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林村位于湖南省衡阳县岘山乡,地处武水河下游,紫色页岩地,总耕地面积934亩,过去一直经济滞后,900多名村民过着艰辛的生活。近年在市农村党建工作组帮扶下,村支两委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创新,以突出发展为主线,壮大村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使新农村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秀林村瞄准水资源充盈和荒山地多的优势,发展水产养殖和山地养鸡业。村委副主任、县人大代表王运生率先办起生态养殖场,年养猪近百头,水面养鱼20余亩,加之种植几亩优质棉,每年纯收入达10万元之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王运生和村支两委班子的影响带动下,广大党员群众纷纷效仿,自觉调整产业结构,初步形成了一组一品的生产格局。全村水产养殖专业户有29户,养殖水面达300亩;大雅村民小组成了鸡鸭养殖组,年销售鸡鸭15万余羽;砍竹村民小组家家户户搞棉花制种,年人平增加收入1000余元。该村把发展村内企业作为拓宽村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村支书记曾垂运,千辛万苦,想方设法,引资到村内办企业,说服外出打工仔返乡创业。秀林的“旺旺大米加工厂”就是引资创办企业,既解决了村内部分村民的就业,又解决了村民卖粮难的问题,同时还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大星村民小组青年农民王湘衡带回从外打工学到的技术和赚到的资金,在村里办起了机电厂,年产值130多万元,安置本村40多人在其厂内做工。他们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农民发展优势产业和兴办加工企业,帮助解决资金、物资、信息、技术等问题,调动农民挖掘增收潜力的积极性,以及培育经纪人,搞好流通,确保农产品卖得出、卖得好等,让农民得到了实惠,全村农民共同走上了富裕路。2005年,该村的经济总收入达48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50元。
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秀林村重点放在水利、道路建设上,配套清理村内闲置宅基地和私搭乱建房屋,治理人畜混杂居住环境,整治村容村貌。他们在保护农民利益、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通过教育和动员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自主投工投劳参与村庄治理。该村乘市农村党建工作组在村搞点的强劲东风,对全村60口骨干塘进行全部硬化,对10公里支渠、5.5公里田间渠进行全部防渗硬化,修建2个排灌机埠,新修骨干塘1口,为全村农业生产的旱涝保收奠实了基础。村里共6.7公里道路,其中3公里的三条主干村道全部水泥硬化,3.7公里村道都修成标准村级黄砂路,打破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秀林村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形式主义。目前成功地建筑临街农民新居,总建筑面积5300平方米,符合美观、实用、节约的原则,受到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为了培养新型农民,秀林村一方面从娃娃抓起,配合教育部门,狠抓《义务教育法》的落实。对一些村民只顾眼前利益,不让子女读完初中学业的,村干部总是不畏千辛万苦,千言万语地说服教育,让孩子们顺利地完成义务教育。村干部就几次从广东等地找回辍学的学子返回校园,特别是对家庭有困难的,动员大家伸援手给帮助。他们的一个蛮法,就是要让村里的每个孩子,至少完成九年义务制阶段的教育,使农村教育成为农民学科学、学技术、实现职业转化的必要的文化基础。秀林村培养新型农民的另一方面,就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让村里的劳动力接受技能培训。结合农时季节,村里每年都要请来专家、学者或专业大户,对农民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使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用能致富。如棉花制种技术、水产养殖等,现已成了秀林村劳动力的必备基本技术。对外出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学习的,村里给予一定的奖励,设法增强村里农民转移就业的能力,拓宽就业途径,提高收入水平。他们就这样强化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造就出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
秀林村以农村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加强村党支部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发展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务公开,重大决策提交村民代表大会讨论,让村民当家作主,同时注重发挥村干部和共产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带头遵纪守法,带头移风易俗,引导农民树立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逐步形成农村新风尚。打牌的少了,赌博的没了,违反计划生育的没了,邻里吵架骂街的少了,虐待老人少了,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少了,封建迷信的也少了。互帮互助、关心弱势群体在村里蔚然成风。2005年,对村里31户特困户、五保户施以援助,其资金达32000元,援助物资价值5000元,从而构筑了和谐的乡村。为使文明新风永驻,村里搭建平台,建好阵地,设法坚持办村文明学校,吸引农民来文明学校读书看报学知识,或唱歌跳舞锻炼身体,使村民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彩斑斓,促进村风纯正,逐步改善和提高村民的文化品位、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