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石窟寺石窟:又名寺沟石窟,位于西峰市西南25公里处,开凿于寺峁岩(古称覆钟山)山麓红沙岩之上,坐东朝西,前有蒲河茹河交汇。始建于北魏永平二年(509年),后世多有修建。宋以后更名为石窟寺(元称东大石窟寺)。现存洞窟295个,造像2125身,当陇东地区石窟之首。
第165窟名为"佛洞",建于北魏,是北石窟寺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洞窟,窟高14米,宽21.7米,深15.7米,盝顶,方门。窟门外有二天王立像;窟内雕有七尊佛像,实为一七佛窟,佛高可达8米;此外还有菩萨、天王雕像,以及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尸毗王割肉贸鸽等浮雕。唐代作品中,以第222窟规模最大,第263窟造像艺术水平较高。北石窟寺兴盛于北魏至隋唐间,唐代尤有大规模修建,唐代造像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艺术水平方面都超过了前代。石窟中保留了隋唐以后的题刻与墨笔题字150多处。北石窟寺石窟在洞窟形制及造像配置等方面往往为云冈、龙门和敦煌石窟所罕见,具有独特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