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广济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北京著名的"内八刹"之一。位于北京城内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25号。始建于金代,名西刘村寺。明天顺年间重建,成化二年(1466)赐名"弘慈广济寺"。现存建筑保持明代格局,分三路,中路依次为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圆通殿和多宝殿(舍利阁),西路有持梵律殿、戒台、净业堂和云水堂,东路有法器库、延寿堂等。寺内珍藏许多珍贵文物,如明代三世佛及十八罗汉造像,康熙时建的汉白玉戒台,乾隆年间的青铜宝鼎等。现为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2006年5月25日, 广济寺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济寺初名西刘村寺,创建于宋朝末年。据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大学士万安所撰《弘慈广济寺碑铭》记载:都城内西大市街北,有古刹废址,相传为西刘村寺。另清初余宾硕所作《喜云慧大师传》中称:“按宋末有两刘家村,在西者为西刘家村。村人刘望云。自谓天台刘真人裔孙,得炼气法。一日,有僧号且住者过之,望云出迎,求其说法。因为之建寺,曰西刘村寺。”这就是史书上关于广济寺缘起的记载。元朝时,西刘村寺改称报恩洪济寺,元朝末年毁于战火。
到明朝景泰年间(1450-1456年),村民耕地时,发掘出陶制佛像、供器、石龟及石柱顶等物,才知是古刹遗址。天顺(1457-1464年)初年,山西僧人普慧、圆洪等法师云游至此,在这里募集资金,于废址上重建寺庙。在当时掌管皇帝冠服的尚衣监廖屏的资助下,仅用了两年时间就营造了一座庄严佛刹。廖屏还将此事奏闻宪宗皇帝,请赐寺名,明宪宗于成化二年(1466年)下诏命名为“弘慈广济寺”。
这以后,广济寺僧人不断进行修复工作,到成化二十年(1484年)才算全部完工,次第建成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士殿、伽蓝殿、祖师殿、钟鼓楼、斋堂、禅堂、方丈室、僧舍等,巍峨壮观,富丽辉煌。
清朝初年,恒明法师将广济寺改为律宗道场,在此设立戒坛,开坛传戒。从清顺治五年(1648年)起,还请玉光律师在寺内开堂传成,历时十三年。顺治十三年 (1656年),清世祖曾游历广济寺。清朝政府对广济寺十分关注,多次进行修缮和扩建,但基本保持着明朝重修的布局。清朝末年,道阶和尚任广济寺住持,在寺中兴办了弘慈佛学院,学僧逾百人。当时,广济寺在京都还拥有几个下院,在北海西面有柏林寺(现为北京图书馆分馆),德胜门内有莲花寺,后海有广化寺,西直门内有弥勒院,龙须沟有龙泉寺等,盛极一时。
1931年,广济寺不慎失火,主要殿堂焚烧殆尽。1935年,住持现明法师在吴佩孚等人的资助下,按明朝格局进行重修,建筑规模比以前更加壮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由人民政府拨款进行了全面维修。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在北京成立,会址设在广济寺。
1972年和1976年,广济寺进行了两次维修。今天的广济寺,在佛像的安奉和经典文物的收藏方面,在法器的陈设和寺院的布置与管理方面,都远胜前代。使古老的寺院更加多彩多姿,引人入胜。
广济寺占地35亩,坐北朝南,在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山门殿、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圆通殿(观音殿)和多宝殿。
东西两侧除钟楼和鼓楼外,还有整齐的配殿。寺庙的西北隅,有一座建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的戒坛殿和汉白玉砌成的戒坛,至今保存完好,这是广济寺保存的最古建筑物,今称三字堂”。寺内西路四合院为中国佛教协会各部门的办公场所。三学堂后为《法音》编辑部。整个寺院布局严谨,整齐对称,寺中有院,错落有序,曲径通幽,庄严寂静。
广济寺供奉着不少明清时期的佛像,寺内还收藏不少珍贵的佛教经卷、碑刻等文物。在大雄宝殿有一个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铸造的青铜宝鼎,有2米多高,放置在刻花石座上,鼎身铸有佛教八供(轮、螺、伞、盖、花、瓶、鱼、结)等花纹,造型古朴大方,工艺精湛,是珍贵的艺术珍品。
大雄宝殿后壁悬挂着一幅《胜果妙因图》,是清乾隆九年(1744年)著名画师傅雯用手指所画,高5米,宽10米。画面上,释迦牟尼端坐在莲花座上,慈容可掬地向信徒讲经说法,周围一百多位弟子洗耳恭听。有趣的是,听众中,还有中国的历史人物关羽、关平、周全及布袋和尚等。
多宝殿是佛教文物、艺术的宝库。殿正中供奉着三尊明代铸造的铜佛像,两旁高大明亮的玻璃柜中陈列着尼泊尔、印度、孟加拉、日本、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印尼、越南、美国、新加坡及港澳台地区佛教界来访人士赠送的珍贵礼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广济寺珍藏的佛教经典十分浩繁,仅图书室就有23种文字、10多万册佛教经典、著作,仅收藏的《大藏经》就有12种版本,是研究中国佛教发生、发展和演变的重要史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内还有1721一1753年甘肃临潭县卓尼寺能版印刷的一部藏文《大藏经》,共231包,是佛教中的珍贵文本。
赏建筑之美
广济寺大雄宝殿中国汉地建筑受于周之制。《考工记》云:“天下之地势,两山之间,必有川矣,大川之上,必有途矣。”川字形布局,象征河流百川,有芥子纳须弥的含义,寺院就是大千世界,故川字形建筑里突出主次的关系,这只是佛菩萨在成就上的差异,丝毫没有伦理上的差别。梁思成先生认为:“以多座建筑组成的庙宇,通常均取左右均齐之绝对整齐,对称布局,其所注目重者,乃主要中线之成立。其布置秩序均为左右分之,适于礼仪之庄严场合。”
山门、殿堂、楼阁等不同类型建筑合成庭院。把建筑分解成最小的基本单元——间,间与前面的空间——院,组合成院——间的建筑模式,这虚实的空间有水墨画计白当黑的审美理念,而在佛教中体现了“空与无”的思想内涵。寺中重要的殿堂一般都排列在中轴线上。
到广济寺朝礼的人们第一眼让人注目的是天王殿。这里有明代仿唐三彩的四大天王,象征着“风调雨顺”。中间为明代铜弥勒像,与各地寺院看到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的布袋和尚像不同。布袋和尚只是传说中弥勒佛的化身形象,广济寺天王殿中所供奉的是——天冠弥勒。
广济寺最大的殿堂是“大雄殿”。《法华经·从地涌出品》:“善哉!善哉!大雄世尊”。大雄是佛陀的德号,即伟大之英雄之意。佛具大智慧,能降伏魔障,故称大雄。广济寺大雄殿是帝王所敕建,故着黄琉璃瓦。殿脊有香水海,又名华藏世界海,整体呈山形,由水、莲花和一个梵字构成,寓意永恒世界、不生不死。此种殿脊在北京地区独此一家。大雄殿所供奉的三世佛,即西侧过去世迦叶佛,中间是现在世释迦牟尼佛,东侧是未来世的弥勒佛。这样的组合供奉方式与常见寺院所供奉的西方世界阿弥陀佛、本师释迦牟尼佛、东方世界药师佛组合完全不同。佛是智慧之身,法性平等,所表达的合掌皈依仰慈悲,举头见佛生欢喜的精神完全相同。
读妙品清供
在三世佛前供奉有香、灯、瓶、炉等供具。这里堪称国宝级文物的是整棵檀木明代所雕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长明灯烛。三世佛龛之背板上裱贴有一幅高5米,横长10米的纸本《胜果妙音图》。这是清代画家傅雯所作的指头画,目前所知这是指画之最,堪称国宝。这幅描绘了释迦牟尼佛说法的巨幅图画,画面的中央是本师释迦佛,佛的左右分别为骑狮的文殊菩萨和骑白象的普贤菩萨,另外有四大天王和众多的菩萨、罗汉等。在佛莲花座前还有善财童子以及大鹏、迦陵频伽鸟鸣和雅音,欢喜谛听佛说,随喜奉持佛陀所说真理。这幅作品是清乾隆皇帝令傅雯所画,原设于大内,后赐于宣南慈仁寺,后遭受劫难,文物流失于民间。该作品被广济寺常住出资购得,成为广济寺的镇寺之宝。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广济寺方丈演觉法师请故宫博物院专家重新修复了古画。三世佛两侧陈列有明代铜铸十八罗汉。
在大雄殿前有明成化、万历、清康熙、乾隆石碑5块,表示该寺与当时上层的关系。其中康熙皇帝所赐的文字碑与无字碑相对屹立殿前,成为“空有碑”,这表示佛法的真空妙有,极具深意。殿前的4棵大槐印证了广济寺的风雨历程。佛寺是信徒、香客心中顶礼膜拜的神圣场所,希冀于佛菩萨的加持,而缕缕的香烟,也承载了多少人的愿望。
大雄殿后为圆通殿,供奉着观音菩萨。因观音菩萨广大圆满,闻声救苦、救难,耳根圆通,故曰:圆通。殿中正座是大悲圣观音菩萨像。西侧一尊是元代铜观自在菩萨;东边一尊是明代多罗菩萨,即藏传佛教所称的度母。这个殿东边墙上有延生普佛红色牌位,为信众消灾解厄、普佛祈求;西边墙上有黄色往生牌位,是专为亡故之人超度往生设立。
第三进院落就是藏经楼,因为上世纪50年代曾经从北京灵光寺出土有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暂存广济寺藏经楼,故称“舍利阁”。阁下是多宝殿,多宝殿是佛教文物、艺术的宝库。殿正中供奉着三尊明代铸造的铜佛像,两旁高大明亮的玻璃柜中陈列着尼泊尔、印度、孟加拉、日本、印尼、越南、美国等地区佛教界来访人士赠送的珍贵礼品。
寺庙的西北隅,有一座建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的殿,内有汉白玉砌成的戒坛。戒坛,高3层,是广济寺保存完好的最古老的建筑,也是北京城区唯一一座清代汉白玉戒台。戒台是传授比丘戒的地方,有承担薪火相传续佛慧命的作用。今称“三学堂”。寺内西路四合院为中国佛教协会各部门的办公场所。三学堂后为《法音》编辑部。
(二)芜湖广济寺唐乾宁年间(894—898)兴建。唐光化年间(898—901)名永清寺。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23)改为今名。明景泰、清乾隆、嘉庆时曾加修葺,咸丰年间(1851—1908)重建。殿宇依山构筑,分三重,殿殿相接,层层相叠,后殿比前殿高出十多米。自下而上有天王殿、药师殿、大雄宝殿、地藏殿等,共有88级台阶,两旁护以锁链。最上一层为主殿地藏殿,是仿九华山的月身殿而建。相传唐永徽四年(653),新罗太子金乔觉云游中华抵芜湖,先到四合山,后到赭山,曾在此开坛讲经说法,后定居九华,世称金地藏。旧时凡朝九华山者,必先于此进香,故其又有“小九华”之称,为佛教朝拜圣地,历来香火旺盛。广济寺内藏传世金印,是唐至德二年(757)寺僧为纪念金地藏,用砂金铸成,重7斤,印纽饰以九龙戏珠,刻阳文“地藏利成方印”,另刻有“唐至德二年”字样。现在,广济寺已列为全国重点庙宇。
赭山兀立在芜湖市区西北部,海拔86米,山上翠柏修篁,葱郁成林,花木吐芬,“右控长江,舳舻连云,俯瞰城廊,历历如绘”,自古以来是芜湖登高揽胜的最佳处所。
(三)锦州广济寺广济寺位于锦州古塔区。广济寺原名普济寺,俗称大佛寺。寺院坐北朝南,占地3000多平方米,有两进院落。最南面为天王殿,过天王殿,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四角攒尖、做工精细的方亭。方亭的后面是带前廊的东西配殿,过了配殿即是关帝殿,殿内塑有关羽、关平、周仓的神像。寺院的主 要建筑--大殿坐落在关帝殿后面一个1. 4米高、雕刻精美的须弥座上。大殿为重檐歇山式,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屋顶的正脊当中有砖刻“阳文慈云广敷惠日长明”。
广济寺,又称“弘慈广济寺”,坐落在北京市阜城门内的西四,是佛教著名古刹之一,中国佛教协会设于此。1983年,广济寺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四)马鞍山广济寺位于安徽马鞍山。
马鞍山广济寺是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有安徽“佛教祖庭”之誉
(五)宝坻广济寺宝坻广济寺俗称西大寺,位于宝坻城内西街。广济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三千多平方米。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于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来宝坻勘察广济寺,详细记载了寺内天王门、钟楼、鼓楼、东西配房和三大士殿等建筑。
广济寺建于辽代。据寺内碑文记载,该寺于圣宗统和二十三年(公元1005年)由弘演法师开山立业,直到他圆寂,可算广济寺的创始时期。这时期陆续建置了甘井、华亭、法堂、香厨、浴堂等建筑。弘演之后,道广、一弘二师,秉师遗志,将大殿与山门修完,直至辽圣宗太平五年(公元1025年)竣工。从大寺破土动工至今,正好一千年。
兹将广济寺主体建筑三大士殿有关资料整理如下。
一、三大士殿的平面
三大士殿的平面间架,为五间八架。平面长方形。由柱中算,东西长24.50米,南北宽18.00米。内围前面二柱与左右柱不成列,而向后移一架之远,所以内围所包括的并非一个长方形。因这柱位之特殊,上部梁架也因之而成一奇特的“凹”字型结构。
外围各柱之间,正面当心间、东西次间及后面当心间皆为木制门窗,其余全用砖墙垒砌。内围北面当心间及东西次间,亦有扇面墙。墙前设有砖坛,上供三大士像。三大士像前有协侍菩萨八尊及朝服坐像一尊。坛下左右各有协侍菩萨三尊。卫法神二尊。扇后墙后有五大师像。大殿东西两侧列十八罗汉。内围前四柱之下,多有碑碣围立。
殿内用方砖墁地。但当心间最南一间,有类似槛垫石块,外皮与檐柱中线取齐,长1.40米,宽0.60米。稍北有大理石“拜石”一块,长2.00米,宽0.96米。
三大士殿立在高于地面0.20米的台基上。台基前后出约2.47米,自檐墙外皮计出1.62米;两山台出2.54米,自山墙外皮计出1.70米。
台基之前为月台,长16.50米,宽7.67米。月台正中有一铁香炉座,已无香炉。
二、三大士殿的立面
三大士殿的立面外形是一座东西五间、南北四间、单层、单檐、四阿(即庑殿)的建筑物。斗供雄大,出檐深远。屋顶举折缓和,进深甚大。正脊比当心间略长。脊顶有硕大的正吻。全部权衡与蓟县独乐寺山门略同且大。
前面正中檐下有两块匾,上一块是“三大士殿” ,下一块是“阿弥陀佛”。
三、三大士殿顶盖
三大士殿的屋顶盖构造法,是在椽子上放砖,以代望板(即彻上露名造)。但这种做法,只限于周承椽枋以外,一直到檐边,还是用木质做望板。望板之上是苫背,苫背之上是垫瓦的草泥,再上是板瓦,板瓦之上覆简瓦。简瓦东西九十垄,南北七十垄,每块简瓦长0.44米,径0.21米。
瓦上的正脊、垂脊、邸尾、垂兽、走兽,形制特殊。
正脊尺寸,由瓦沟到脊上皮,计高1.53米。一般人,在脊的这一面看不见那一面。正脊之两端有庞大的邸尾,尾之上斜插宝剑一把,邸尾的下端是龙头,张着大嘴衔住正脊。
垂脊由素砖砌起。垂脊兽做法似邸尾,张着大嘴咬住垂脊。垂脊以下,计有走兽九件,形制与后世不同。其中有清秀的天马和风,倒立的鱼,都是罕有的古例。瓦角上是一甲胄武士,名为“槟伽” ,不似清式带有浓厚道教色彩的仙人指路。
四、三大士殿内的塑像
殿的主人翁就是殿名所称的“三大士” ,即观音、文殊、普贤。坛上有朝服像一尊,协侍八尊,坛下有侍立菩萨像六尊,卫法神(金刚、韦驮)像两尊。稍间沿东西山墙下有十八罗汉像。扇面墙北面有五师菩萨并胁侍共七尊。共计像四十五尊,三大士菩萨高约4.20米,胁侍像高约3.10米。
五、三大士殿内的碑
三大士殿内共有碑九通,其中最重要最古的一通,为辽代太平五年(公元1025年)碑,俗称透日碑。旧时为宝坻八大景之一,称“珉碣银沟” ,亦称“文灿灵碑”。乾隆十年《宝坻县志》载,“其碑光莹澄澈,对面可鉴,叩之有声铿然”
。此碑叙述了寺的原始殿之建立。
次古的是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碑,叙述了圆成和尚发起募捐修葺并抽梁换柱往事,亦周围侍神罗汉之塑立。
再古为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碑。《佛阁双城记》述殿后宝祥阁之建立,以代辽代原有的木塔,惜宝祥阁已无迹可考。
此外还有清碑六通,或记殿宇之修葺,或记檀越之施舍。计: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碑;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碑,记寺退还香火地与某施主;道光九年碑及十九年二碑,记轩成之修理大殿;同治十一年碑,住持礼吉建,述三大士殿之修葺。
广济寺三大士殿,青灰瓦顶,砖木斗拱建筑。内部梁枋结构精巧,似繁实简,极用木之能事,为后世所罕见。三大士殿是中国古木建筑已发现中之最古者,为中国稀有单层而高大建筑,独具风格,雄伟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