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干河乡布标村村情概况
村貌布标村隶属于干河乡碧云行政村,属于半山区。位于干河乡西边,距离碧云村委会0.3公里,距离干河乡14公里,是碧云村委会所在地。国土面积有6.37平方公里,海拔1500米,年平均气温16.1℃,年降水量1030毫米,适宜种植水稻、辣椒、玉米等农作物。自然资源截止2007年底,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570.00亩(其中:田695.00亩,地875.00亩),人均耕地1.02亩,主要种植水稻、辣椒、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2,062.3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10.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07亩,主要种植桃子、梨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70.00亩,其中养殖面积50.00亩;荒山荒地5860.00亩。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7年底,已实现通电、通路、通电话三通,无路灯。全村有263户饮用井水,有70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20.71%)。有338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306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和90.53%);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26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10户(分别占总数的76.92%和62.13%)。
该村到乡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0.5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6公里。全村共拥有农用运输车10辆,拖拉机5辆,摩托车70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31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08亩,有效灌溉率为6.9%,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08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07亩。
该村到2007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35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89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214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农村经济该村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01.7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90.00万元,占总收入的62.98%;畜牧业收入105.00万元,占总收入的34.80%(其中,2007年内出栏肉猪750头,肉牛100头,肉羊10头);渔业收入0.50万元,占总收入的0.17%;林业收入0.20万元,占总收入的0.17%;第二、三产业收入5.00万元,占总收入的 1.66%。农民人均纯收入1400.0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畜牧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60.0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50人(占劳动力的 3.24 %),在省内务工15人,到省外务工35人。人口卫生截止2007年底,该村有农户338户,共乡村人口1545人,其中男性719人,女性826人。其中农业人口1542人,劳动力720人。该村以壮族为主。
到2007年,该村有8人享受低保,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距离乡卫生院14公里。该村建有公厕2个,无垃圾集中堆放场地,无村内生活排水沟渠设施,人畜混居的农户38户,占农户总数的11.24%。文化教育该村小学生就读到布标完小,中学生就读到干河中学。该村距离中学14公里。截止2007年底,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545人,其中小学生450人,中学生95人。
该村建有业余文娱宣传队6个。群众通过自编自演文艺节目自娱自乐。村务公开全村村务公开项目主要有财务公开及其它涉及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政策制度等。
到2007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313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1343.91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120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其中,一事一议筹资18000.00元(人均筹资11.67元),一事一议筹劳1500个(劳均2个)。有固定资产2.00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方式公开。[1]
2、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篆角乡布标村村情概况
村貌该行政村隶属广南县篆角乡,距乡政府所在地9.40公里,到乡政府所在地道路为土路,交通方便,距县82.40公里。南邻麻栗坡县马街乡、西畴县鸡街乡。辖布标1组、布标2组、木榔1组、木榔2组、松毛寨、马岔上寨、马岔下寨、卡子、龙蚌、坝旧、木器、波木、达嘎寨、冬瓜湾、凉水井、田湾、14个自然村、16个村民小组。
全村国土面积31.64平方公里,海拔1362.00米,年平均气温24.32℃,年降水量1,202.00毫米,适合种植 玉米、豆类、水稻 等农作物。自然资源截止2006年底,全村有耕地总面积3,729.00亩(其中:田1,120.00 亩,地2,609.00 亩),人均耕地 0.88亩,主要种植 稻谷、玉米、豆类 等作物;拥有林地12,333.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372.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09亩,主要种植油桐、黄果、桔子、柿子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12.00亩,荒山荒地31,389.00亩。基础设施截止2006年底,该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798户通自来水,有105户饮用井水,有514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57%)。有855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439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95%和49%);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362 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332户(分别占总数的40%和37%)。
该村到乡政府所在地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 ;距离最近的车站31.40公里,距离集贸市场9.40公里。全村共拥有摩托车46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476.00亩,有效灌溉率为40%,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007.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24亩。
到2006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195户;建有小水窖18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142户。全村有13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12个自然村已通电;有10个自然村已通路;有12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14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14个自然村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22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64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817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农村经济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33.7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625.50万元,占总收入的67%;畜牧业收入 88.00万元,占总收入的10%(其中,2006年内出栏肉猪1060头,肉牛61头);林业收入48.30万元,占总收入的5%;第二、三产业收入171.90 万元,占总收入的18%;工资性收入120.00万元,占总收入的13%。农民人均纯收入857.79元,农民收入以 种植业、打工收入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20.0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 481人(占劳动力的21%),在省内务工85 人,到省外务工396人。人口卫生截止2006年底,该村有农户903 户,共乡村人口4254 人,其中男性2242人,女性2012人。其中农业人口4214 人,劳动力2306 人。该村以壮族、汉族为主(是壮族、汉族、苗族混居地),其中汉族2404人,壮族1243人,苗族607人。
到2006年底,全村无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加农村合作医疗4126人,参合率97%;享受低保354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无卫生所,有乡村医生3人,该村距离乡卫生院 9.4 公里。该村建有公厕3个,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1个,村内无生活排水沟渠设施,人畜混居的农户 94 户,占农户总数的10%。文化教育截止2006年底,该村建有小学3所,校舍建筑面积1,573.00平方米,拥有教师19人,在校学生586人,距离乡中心学校9.40 公里。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586人,其中小学生411人,中学生175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1个、无图书室、业余文娱宣传队2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村务公开该村到2006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 847 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 2,536.45 亩。[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