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保丰村一、基本情况
保丰村位于九峰乡南部丘陵地带,全村8个小组,431户,1368人,920个劳动力,版图面积8044亩,其中耕地1465亩,林地4260亩,水面849亩,其它1470亩。全村2005年总产值1791万元,其中农业产值818万元,林业产值248万元,渔牧业产值14万元,建筑业产值68万元,服务业产值643万元,人均纯收入4735元,九峰乡是村经济较为发达的村。
林业现状:全村14665亩耕地,其中种植草皮1100亩、苗木花卉315亩,利用山坡丘陵发展茶叶近400亩。“毫锋”茶叶多次被省、市评奖。不足的是优质茶面积不足,苗木花卉绿化工程不多,水利基础设备年久失修,生产生活环境条件较差。
二、经济工作目标
通过“家园建设行动计划”试点村的建设,制定以苗木花卉和茶叶的设施化、产业化为龙头的主导产业,带动机关产业的发展。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劳动力培训转移,以此推动全村经济发展,改善村民生活,力争200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08.5元,比上年增长10%。5年后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
三、主导产业发展规划
1、扩大和改造茶园。用5年时间使种植面积达到500亩,使手工制茶、茶叶包装等方面上一个新台阶。
2、调整增加草皮新品种。稳定马尼松面积,增加328、马蹄青419新品种,不断引进优良品种和新技术。
3、增加花卉苗木面积。苗木花卉以稳定桂花种植面积,扩大樟树、广玉兰、金叶女贞、红继木、法国冬青、杜鹃的种植面积,使现在的315亩发展到500亩。
4、发展休闲旅游农业。在采茶、制茶、垂钓等方面由游客自己制作后带走,既购买了新鲜的农产品、又亲身体验了解学习农业操作,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农业的爱国心。
四、发展措施
1、大力推广实用技术。针对保丰村从一个以种植水稻为主的村逐步调整为以苗木花卉、草皮、茶叶为主的林业村,要加强对广大农民的科技知识的培训,重树武汉大市场的需求变化,加强市场调整,引进新技术,适应市场需要。每年要组织2—3次专业技术培训,打印专业技术资料1000份,发放到每户,培训人员要达到400人次,同时培育科技示范户10户,通过科技示范户的辐射作用带动全村农民公用致富。
2、做好劳动力转移和培训工作。加强对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层次的职能技术培训,加强与有关大企业、大公司联系畅通就业渠道,重点组织“阳光工程”培训,建立好个人档案台帐,每年培训人数达100人次,力争5年每户安排一个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
3、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村级苗木花卉草皮协会,健全协会的工作职能和服务方式,通过协会打开市场,使农户直接与市场接轨,以提高农户的销售收入。
4、抓好“一池 三改 一化”工作。通过5年的努力,改厕326座,改圈5座,改牛圈7座,绿化行道植树3000株,房前房后植树2000株。
5、增强集体经济实力,为村民办实事。积极兴建村级茶园、垂钓园、休闲园,积累集体经济,逐步扩大对五保户、军烈属的优抚资金,抓好社会治安、计划生育、村镇建设规划,建垃圾堆放场324处,建小水塔4座,大口井8个,手摇把井178口,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农民纯收入由2005年的4735元达到5200元,五年后达到8000元。
6、壮大集体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呢个提高农民的社会组织强度,在市场动作的方式上创收20万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强管理水平,力争为村集体创收20万元。
2、 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林埭镇保丰村保丰村坐落在林埭集镇中心,地理位置优越。由原保丰,开丰,高丰三个村合并而成,全村现有1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834户,人口3181人。企业职工数2320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1190人。区域总面积3.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45亩。村党总支共有党员69名。现有村干部5人。2006年,该村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34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8773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84.7万元,人均达260元。近年来,该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富民强村为抓手,着力抓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使全村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3、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保丰村保丰村是福建省第二批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联系村。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强化民主管理规范村务决策。一是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村级管理。制定和落实村干部工作岗位责任制和三年工作规划,工资报酬以指纹机签到核发,并作为考核村干部依据;建立健全了每周一次的支委会,每月一次的党员大会,每半年一次的民主生活会制度,实行民主评议干部制度。二是强化村务公开,发扬村级民主。制定完善了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等管理制度,做到村干部在日常工作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建立了村两委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三级决策机制,投资项目、村干部工资待遇实行民主听证制、集体经营项目公开招标承包制、公益事业建设推行“一事一议”制等。专门聘请原村干部担任理财小组成员,落实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制、村账镇管和民主理财制度,做到财务收支一月一公布,土地审批、计生、综治、征兵等各项工作及时公开,年度财务报表逐项细目上墙,使村务公开做到健全有序、规范运作,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的工作目标。三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增进班子团结。不断拓宽民主监督渠道,在每项重大事项实施前,支委必须深入村民小组入户听取群众意见或建议,了解到群众真实意愿后再提交村两委集体讨论,最后经村民代表大会或举行村务民主决策听证进行表决。通过这种广征民意的决策程序,大大调动了全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各项工作都得以顺利开展,使村两委的工作完全置于村民监督之中[2]。
4、湖北省应城市保丰村概况保丰村位于应城市西大门,是富水河畔的一个中心村,辖13个村民小组,有703户,2302人,耕地面积1769.3亩,也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城郊村。
2006年3月,保丰村被定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百镇千村”的试点,当时的保丰村基础设施滞后,村容村貌较差。时隔一年,出现相爱人们面前的是整洁干净的水泥路,绿树成荫,小型广场上,孩子们追逐嬉戏,老人们谈笑风生,一幅祥和动人的画面。基础建设整治农村环境,实现村容村貌整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近年来,保丰村由于受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基础设施处于瘫痪状态,卫生环境缺乏有效管理,村容村貌呈现脏、乱、差。针对这一情况,保丰村遵循“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解决村民最急迫、最直接、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加强基础建设,改善中心村环境。
汤八路保丰段过去存在地摊式菜市场和违章建筑,环境卫生无人管理,沿路垃圾遍地,严重影响了保丰村的整体形象。为彻底改变汤八路保丰段环境,该村投入56万元,硬化道路400米,平整人行道约10000平方米,植樟树300株,拆迁违章建筑36间,改装雨阳棚30间,迁建垃圾处理场2个,使昔日的“垃圾路”变成了宽阔洁净、绿树成荫的“形象路”。鸿祥路路面差,污水排放不畅,附近的村民叫苦不迭。该村投资38万元,修建下水道700米,铺设沥青路面5400平方米,彻底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
在整治村容村貌的同时,保丰村党支部还积极引导村民加强家庭生活设施建设,改善居住小环境。该村采取“三改一建一装”的措施,实施改厨、改厕、改圈工程、建沼气池、装饰住房外立面。去年以来,他们采取以点带面的办法,在鸿祥路选择了10户试点户,按照“三改”的要求,用上了新型环保节能灶、水冲式厕所、新式畜禽栏。对鸿祥路沿线115户农户住房的外立面墙进行装饰,面积约5300平方米。社会事业提高农民素质,摒弃农民卫生陋习,转变农民生活方式,倡导文明向上的新风尚,是实现村容村貌整洁的必要条件。基于这种认识,保丰村在抓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软件方面的建设,千方百计地提高村民素质。通过抓“三建”,不断丰富载体,让农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该村以文化中心户为核心,向群众开展了“除陋习、树新风”等内容的宣传;建立村规民约;通过村民代表大会,结合“八荣八耻”和“门前四包”等内容,进一步完善了村规民约,约束农民不良的卫生行为,使村规民约成为了实现村容村貌整洁的“小宪法”;投入10万元建设了一个拥有1个篮球场、2个乒乓球台、1个图书阅览室的村级文体活动中心,供村民开展文娱活动,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尚。
为了拓展村民的眼界,更好地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去年,保丰村依托应城市广播电视局投资15万元,延伸有线电视主线光纤,为刘湾、保太等5个组安装有线电视网络,让300多户群众看上有线电视。
现在的保丰,处处可以看到温馨的文明标语宣传牌,广大村民时刻自学维护环境卫生,比文明、比卫生、比环境的新风尚蔚然成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除政府投资和社会捐资外,主要还得依靠农民自投入。保丰村扎实搞好“三建”,千方百计加快村级经济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2006年,该村围绕“建立10万只鸡鸭养殖小区,帮农民致富,加快村级经济发展”的目标,组织养殖户成立养殖协会,统一疾病防治,统一育苗销售,实现规模养殖,建立了10万只鸡鸭养殖小区。当年销售鸡鸭10万只,实现销售收入200万元。2006年,该村在办事处农业服务中心指导下,改种优质稻1000亩,增加收入80000元。村预制板厂、膏粉厂采取租赁经营形式盘活,年增加收入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