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沿浦镇外洋村外洋村距离沿浦镇1公里,是沿浦镇主要村落,距离苍南县城63公里,东与澄海接壤,南向沿浦港的广阔海涂,西连和岭尾花和沿浦,北面原生态的山旅游景区《茶篮庵,礼向庵堂,海拔300多米,陆地面积4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公里。有耕地面积700多亩亩,人均0.5.5亩左右;林地(荒山)2000多亩,人均1.5亩。全村管辖5个行政,岭脚,大门口,田中央,山头阳,一个大盐厂,人口四百多户左右,一千三多人左右。主要姓氏为,朱,吴,陈,刘。
外洋村自然条件优越,东部平原链接澄海路尾,北部原生态的山,西邻进入沿浦镇和丘陵山地,南面滨海涂地。海水浓度高,拥有取之不尽的制盐资源。78省道、,提早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目标。沿浦港航运可通福州、温州等地。
外洋村沿浦镇管辖。沿浦镇简历民国21年(1932年),始建沿浦乡。建国后,1950年6月,在今镇境内成立沿浦乡、1961年10月,改称沿浦人民公社。1993年,沿浦乡改为沿浦镇。
外洋村有悠久晒盐产盐,紫菜种植历史。明洪武八年(1375),天富南监盐课司在外洋岭尾建筑海塘,开辟盐田,为全县盐业生产基地之一。
外洋村充分利用山地资源,发展名、优、特产品为重点的生产基地。着重抓好紫菜种殖、围塘混养,浅海贝类、深水网箱,优质水果、蔬菜生产,蘑菇基地、马蹄笋园,大麻鸡、大棚鸭,基地建设。
现有蔬菜基地500亩,高山蔬菜基地300亩,榨菜基地500亩。村委、政府围绕“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渔区稳定”这根主线,按照“科技兴渔、产业强渔、配套扶渔、依法治渔”的思路,紫菜基地及产品通过省、市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产品质量认证,并被批准为温州市十佳绿色农产品基地;成功申报了“中国紫菜之乡”国字号品牌。紫菜种植先由陈氏,刘氏,家族牵头创种植,到现在的专业合作社。 一家上规模的紫菜加工厂,注册“吴昌明”牌紫菜商标,这个加工厂的建立,推动了紫菜产业的发展。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大小几十余家。 商业制鞋业为主,在温州的塘下,广东的东,,佛山的南海都有,外洋村人创办的皮鞋厂,在华夏大地各个皮鞋批发市场到商业街鞋服超市的都有外洋人的身影。
本村早年间还有开办辅导小学,初中班级,。以创建“东海明珠”工程和“金海岸”文化市场正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斜滩镇外洋村外洋村位于斜滩镇西南部,东邻奖禄村徐家池自然村,西与青垅后林自然村交界,北连凤阳乡北山村,南接楼下村渡船头自然村。距镇所在地10公里,距县城42公里。该村土地面积3千多亩,海拔460米左右,共143户,人口635人,现有少数名族390人。辖自然村有外洋、莲花垱、上粗坑、下粗坑、泗坑。 外洋村原名“义阳”。早年,迁居本村的最早姓氏游姓始祖与后成为本村最大姓氏的叶姓始祖,两族结义,至此该村取名为“义阳”,寓意两姓族人能够世代交好,像阳光持久永恒。后因方言谐称“外洋”。
外洋村,世居民族以汉族为主,畲族次之。主要有游、叶、雷、钟、涂、兰等姓氏。其中,游姓始祖由柘荣县黄柏乡迁居至此,自今已有三百年历史;叶姓始祖则是由寿宁县新溪仔迁居而来,至今两百年;雷姓始祖由福安县版中乡后门坪村迁居至此,现今两百年。涂姓始祖由广东省下浦村迁居至泗坑村,到目前将近三百年历史;莲花垱村兰姓始祖是由福安县穆阳乡溪鹤村迁居至莲花垱,至今一百五十年。清嘉庆六年(1801),外洋人叶其奉曾考中过进士,现尚存御赐“文魁”匾额一副。该村畲汉民族和谐相处,民风淳朴,村名安居乐业,匪患斗殴诉讼罕见。
外洋主村现仍保留有清代古民居20余座,多为开廊式,二层,宅院四周建有围墙。外洋林湘宫,初建于清朝,重修于1948年和1978年,面积300平方米,可容纳观众千余人今废作他用。1978年,主村建有一条十米长的外洋石拱桥。
境内畲族,在风俗习惯上与汉族有许多共同之处,建房、葬墓均、崇尚看风水,上梁、安葬都倡“喝龙”。通婚多局限在本民族内,鲜有女子出嫁汉族。男婚女嫁,双方互送鸡酒菜担,若出嫁汉族,不用此俗。迎娶日,媒人须将出男方分发女方弟妹的红包,不然,以松明火逼照至交出方休,称“找蜍东包”。过门媳妇要给公公奉双鞋,给婆婆送件衣,敬太公一只猪蹄。婚后女子将分娩娘家亲属要送“催生饭”。长辈逝世时,儿女们在尸前轮唱“守孝歌”或“哭妈歌”。子孙皆着白衣帽,无五服之制,余同汉族。除夕之夜,家家灶火里煨着干柴头,焖到初一。谓之“隔年火种”。每年农历正月初五清晨,家家清集旬初未扫垃圾,于卯时敲鼓钹集队送往当年利方,以示送去不详之物,祈得一年平安无事;中午,户均一人相聚会餐吃“新年饭”。正月初八,俗称“上十日”,是祭祀图腾的日子,当天,同祖同姓的男女老少,聚本姓祠堂,瞻仰祖图,和唱“祭祀歌”,到祭房吃“太公饭”。
外洋村现有耕地面积736亩,其中水田532亩,农地204亩,林地面积1200亩,茶园面积340亩。村主要传统产业有水稻、茶叶、畜牧业、毛竹等。新兴产业有乌龙茶、铁观音、新品种粮食、各种猪、羊、鸡畜牧业,各类蔬菜瓜果。主要经济收入为茶叶,年产干茶40万吨,产值达160万元。毛竹、山苍籽油收入亦相当客观。村企业有茶叶初制厂1座,砖瓦厂1座。1983年全村已普及生活用电,主村外洋建成自来水装置解决了群众用水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