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般检查
全身状态
体温 口腔温度 36.5~37.5℃,平均37℃
直肠温度比口腔温度高 0.3~0.5℃
腋窝温度比口腔温度低 0.2~0.4℃
女性平均比男性高 0.3℃
体温昼夜波动幅度 <1℃
脉搏(脉率) 男性 约60~100次/min
女性 约70~90次/min
儿童 约90次/min
初生婴儿 可达140次/min
呼吸频率 16次/min
血压(成人) 收缩平均为12.0~18.7kPa(90~140mmHg)
舒张压8.0~12.0kPa(60~90mmHg)
脉压差4.0~5.3kPa(30~40mmHg)
左右两侧相差可达1.3~2.7kPa (1~20mmHg)
下肢血压较上肢偏高 2.7~5.3kPa(20~40mmHg)
注:kPa为千帕 mmHg为毫米汞柱 m为米 cm为厘米
mm为毫米 nm为纳米 h为小时 min为分钟ddddddd
2.皮肤、淋巴结、头颈部检查
玫瑰疹 直径2~3mm淡红色圆形斑疹,压之褪色,不久又复现,多见于腹部
出血点 一般不超过2mm
紫瘢 为皮下出血,直径在3~5mm之间
瘀斑 直径为5mm以上
淋巴结 直径多在0.5cm以内
小儿囟门 多在12~18个月内闭合
矢状缝和其他颅缝 大部分在6个月时骨化
眼压 1.73~3.19kPa(13~24mmHg)
瞳孔直径 在一般室内光线下约3mm
远视力 5m处能看清1.0行视标(用远视力表)
近视力 33cm处能看清1.0行视标(用近视力表)
听力 1m处即可听到表声与捻指声
3.胸部检查
胸骨角 相当于第二肋软骨处
肩脚下角 相当于第七助
肺上界 肺尖区叩诊有一清音带,宽约4~6cm,右较左稍窄
肺前界 左缘相当于心脏的缘对法音界,有缘相当于胸骨右缘
肺下界 锁骨中线第6肋骨
腋中线第8肋骨
肩肿线第10肋骨
脊柱线第11胸椎棘突(肥胖或消瘦者可有所不同)
肺底活动范围 6~8cm
心尖搏动 左侧第五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0.5~1.0cm处,搏动范围的直径约2~2.5cm
心尖搏动的位置改变 左侧卧位时可向左移2~3cm
右侧卧位时可向右移1~2.5cm
小儿及肥胖体型者可向上外方移位至第四肋间
瘦长体型者可向下移位至第六肋间
深吸气时可向下移位至第六助间
锁骨中线至正中线距离 8~10cm
心率 成人60~100次/min,大多为65~85次/min
3岁以下儿童常在100次/min以上
窦性心动过速 成人窦性心率超过 100次/min(<160次/min),婴儿超过150次/min
窦性心动过缓 成人窦性心率低于 60次/min(>40次/min)
4.腹部检查
肝脏 上界绝对浊音界右锁骨中线第六肋骨水平,相对浊音界比绝对浊音界高1~2肋骨
下界肋弓下锁骨中线上在平稳呼吸时不能触及或仅能触及0.5cm
剑突 下不超过剑突基底线与脐连线的中点
上下径 男性8~13cm,女性7~11cm
脾脏 浊音区位于左侧第9~11肋间区,前缘不超过腋前线,约宽4~7crn,长6~8cm
肠鸣音 4~5次/min
肠鸣音亢进 10次/min
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时有时无,甚至持续3~smin以上才能听到1次或仍听不到
5.脊柱、四肢和关节检查
脊柱活动度 颈椎可前屈45°,后伸45°,左右侧屈各45°,旋转60°
腰椎(臀部固定时) 可前屈45°,后屈35°,左右侧屈各30°,旋转45°
肩关节活动度 屈曲(上臂前举)可达90°,伸(上臂后伸)可达45°,外展可达90°,内收肘部可达前正中线,外旋约30°,内旋约80°
腕关节 伸约40° 屈约50~60°,外展约15°,内收约30°
髋关节 后伸可达30°,外展约60°,内收约25°,外旋与内收各为45°
踝关节 背屈约为35°,跖屈约为45°,内外翻约为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