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玉芬
ISBN:10位[7811082217]13位[9787811082210]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6
定价:¥30.00元
内容提要《内生拓展》是中央民族大学“211”项目“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子课题“内生拓展——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理念、根据、条件、战略”的研究成果,供读者阅读参考。
目录第一章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的分布与特点
一、少数民族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三、东中部地区少数民族经济
四、西北部地区少数民族经济
五、西南部地区少数民族经济
六、生产方式的多元性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七、经济制度的落后和跨越
第二章制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诸因素
一、历史上落后的社会制度
二、封建意识与官文化的影响
三、小农意识的传统影响深远
四、与现代生产方式不适应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五、传统的畜牧、农耕生产方式与劳动者素质技能相对低下
六、价值观念转型的滞后
七、经济体制的滞后
八、经济结构不适宜现代化经济发展
九、经营管理的松散与无序
十、科技基础落后与人才流失
十一、自然环境中的劣势因素与开发利用中的不足
十二、交通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第三章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理念:
自主奋进、自强拓展
一、内因与外因的辩证法
二、社会主义是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理念的原则
三、激发和导引中国少数民族的发展理念
四、以自主的发展理念克服阻碍发展的传统观念
五、确定全国性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思路
六、树立现代经济意识
第四章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根据:确保各族劳动者的社会主体地位,提高其素质技能
一、劳动者是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主体
二、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实质是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和发挥
三、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了劳动者的社会主体地位
四、改革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
五、保证少数民族劳动者的经济权利
六、以社会主义凝聚和提高少数民族劳动者的权利意识
七、加强教育事业,提升少数民族劳动者的基本素质
八、强化现代职业培训,提高少数民族劳动者的技能素质
第五章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条件:社会环境与自然资源
一、各民族历史上形成的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经济关系
二、中国共产党的少数民族政策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五、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有待资金流入
六、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
七、中国大部分能源在少数民族地区
八、草原、森林资源
第六章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战略:内生为主,自强拓展
一、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战略的长期性和跨越性
二、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异同和交叉
三、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在保证劳动者主体地位的前提下促进劳动者提高和发挥素质技能
四、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优化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结构
五、依循民族区域自治法保证少数民族经济自主发展
六、以工业化和自主创新为主干
七、因入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工业
八、以现代工业技术改造更新农牧业
九、积极吸纳东中部人才与资金
十、强化政府的总体调控
十一、在发展中拓展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经济交往
参考文献
后记
……
书摘七、经济制度的落后和跨越
社会制度作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制度的总称,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经济结构等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一)经济的历史阶段性
人类的历史,在劳动的促进下,已经过了数十万年左右,这期间,绝大部分是在原始社会形态下缓慢渡过的,只是到近1万年以来,尤其是近5000年以来,才迅速发展,而且在近三四百年以加速度运行。
这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承载着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受政治和文化的制约。当我们研究经济矛盾和规律时,必须明确的一个要点,就是经济的历史阶段性。
在正统经济学家那里,很少承认或干脆否认经济的历史阶段性。他们认为,人类的经济只有一种形态,就是资本主义形态。如果说斯密还承认原始社会与资本主义的区别的话,那么李嘉图则干脆把原始人的简单工具:石器、木棍,也称为资本。现代的正统经济学家们认为关于经济的历史阶段性的划分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他们把资本主义经济形态说成是唯一合理的形态,以前的各种形态不过是其前期的形式,至于社会主义经济形态,他们则认为是一种“历史的误会”,它必将回归资本主义经济形态。
正统经济学否认经济发展阶段性的思路,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中国的董仲舒早在2000年前就说过:“天不变,道亦不变。”正统经济学不过是把“道”理解为资本的统治罢了。他们也有一套理论根据,其要点就是认为人是天性自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