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牛角坝镇下房村村内房屋连片,分为上房、下房,此地在下方,故名。村委会驻下房,辖冲口、李家排、下房、踏水、回子、下刘家、上刘家、花屋院、伐乙塘等9个村民组。总面积3.9平方公里,耕地75公顷,231户,946人。
2、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石井镇下房村下房村位于石井镇政府驻地西北6.3公里处,以驻地命名。1937年为杨子乡下房保,1949年解放后为下房村,1958年公社化后为下房大队。1984年改为下房村委会。下房村委会设下房。有下房、虎井、西山3个自然村,聚落在杨子山北麓丘陵河谷间,呈长方形分布。有11个村民小组776户3034人。耕地1461亩。主种甘薯、花生、大豆。特产有霞红、锈石等花岗岩。有小学、老人活动中心、卫生所等。
下房村辖区内的杨子山、前辽山盛产花岗岩矿石。主要有锈石、霞红,首都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及天安门广场的饰板材就是产自本山的矿石。经济上主要发展与矿山花岗岩矿石相配套的石板材加工企业,从事各种品种的进口及国产石制品加工,年产值近3亿元,年上缴工商税收2000多万元,是石井镇的主要纳税明星村,2007年人均年收入6400多元。
1995年前,下房村仅靠一条途经埭头、霞美自然村的泥土路,连接水石莲公路,交通十分不便。1995年后石井镇修建的延平大道从下房村贯穿而过,连接324国道和201省道。1998年开始陆续修建了工业路、环村路、杉仔工业路等主干水泥路,并对进村中路进行扩宽,修建绿化带人行道,并安装了照明路灯,实现了村内有二条水泥环路,交通便捷。现北至泉州、南到厦门只需不到一小时的车程,距全国最大的石材专业市场——闽南建材第一市场只有3公里。村水泥公路接延平大道至国道324线。
下房村还建设了全省唯一的对台农产品交易市场——闽台农产品交易市场及海峡农产品物流中心,并于2006年6月8日开业,成功举办了首届台湾农产品展销会,受到了中央、国务院、省、市等上级部门的肯定。
村里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现有一所中心小学,三栋三层标准教学楼,学生500多人,师资力量强大,从幼儿园到六年级共设有12个班级。有老人活动中心、电视室、棋牌室,使老年人有舒适健康的活动场所。有灯光球场、戏剧台、水泥广场等娱乐、运动活动场所,使老、中、青、少等有充足的活动空间,并不定时地举办篮球、乒乓球赛、演戏放电影等多姿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1]
3、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南阳镇下房村[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下房村系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南阳镇所管辖的行政村,是南阳镇最大的行政村之一,位于南阳镇东北部,南距南阳镇六公里,北距寿宁县城六公里。正是寿宁至南阳一城两区十里生态长廊的中心地。东面与赤陵洋交界,南面与洋边、溪南相邻,西面与龟岭以寿庆二级公路为界,北靠鳌阳镇安章行政村,下房水尾寿庆二级路至下房村委所在地仅1.5公里,道路平坦,且已浇灌水泥路,交通很是方便。[2][村落与村民]下房村总面积9.438平方公里,有6个自然村,分别为北面下宅、上房,东面半坑,南面大门,翁山位于西南之间。共有村民489户,人口2160人,分为12个生产队,17个村民小组。[2][村风村貌]下房村是寿宁县村级最大的行政村之一。迁居以来,名人倍出,陈洪轸公于北宋朝官拜礼部尚书。革命期间不少同志为新中国成立立下汗马功劳。改革开放以后许多优秀青年踊跃参军,陈建清同志就是和平年代里的烈士。基于父辈们的教导影响和国家的繁荣富强,我村现在真正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每家每户的鸡鸭都关在茶园或菜地里的一个角落,从无丢失现象。
本村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两委思想团结一致,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工作,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一定的成绩。
2003年--2005年都得到南阳镇政府“先进单位”表彰;2007年3月评为县“先进单位”:2007年2月评为县“先进单位”。[2][建筑景观]下房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落。自从下房陈家始祖迁居下房以来。鼎建下房陈氏宗祠,总面积560平方米,分为前中后三堂。2005年重修新建之后,更显雄伟壮观。103伎祠都前后回来参观庆典。
下房人民会场始建于七十年代,是当前最大的会场之一。大厅高度11米,宽14米,长20米。可以容纳观众600多人。目前保护较好,是现在下房村委的办公地点。下房小学楼外观漂亮。全部用本村矿山著名的花岗石构造。供销社、上房仙官岗、下房路口鹳林亭下宅水尾官、下房水尾奶奶娘宫等建筑物都为下房培增风光。[2][物产经济]下房村水田1029亩,林地7200亩。耕地1250亩、茶园1200亩,村民踏实肯干,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更是蓬勃发展,茶叶收入人均可达1200元,目前水果也已初成规模,下房地瓜扣是全县继茶叶之后的第二大特色产业,其技术纯熟、工艺悠久。产品已得到全县及周边地区广大消费者的青睐。目前在村支部的带头之下已成立寿宁县地瓜扣生产流通协会。已着手注册商标,包装设计。为全村及周边做大做强农业产业铺路。2006年总产值已达60多万。
养殖业在城关市场上也占很大比重。规模养殖有9家,零散养殖占六分之一村民。在城关的市场上、土养的鸡鸭有三分之一产自于下房,就养殖一项也富裕了不少村民。
在村双委的带领下,村人均收入年年增长。已超全县平均人均收入水平。村民生活已逐步走向富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4、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东峤镇下房村相传下房有一大户人家,有妻、妾二房,后来家族逐渐扩大,便把妻所生的子孙割分为顶房,把妾所生的割分为下房,因为下房村驻在下房自然村,故称之“立新”是文革期间的用名。
本村52年属赤岐乡,55年属19区,57年属东峤镇赤岐村,58年属笏石公社赤岐大队,61年属铁炉公社下房大学,65年属东峤公社下房大队,71年属东峤公社立新大队,84年属东峤镇。
本村位于东峤镇东南侧5.6公里处,在铁炉赤岐村委会之间,村委会驻下房自然村,辖有下房,后埔,仙厝,顶房4个自然村,设10个村民小组,1个村办盐场,共615户4430人,有耕地1106亩,其中水田64亩,农地1042亩,主种甘薯,兼种水稻、花生,林业面积40亩,粮油加工厂2个,有电灯照明,也通客车,水库一个,灌溉面积约300亩,全村无为姓陈,村局布落呈长方形状。
本村原属岐山境昭庆北。[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