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元,1928年9月出生,甘肃省成县人。1948年被国民党军队抓壮丁来到新疆,1949年9月25日随队起义后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
新中国建设初期,在屯垦戍边、军队大生产的运动中,侯正元以顽强的毅力和拼命精神,挥舞着坎土曼,成为“气死牛”的开荒英雄,荣获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
1952年,侯正元作为垦荒优秀分子被送到石河子机耕农场,学习拖拉机的驾驶修理技术,成为新中国军垦史上第一代驾驶前苏联进口拖拉机的拖拉机手。他凭着胆大心细和勤学苦练,创造了拖拉机连续安全工作3.3万小时无大修、6年完成了27万个标准作业拖拉机仍完好的奇迹,6年为国家节约资金5.7万元,可购买3台国产东方红拖拉机。这些指标,被前苏联塔斯社消息惊呼为“拖拉机史上的奇迹”。前苏联官方特此向侯正元授予了金质劳动英雄奖章及刻有侯正元名字的照相机作为永久留念。1957年,侯正元荣获兵团二级劳动模范称号;1958年被评为兵团一级劳动模范、兵团模范共产党员、兵团十二面红旗之一;1959年被评为全国机务标兵、全国劳动模范,参加了1959年国庆10周年观礼和全国群英会,接受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侯正元从一名拖拉机手成长为农八师石河子总场一分场机耕队队长,在他的带领下,该机耕队成为兵团的先进单位;1965年,侯正元担任了石河子总场副场长,他所分管的机务单位又成为全国的先进单位。
“文革”期间,侯正元蒙受了冤狱。1975年重新工作后的侯正元,担任了农八师一四七团副团长,1980年担任一四七团团长。他带领党委一班人和全团干部职工,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改写了一四七团建团无盈利的历史,利润连年递增,是此期间农八师经济效益最好的团场。与此同时,侯正元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五、六、七届人大常委会常委,也是兵团团场在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中惟一的一名委员。
1985年,侯正元担任石河子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职务。岗位变了,工作性质变了,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时刻想着老百姓,关心老军垦的疾苦冷暖,尽一切可能帮助和解决他们的困难。他经常深入职工家庭,调查了解群众关心的问题,教育第二代军垦人继承先辈的事业,为垦区的民族团结、生产发展、人民富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侯正元还积极致力于社区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1992年,石河子市老年豫剧团、秦腔团和京剧团成立初期,没有经费也无服装,活动非常困难。侯正元知道后,便四处奔走想方设法筹集资金2万多元,为剧团购买了全套戏服,至今还在使用。
1993年,离休后的侯正元更加关心老龄事业。当时,老年文艺爱好者们在石河子市游憩广场成立了一家老年文艺茶社,经费非常有限。得知情况后,侯正元陆续捐赠1万余元,支持河南豫剧团等外来戏剧团在此演出200多场。1997年,为喜迎香港回归,他又出资2000余元,制作太平鼓60多个、服装60多套,组织建立了全市惟一一支太平鼓秧歌队。
现在,已75岁高龄的侯正元,虽然身体不如以前,但他从没有放弃对老年文化事业和社会服务事业的关心和支持。社区成立后,他把太平鼓秧歌队交到社区管理,自己担任顾问,依然非常关注队伍的建设问题,经常督促队伍排练。对社区建设工作,侯正元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他经常给社区建设工作建言献策,并积极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最近,他参加了社区关心下一代协会,在假期社区“老少共建”活动中,多次给社区青少年们讲军垦创业史和革命故事,对社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