个管理区,53个生产队。1961年12月,高山乡复置,原山岗、民胜、建新3个村仍划归高山乡管辖。此时三岔乡(公社)调整为13个生产大队,120个生产队。1968年11月,三岔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成立,政区只称三岔公社,不再同时称三岔乡。1984年3月,三岔乡复名,下辖13个村,138个村民小组。

5、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三岔乡三岔乡位于永定区东南部,乡政府距市城区22公里,东界慈利县金岩乡,南邻永定区双溪桥乡,西连永定区大坪镇,北接永定区西溪坪街道办事处。全乡版土面积65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7510.3亩,其中稻田6603.18亩,乡域内有林面积达6.5万多亩。

三岔乡设1个党委,13个基层党支部,现有268名中共党员。全乡辖晓坪、蔡家溪、丁家界、许家庄、天乐山、三岔、梳妆塔、伍家界、郭家溪、邢家峪10个行政村,80个村民小组,农业户1823户,农业人口6628人。相关职能站所健全。全乡有九年制中心学校一所,片小一所,共有教职员工37人,在校学生658人。

三岔乡物产资源丰富

全乡以种植业、畜牧业、加工业、林业为主要产业,盛产稻谷、玉米、茶叶,以“龙虾花茶”、“青岩茗翠”为主要品牌的茶叶享誉国内外,产品出口欧盟,三岔是全区发展养殖业的重要基地,湘西黄牛、本地山羊均上万头(只),三岔豆腐加工历史渊源深远,“三岔豆腐”品牌誉满市内外,三岔是全区林业大乡,木材蓄积量在15万方以上,楠竹蓄积量3万方以上,三岔矿产资源贮量大,镍钼矿在300万吨以上,磷矿在200万吨以上。

三岔乡基础设施完善

全乡交通便利,村村通公路,是沅古坪、大坪等乡镇的必经之道,是沅陵、桃源等县的交通咽喉。电力状况良好,村村都实施了农电改造,全年都能保证正常用电。移动通讯网络覆盖全乡,村村都接通了程控电话。政府、学校、医院都进行了翻修或整修,办公条件大为改善,集镇街道也实现了硬化、绿化、净化和亮化。

三岔乡经济环境良好

全乡干群同心,政令畅通,人民思想解放,民风淳朴,人人维护环境的风气日趋形成,人人都是环境的观念日趋成熟。从近年来招商引资的土木溪电站、白鹤井茶业及实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看,都能顺利施工、兴业,没有出现霸工、阻工、强讨、恶要等现象。

6、陕西省黄龙县三岔乡三岔乡位于黄龙县西部的黄土残塬区,乡政府驻地距县城19.5公里。东与石堡镇(城关)相连,西与洛川县土基镇毗邻,北靠要先乡,南接界头庙乡,辖区总面积177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50000亩。下辖12个村民委员会,4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669户,6316人。304省道横穿全乡,交通便利,有“黄龙西大门”之称。

该乡地形为三梁一沟,气候属大陆性高山型气候,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该乡大力实施“一基两业”发展战略,按照“基础奠基、项目带动、产业巩固、和谐发展”的思路,围绕“产业兴乡、产业富民”的目标,狠抓核桃、玉米等主导产业,积极调整产业机构,经济发展呈现出增速快、亮点多的良好态势。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