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简介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是北京市属的一所普通高等学校,在长达七十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历经高工建专、中专和大学三个发展阶段,为北京城乡建设培养了四万余名不同类型的高级人才。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是一所北京市属普通高等学校。学校的前身为创办于1936年的北平市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土木工程科。七十年变迁,五移校址,数易校名,历经高工建专、中专和大学三个发展阶段。解放初期为北京工业学校土木科,1952年为北京建筑专科学校。1953年迁至现校址,更名为北京市土木建筑工程学校。1958年升办大学,名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1961年又恢复中专,更名为北京建筑工程学校。1977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升格为大学,定名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1978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学士学位授权高校。1985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9年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合格学校。2002年被北京市教委确定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人才培养基地。200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历史沿革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历史渊源于1936年北平市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土木科的成立。从成立到今天的70年中,学校经历了北平市立高工土木科时期(1936年---1949年)、北京工业学校土木科时期(1949年---1952年)、北京建筑专科学校时期(1952年7月---1952年12月)、北京市土木建筑工程学校时期(1953年---1958年)、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时期(1958年---1961年初)、北京建筑工程学校时期(1961年-1976年)、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时期(1976年----至今)。此外,还包括自 1956年建立的北京业余城建学院,演变至今天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夜大、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校址历经什锦花园、黄化门、帘子库、西什库、复兴门外、西直门外二里沟等五次变迁。
学院校区学校主校区占地13.3公顷,总建筑面积为16万平方米,为解决办学空间不足的问题,学校主动采取利用社会资源合作办学方式,先后建设了百万庄校区和大兴校区。
另外,大兴新校区正在建设之中,已于2009年3月28日奠基,预计2012年竣工。北京建工学院新校区位于大兴区芦城,南临清源西路,北至清源北路,西距芦求路250米,东临西永路,东距大兴新城中心仅2公里。总用地面积1000亩,相当于5个原校区,建设项目总投资11.9亿元。新校区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按照整体规划,分三期实施,其中一期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两年内即可竣工交付使用,二期建筑面积约10万㎡。建工学院新校区建设将突出节约型绿色校园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建成后的新校区将成为具有开放化、社会化、国际化特点的大学校园。
院系设置学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学校党政管理机构按精简、高效的原则设置,教学和教辅单位按学科专业及教学科研管理需要设置。学校现有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文法学院、基础科学部、体育部等教学单位;另设有继续教育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高等教育研究室,分别承担成人学历教育与培训、网络教学与信息资源建设、高等教育研究和学校评建工作,并兼有管理职能;同时设有依托各学科专业进行跨学科研究的城市研究所。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 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
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文法学院
理学院基础科学部
体育部
专业设置学校学科专业设置以工学为主,兼有管理学、法学和理学,目前全校共有23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其中建筑学专业是国家教育部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和工程管理专业等4个专业是北京市特色专业;土木工程、建筑学、给水排水工程、测绘工程等4个专业是北京市品牌建设专业;城市规划、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管理专业是北京市重点改造专业,土木工程专业是北京市重点建设专业。建筑环境与模拟实验教学中心、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实验教学中心是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实验室被评为北京市首批高校重点实验室。此外,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也为专业的发展和建设形成了支撑,学校现有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领域和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8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
学院设施学校主校区占地13.3公顷,总建筑面积为16万平方米,设有各类教学实验室(中心)19个,校内外学生实习基地65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860万元。学校图书馆馆藏充足,数字化资源丰富,自动化管理系统先进,能够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
学院设有现代化的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外语视听语言室和计算机室,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逾6000万元。学院图书馆藏书近50万册,中外期刊千余种,并设有电子阅览室、视听室和图书阅览室,数字化资源丰富,自动化管理系统先进,能够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学院建有千兆以太网,为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教育技术平台。学院体育设施完善,建有塑胶跑道和人造草皮等标准设施田径场和足球场,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运动和健身场所。学院校园内环境优雅,花草遍布,绿树成荫,具有良好的学习与工作环境。
领导题词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于2006年4月题词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题词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题词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邓力群题词
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市长焦若愚题词
杨成武将军题词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鹏飞题词
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张百发题词
国家建设部常务副部长叶如棠题词
国家建设部副部长毛如柏题词
孙毅将军题词
管理机构党政办公室 党委组织部 党委宣传部 党委统战部 纪委办公室(监察处、审计处)(内、外)
学生工作办公室(学生工作、就业指导中心) 离退休人员管理办公室 保卫处 教务处 研究生处
科学研究与开发处 人事处 财务处 国际合作与交流处 规划与基建处 新校区建设指挥部
资产与后勤管理处 校产经营开发管理办公室 武装部
群团组织
工会团委校友会
教辅单位
图书馆(内、外)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继续教育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室(学报)
后勤单位
师资力量截至2009年2月底,学校现有基本教育规模教职工691人,其中专任教师442人。专任教师中有副高职称以上的教师256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有347人。学校拥有3名北京市教学名师、4名学术创新人才,3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8个学术创新团队、1个管理创新团队。1/3以上的本科专业有教育部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两院院士周干峙教授、李德仁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圭白教授和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教授、专家和政府高层管理人员与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受聘为我校兼职和客座教授。
学院学生截至2009年2月底,学校有各类在校注册生10333人,其中本专科生6400人,硕士研究生504人,工程硕士130人,成人教育学历生3258人,普通预科生27人,外国留学生14人。毕业生就业率高,受到用人单位好评,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北京市各级政府所属规划、建设、管理部门和建筑设计研究院(所)及建筑、市政等企业,大多已成为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为国家及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做出了重要贡献。校友中涌现出了被称为“当代鲁班”的李瑞环主席,被誉为“时代先锋”的曹广辉,建筑大师罗玲、胡越、刘桂生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前门地区保护与整治利用规划、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川底下古村落保护,北京地区总体规划方案、首都机场改扩建工程、北京西客站,北京三元、四元立交桥以及各环路建设、首都机场高速公路、京津塘高速公路、京沈高速公路、京张过境公路、京通公路等诸多交通工程项目,中央电视塔、毛主席纪念堂、革命历史博物馆、北京国际金融大厦、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国家大剧院,2008年奥运会北京各主要场馆等众多工程项目都凝聚了教师和校友的心血。
学术科研学校积极开展围绕首都城市发展和建筑工程领域的应用技术研究。“十五”期间,共承担国家、省、市、学校各级各类科研课题860余项,科技服务总经费突破2.6亿元,到校科研经费达50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2166篇,其中国际三大检索论文超过150篇,出版教材及学术著作355部。学校依托自身的学科专业,积极发展校办产业,组建了具有甲级资质的建筑设计研究院和京精大房工程建设监理公司,促进产学研结合,开展社会服务。学校还充分利用校区良好的地域环境,开办了经营性企业,为学校筹集办学资金,用以改善办学条件和教职工生活待遇。
交流合作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广泛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美国、法国、英国、德国、俄罗斯、荷兰、新西兰、澳大利亚、马耳他等国家14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并与荷兰代尔夫特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联合培养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与美国玛赫西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与法国佩雷集团联合建立了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中法能源培训中心,并联合培养高职生。学校经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批准于2004年招收外国留学生。
学院教学
为适应首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和首都城市建设的需要,从2001年开始,学校稳步增设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的学科专业,逐步扩大了招生规模。
在“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学校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内涵发展、人才强校、突出特色、服务首都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强化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学科专业优势,全面实现“十一五”发展规划目标,努力把建工学院办成首都人民满意的大学。
学院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适应首都城乡基本建设对高级人才的需求,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强化工程师基本技能的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多次在国际及教育部、建设部、北京市教委等组织的学科和专业竞赛中获奖。
中国建筑图书馆全国最大建筑类专业图书馆——中国建筑图书馆在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揭牌。图书馆由中国建筑文化中心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合作共建,馆藏总量将达100多万册,并将对社会公众和学校师生全面开放。
据介绍,此次揭牌的中国建筑图书馆由原中国建筑图书馆和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图书馆共同建设。原中国建筑图书馆隶属于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始建于1958年,现存馆藏图书30余万册,涵盖了国外及港台地区原版建筑图书、期刊,古今中外建筑的历史资料,各个历史时期各流派、各国名师的建筑作品资料等;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图书馆始建于1952年,现有馆藏纸质中、外文图书近68万册、期刊1223种、报纸92种,各专业设计资料(设计规范、设计标准、设计图、设计模型等)上百种,近3万册。http://www.gov.cn/fwxx/wy/2009-04/20/content_12900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