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科恩拜伦的保龄》
国家:美国
出品:2003年
片长:120Min
导演:迈克尔·摩尔
导演介绍:迈克尔·摩尔(Michael Moore),又译迈克尔·穆尔。美国著名激进作家,制片人和选举人,同时也一直是美国颇具争议的电影人,以政治观点偏激,反抗主流,犀利幽默和特立独行而闻名。一个偶然的机会迈克尔·摩尔接触了纪录片这种艺术形式,他立刻意识到如果用了纪录片的形式来反映自己一直关心的政治问题将更加有震撼力。随后他开始四处举债拍摄自己创作的纪录片。
1989年他拍摄的第一部以反映美国大型公司职工下岗问题的纪录片《罗杰和我》(《Roger & Me》)一片虽曾一度惹起颇大争议,受到奥斯卡排挤,但却大获成功,为穆尔赢得了广泛的声誉。
2002年,国际纪录片协会进行了史上最佳纪录片的评选,已经参加2003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评选的《科伦拜恩的保龄》(Bowling for Columbine)被评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纪录片,影片全景式地展现了美国人的“枪文化”,探讨了在这个国度暴力泛滥的根源,它能够占据首位恐怕和其应景性不无关系。《罗杰和我》(Roger & Me)位居第三。
其新作《华氏9/11》,荣获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和一般纪录片制作人不一样的是,摩尔即使在面对最严重的问题时,也不会放弃一种顽皮的态度,或许有些放肆,他的作品总有嬉戏耍闹的感觉,虽然到最后他不会让观众觉得可以一笑了之,但他的纪录片确实富有相当的娱乐性。
影片介绍:《哥伦拜恩的保龄球》(Bowling for Columbine)获第75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摩尔称他的作品是“对从科伦拜恩高中案到后911时代的美国文化中潜生的恐惧一次诙谐审视”,并保证影片在电影节上的放映将是“一个非常刺激的时刻”。
通过把对俄克拉荷马爆炸案和科伦拜恩高中屠杀案中涉及的有关人员的采访片段与新闻报道,演讲,以及一个16岁男孩买走一家商店中所有弹药的等等种种和流血暴力事件有关的片段交织剪辑在一起,摩尔显示了恐惧已经深深地扎根于美国人的精神中,美国社会比其他任何社会,更极端地在它的文化中孕育着一种强烈的妄想症。而主流媒体,尤其是实行煽情主义策略的电视新闻报道是罪魁祸首,它们使恐惧和暴力之间构成了无法打破的循环。
这部纪录片带来的深深的困扰感,并不是对于枪支控制不力的简单指责,通过严肃而风趣的提问以及对素材精心的利用,他站在文化的高度对这一问题做出了反思。实际上在影片中,没有简单的答案可寻,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没有答案,只有一系列令人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