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响潭村地处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祁平公路沿线,辖朱溪、洪村、佐坑、响潭、日光5个村民组,总人口1306人,该村在2006年被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级示范村,村两委班子成员团结协作,积极争取项目,竣工及续建的项目就有2007年竣工的谢发斗希望小学及2007年开工的日光至朱溪的水泥路工程。今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也落在响潭村。这些项目的实施,使响潭村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广大百姓正向小康社会全面迈进。为充分发挥好村团支部作用,村团支部积极号召团员青年,在村两委和乡团委的领导下,围绕群众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精心打造团建优秀项目——响潭百果园。
精神文明建设响潭村外出务工青年呈上升趋势,要想开展一些活动,在家青壮年非常少。作为团组织就是由青年组成的,因此,为把团建工作扎实开展,摸清青年数很重要。用一个星期左右时间,摸清该村的18—45周岁青年,同时还要查清初中毕业在家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正确引导他们参加“阳光工程”培训,掌握一门技能,真正发挥团组织为青年服务的功能。
响潭百果园原先就是一批团员青年骨干发展的,随后,许多青年农民也投入百果园建设中,他们逐渐尝到了果业经济的甜头。如今,响潭百果园挤进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盘子,而且是今年市级经济观摩点项目之一。自2007年就启动了长750米的响潭护岸建设,在果园中修建1米宽的鹅卵石便道,安装有关灯具,把响潭百果园打造成农民家门口公园。面临这么好的发展机遇,团组织要主动介入,使响潭百果园成为青年创业示范基地。[1]
新农村建设响潭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县级示范村,针对自身特点,从解决农民增收难、饮水难、行路难和子女上学难入手,为农民办实事,求实效,扎实推进全村的新农村建设。
一是发展水果产业,充实村民“钱袋子”。长期以来,茶叶收入是该村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农民增收渠道单一。为改变这一现状,这几年,该村利用村庄周围的茶园、缓坡地间作种植桃、梨、李、石榴等果树,大力发展水果产业,经过几年努力,目前果园面积达到1000多亩,品种有十余个。仅此一项,户均增收1000多元。在今年建设新农村过程中,该村又在果园中铺设沙石路,修建休憩亭,吸引城镇居民来此休闲观光,开展“品农家饭、采农家果、游农家园”的旅游活动,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渠道。
二是实施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净化村民“水缸子”。一直以来,该村村民饮水均取之绕村而过的河中,既不卫生又不方便,能喝上洁净、安全、卫生、方便的自来水,是该村祖祖辈辈人的梦想。今年,该村通过向上争取,获得项目扶持资金1.5万元,同时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自筹资金7万元,投入义务工100多个,修建自来水管网,从山上引来泉水,送到村民家中,村民从此告别了肩挑手提人畜用水的历史。同时,该村还在每家每户安上自来水表,实行超额付费制度,鼓励村民节约用水。
三是整治“脏、乱、差”现象,美化村庄“脸面子”。今年该村自筹资金5.9万元,对全村1500多米长的村内街道实施水泥硬化。在配合村庄道路硬化过程中,该村积极进行拆违拆障,拆除有碍观瞻的猪栏、牛棚、厕所十余处,既美化村容村貌,又方便了村民出行。
四是修建中心小学,办好子女“书包子”。该村过去有一所学校,但由于年久失修,一直处于危房状态,子女上学的安全问题,一直是村民的“心病”。今年该村通过与旅居香港祖籍祁门的商人谢正先生取得联系,当看到家乡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新农村建设,他十分感慨,很乐意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由他捐资11.5万元在该村建所高标准的中心小学三层教学楼。目前,中心小学教学楼主体工程已基本施工完毕,2007年新学期可交付使用。到那时,该村子女将享受到与城里孩子一样的教学环境和条件,他们也将与城里学生在同一起跑线上展翅远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