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勤交代,亦称为参觐交代。是日本江户时代一种制度,各藩的大名需要前往江户替幕府将军执行政务一段时间,然后返回自己领土执行政务。
简介1635年的武家诸法度规定参勤交代的条文是:
大名小名在江戸交替所相定也毎歳夏四月中可致参勤従者之员数……
沿革起源
参勤交代的起源是镰仓时代起御家人前往镰仓执行官职。战国时代时部份战国大名在居城外的城下町聚集服从主君的武士。丰臣秀吉所控制的大名在大坂城、伏见城、聚乐弟给予大名屋敷,由大名的妻子居住,成为了日本全国参勤交代的原形。一年需要前往一次。
制度完成
1600年德川家康在关原之战胜出后,确立了德川家地位,3年后创立幕府。1607年岛津家久为首的众大名讨好幕府的忠心前往江户参勤。家康根据秀吉的做法,在江户城建设屋敷,妻子在江户居住,制度因而建立,由初时间的自发性行动渐渐成为一种制度。1635年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制定武家诸法度,成为了一种义务。
1642年规定谱代大名参勤交代为义务,原则上除了幕府上的役职者以外,其余大名都要进行参勤交代。
后续发展
除了在第八代将军吉宗上任时,以财困为理由暂缓执行外,在其余时代仍坚持执行。
1862年(文久2年)闰八月,参勤交代为文久改革的一部份,将出府的时间改为3年一次(1次为100日)。1864年(元治元年)爆发禁门之变后幕府决定改回原有制度,但是愿意执行的大名不多。
概要宽永12年(1635年)参勤交代设立,大名每年前往江户一次,而妻子成为幕府的人质在江户长期居住,前往江户的费用需要由大名自行负担。但是水户德川家、部份亲藩及谱代大名,另外部份离江户不远的领小细小的大名,大名会长期留守在江户,因此称为“定府”。此外高收入的旗本进行类似交代寄合的仪式。
参勤交代目的是削减大名的资金,阻止他们谋反。但是幕府的主要工作是军役工作,有时会以大名行列的限制进行参勤交代。参勤交代是一种军役,大名会有多名部份跟随前往江户,在前进时必需进行大规模的大名行列,对于大名的财政负担做出沉重打击。
参勤交代需要整备街道及宿场,大名行列的支出可带来经济收益。此外,参勤交代使大量人员来往江户,对于江户吸收各地的文代有所帮助。举例来说,纪州德川家第11代藩主德川齐顺在1841年(天保12年)的参勤交代,动员1639名武士、2337名工人及103匹马,在枚方宿,七里飞脚会在藩主到达数个月前率先来到。由于动员数千人,因为需要大量成本。加上御三家的大名行列规模较大,很多农民都会专程拜访。对于邻近的经济及文化有非常大的效果。
一些财政收入较低的藩,在经过大规模的宿场时,会临时雇用其他人,以保持队伍威严,又可以节省成本。
如果因为大名遇着某些事物无法参与参勤交代的话,他们会以“用舍”表示未能出席。理由包括火灾、饥荒、藩主生病、亦会派他人代替藩主出席。
各藩的藩主通常会单身前往江户,因此家臣数目有上升的迹象,结果导致江户的人口超过半数为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