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武县志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07-2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成武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 马华武主编 李丙新 朱忠磊 杜丹丹 刘 刚 苗兴鹏副主编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07年 3000册 1315千字 705页 550.00元

ISBN 978―7―80238―089―9

《成武县志》始修于2004年3月,2007年7月正式出版。该志上限与上部《成武县志》相衔接,为1985年,下限至2005年,部分内容适当上溯或下延。全书首置前志简介、概述、大事记,末设人物、附录、索引,正文共设专志25篇,依次为:行政区域、自然环境、人口、农业、水利、工业、交通运输、邮政电信、商业贸易、财税金融、经济管理、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中国共产党成武县委员会、成武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成武县人民政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武县委员会、群众团体、人事劳动、公安司法、武装、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医药、社会生活、组织机构。

成武县地处鲁西南平原,位于菏泽市东南部,西与定陶县、北与巨野县接壤,西南与曹县、东南与单县毗邻,东连济宁市金乡县。总面积988.3平方公里。2005年,辖10镇2乡和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人口63.82万人。

境内属黄泛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地表有砂壤、轻壤、中壤、重壤四种土地类型,保水保肥,耐旱耐涝,适宜耕种。气候温和,属温带大陆型季风性气候。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3.4℃,年平均降水量627.3毫米,但年际变化较大。自然灾害频繁,有雹灾、涝灾、旱灾、风灾等。境内灌溉便利,有东鱼河、万福河两大水系,流域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6条。文亭湖面积近700公顷,水面面积达200余公顷,不仅盛产鱼虾蒲苇,而且文亭山、斗鸡台等名胜古迹亦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旅游资源。

农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传统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大蒜等。1986年,全县粮食总产23.4万吨,棉花总产1.6万吨,农业总产值2.06亿元。1995年秋,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确立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在发展粮棉优势的基础上,按照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大力实施林果、蔬菜、水产、畜牧、桑蚕五大产业,形成大田集、张楼的大蒜,白浮图、孙庙的芸豆,九女集的桑蚕,汶上集的辣椒,宝锋集的黄瓜,孙寺的中华寿桃等各具特色的产业带。至2005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24.65亿元。

工业发展较快。1986年,全县工业企业虽有80多家,但大都是诸如农机具加工、砖瓦加工等简单的制造业。工业总产值9亿多元,过千万元的企业只有4家。中共十五次代表大会以后,国有企业开始进行以明晰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改革,形成以机电、纺织、造纸、化工、家具、木材加工、农副产品加工等门类齐全、产业结构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至2005年,全县各类生产企业达1700多家,形成以山东达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为主的机电制造业,以大地玉米开发有限公司为主的食品加工业,以银翔棉纺有限公司为主的棉花加工业,以东力雅木业有限公司为主的木材加工业,以正元、富得利、天润为主的大蒜和蔬菜储藏加工业等五大支柱产业。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75家,工业总产值39.9亿元,工业增加值10.7亿元,实现利税3.03亿元。

成武县1986年城区面积3.9平方公里,城区人口2.99万人。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区面积不断扩大。1994年,加大城市建设与管理力度,建设古城街、永顺路、先农坛街,1997年被省政府评为“齐鲁三上杯”活动优胜县,199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县城。2002年,城市道路、供电、供排水、通讯及饮食、娱乐等基础服务设施逐步增加,城区道路形成九纵四横一环的街道网络。文亭湖宾馆经过改制,成为涉外三星级宾馆,亿客隆超市、乐家隆超市、佳美惠超市等商贸设施先后投入使用,全县商业零售网点发展到8187个,城市功能日臻完善。2005年,县城面积达1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2.9万人。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