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博士陈永生个人履历姓名:陈永生
职称:北京大学副教授

学历:法学博士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学术及工作经历:
1996—1999年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硕士
1999—2002年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
2002—2004年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司法制度
讲授课程
刑事诉讼法学、证据法学、司法制度、外国刑事诉讼法学专著《侦查程序原理论》(约41万字),获2002年度中流文教基金会与喜马拉雅研究发展基金会奖助,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科研项目“刑事诉讼的宪政基础研究”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为05CFX020。
教材
《刑事诉讼法》(第一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版。论文1.《排除合理怀疑及其在西方面临的挑战》(1.7万字),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2期;
2.《死刑与误判——从美国68%的死刑误判率出发》(2.4万字),载《政法论坛》2007年第1期;
3.《刑事案件庭前审查及准备程序研究》(与宋英辉教授合写,1.1万字),载《政法论坛》2002年第2期;
4.《论刑事诉讼中控方举证责任之例外》(1.1万字),载《政法论坛》2001年第5期;
5.《两大法系法官制度之比较》(9千字),载《政法论坛》1998年第5期;
6.《对我国死刑复核程序之检讨》(2万字),载《比较法研究》2004年第4期;
7.《大陆法系的刑事诉讼行为理论》(2.1万字),载《比较法研究》2001年第4期;
8.《中国减刑、假释程序之检讨》(1.3万字),载《法商研究》2007年第2期;
9.《论辩护方当庭质证的权利》(1.3万字),载《法商研究》2005年第5期;
10.《论辩护方以强制程序取证的权利》(1万字),载《法商研究》2003年第1期;
11.《论刑事诉讼的程序性制裁》(1.8万字),载《现代法学》2004年第1期;
12.《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举证责任》(8千字),载《现代法学》2001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2期转载;
13.《论直接言词原则与公诉案卷的移送及庭前审查》(1.7万字),载《法律科学》2001年第3期;
14.《论侦查权的本质与特征》(1.4万字),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2期;
15.《论刑事诉讼法的可诉性》(9千字),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16.《我国未决羁押的问题及其成因与对策》(1.8万字),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3年第4期;
17.《我国刑事鉴定制度改革与完善》(与樊崇义教授合写,1.4万字),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年第4期,司法部内参《司法行政法制工作通讯》第二号转载,人大法学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2000年第10期转载;
18.《论我国刑事二审审理方式之改革》(9千字),载《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1期;
19.《慎重对待沉默权》(7千字),载《政治与法律》2001年第6期;
20.《论侦查公开》(9千字),载《政治与法律》2000年第2期,最高人民检察院内参《刑事法理与案例评析》转载;
21.《论客观与诉讼关照义务原则》(1.1万字),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22.《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的契合与背离》(1.7万字),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23.《论检察机关的性质》(1.7万字),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24.《侦查体制比较研究》(1.1万字),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获全国第四届中青年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论文类三等奖;
25.《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检察机关之比较》(与宋英辉教授合写,1.4万字),载《中央检察官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人大法学复印资料《诉讼法学、司法制度》1999年第1期转载,《检察学论丛》2000年第1期收录;
26.《公正: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的最高追求》(与樊崇义教授合写,8千字),载《中国司法鉴定》2002年第2期。
27.《检察机关参与行政诉讼比较研究》(4千字),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0第3期;
28.《论陪审制》(与姜小川教授合写,5万字),载陈兴良教授主编:《刑事法评论》第7期;
29.《刑事程序中公民权利的宪法保护》(3.8万字),载陈兴良教授主编:《刑事法评论》第19期;
30.《中国刑事诉讼法典第一编第一章“任务和基本原则”的修改建议与说明》(与陈光中教授合写,1.9万字),载《诉讼法论丛》第11卷;
31.《秘密监听之研究》(9千字),获首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第八届研究生学术论文报告会二等奖,《诉讼法论丛》第5卷发表;
32.《诉讼平衡论》(1.8万字),载《诉讼法学研究》第4卷;
33.《论法律真实》(与锁正杰合写,2.2万字),载《诉讼法学研究》第1卷;
34.《刑事证据前沿问题研究》(与樊崇义教授等合写,9万字),载《证据法学论坛》第1、2期;
35.《交叉询问制度研究》(与樊崇义教授合写,1.6万字),载《中国司法审判论坛》2001年第1期;
36.《对刑讯逼供的三重分析》(9千字),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37.《中国内地与香港刑事管辖冲突及解决》(8千字),载《山东法学》1998年第2期,人大法学复印资料《国际法学》1998年第4期转载,并获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第七届研究生学术论文报告会优秀论文二等奖,98年“华增”科研奖学生类三等奖;
38.《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检警关系的影响》(4千字),载《人民检察》2006年第22期;
39.《论建立证据展示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4千字),载《人民检察》2003年第8期,被评为《人民检察》2003年度优秀论文二等奖;
40.《论侦查的期间限制与疑案处理》(4千字),载《人民检察》2002年第12期,被评为《人民检察》2002年度优秀论文一等奖;
41.《论检察官的客观义务》(5千字),载《人民检察》2001年第9期;
42.《交叉询问制度在我国的确立与完善》(与樊崇义教授合写,5千字),载《中国律师》2005年第12期;
43.《历史视野中的刑事质证权》(8千字),载陈光中、汪建成、张卫平主编:《诉讼法理论与实践——司法理念与三大诉讼法修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版;
44.《科技证据的法定化》(与樊崇义教授合写,1.1万字),载《南都学坛》2005年第2期;
45.《国外陪审员如何“陪审”》(2千字),载《环球》2005年第11期;
46.《对我国刑事诉讼相关问题之检讨》(3万字),载陈兴良教授主编:《中国死刑检讨》,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47.《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及其具体应用》(1.1万字),载《刑事司法指南》2003年第1辑(总第13辑);
48.《论补强证据规则及其具体应用》(7千字),载《刑事司法指南》2003年第2辑(总第14辑);
49.《论推定规则及其具体应用》(8千字),载《刑事司法指南》2003年第3辑(总第15辑);
50.《科技证据及其运用》(7千字,与樊崇义教授合写),载《刑事司法指南》2004年第3辑(总第19辑);
51.《从口供本位到物证本位》(与樊崇义教授合写,6千字),载《检察实践》2000年第3期;
52.《论侦查终结》(7千字),载《湖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53.《论我国刑事立案监督制度的完善》(7千字),载《法大成人教育》1998年第4期,并被樊崇义教授主编的《刑事诉讼法专论》一书收录;
54.《一事不再理与中国区际刑事管辖冲突的解决》(6千字),载《研究生法学》1998年第1期;
55.《论反贪侦查模式的转换》(4千字),载《检察日报》2000年2月2日第3版;
56.《论当庭认证》(3千字),载《人民法院报》2000年12月18日第3版;
57.《错误该由谁证明》(2千字),载《南方周末》2000年6月23日第5版。
风景园林系主任陈永生个人履历陈永生,男,安徽庐江人,风景园林系主任,兼安徽农业大学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副教授,注册城市规划师,硕导,园林专业建设负责人。安徽省风景园林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合肥市景观学会常务理事,合肥市风景园林学会理事,合肥市城市规划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城乡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及景观建筑等方向的科研及教学工作;近年来主持和参与科研与教研项目50余项,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编教材2部。主持和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1)主持安徽农业大学青年基金项目 :“中国现代园林创作风格走向的研究”;
(2)主持安徽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关于公园绿地布点影响因素研究”;
(3)主持合肥市规划局科研项目:“江淮地区城市骨干树种选择与应用研究”;
(4)主持安徽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第二批本科专业(园林专业)建设研究”“园林建筑重点课程”、“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体系的研究”、“《建筑设计类》课程实验项目研究”;
(5)参与安徽省科技厅科技公关项目:“油茶良种选育及快繁技术研究”(苗圃规划)
(6)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森林流域氮素动态及其调控机制研究”科研获奖(1)安徽省第四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
(2)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
(3)安徽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