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现状
鸹林村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兴隆镇临近广金(广汉—金轮)公路和德什(德阳—什邡)公路,交通便利。全村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属都江堰自流灌溉区,灌排条件优良,年均降雨量923毫米。鸹林村下设18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482户,人口3961人,劳动力1166人,耕地4255亩,人均耕地1.07亩,2007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5231元。
(一)基础设施
通过广汉市农业基地建设项目带动,多方筹集资金140万元建水泥道路5.3公里(宽5.5米),连接鸹林村18个村民小组;投入200余万元硬化沟渠15公里;投入15万元改造村公所,建设占地500平方米(建筑380㎡)蔬菜专家大院和农民科技培训室,设立农村科普宣传栏。为便于农民和协会购销蔬菜,新建蔬菜收购点2个。
(二)农业生产情况
鸹林村的农业结构为“菜—稻—菜”栽培模式,重点以蔬菜专家大院为依托,积极发展“一村一品”,建立优质高效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通过发展“农民+支部+协会”的成功运作方式,现已形成种植常年蔬菜600亩,早菜1300亩,晚秋蔬菜1500亩的生产规模,蔬菜总产量达8320吨。
(三)公共事业发展现状和生活现状
1、村民住房98%为砖混结构,使用年限普遍在10年左右。
2、村民全部使用浅水井(取水深度8—12米)抽取地下水,采用分户供水方式;改水改厕率达50%左右;改厨达到25%。
3、村容村貌较为整洁。
4、住宅电话装机1170户,达79%,手机普及率达60%左右。
5、汽车有15辆,其中10辆为货车(主要用于运输蔬菜)。
6、建有村医疗所一个,90%村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四)农民收入情况
鸹林村现有劳动力2366人,外出务工劳动力人数240余人(其中:长期务工人数140人,短期务工人数100人),2007年人均纯收入5231元。
二、新农村建设规划
(一)发展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以“一村一品”为主导,加强无公害蔬菜生产。建设优质高效无公害蔬菜技术示范园区300亩,设施蔬菜1000亩,露地高档蔬菜生产基地600亩,配套建设一个蔬菜育苗中心,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制度。通过蔬菜专家大院建设,进一步拓展豌豆尖、茄子、花菜、黄瓜等蔬菜的种植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引导和扶持蔬菜专业协会,充分发挥支部作用,做到“四统一”(统一组织生产,统一产品质量,统一组织销售,统一策划宣传),打造兴隆农业品牌,组建联合销售实体,扩大销售渠道,实行企业化运作,实现产业富村,增加农民收入。
(二)大力推广科学实用技术,科技富民
1、大力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科技含量 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完善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量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技推广机制,大力培育科技示范户,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扩大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题培训实施。通过层层带动,不断提高科技入户率和技术普及率,不断扩大测土配方施肥的实施范围,对1800亩农田进行测土配方施肥,促进农业节本增效。
同时,依托广汉市蔬菜专家大院、四川省农科院、四川种都集团、四川农业大学、成都蔬菜研究所、广汉市农业局农业技术推广站等教育科研推广单位,按照“便捷、易行、实用”的原则,加快引进推广转化速度快、农民易接受、使用效果好的设施栽培及新品种。
2、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 加强农业综合信息化建设,开展农业信息服务,做好信息服务网络延伸,继续扩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及中介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和农村经纪人的信息服务覆盖面,发展培养一批农村信息员。加强与有关部门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对涉农信息资源进行梳理,建立涉农信息共享机制。
3、办好图书室,改善农民学习条件 建立文化图书阅览室,增加设施栽培管理、农业新技术与信息、无公害农产品技术与规程等方面图文并茂,好懂易学技术资料,增加音像设备。
(三)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现状
1、加强对未改造渠系的硬化工程,提高灌排水能力。合理设置机沉井,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降低生产成本。
2、逐步改造社道和院落通道,在全村实行机械化种植,力争机械化达80%以上。实施道路绿化工程。
3、通过省户用招建设项目示范,带动全村建设新型户用沼气,宣传带动改厨、改厕、改圈。(省户用沼气项目以实施,建池改厕45户)
4、宣传环境卫生知识,引导农民绿化庭院,推广生活垃圾分类集中投放,拟在每个村民小组建2个以上垃圾收集点,组织专人清扫道路院落和转运垃圾。
5、新建群众娱乐活动场室,拟建图书阅览室和篮球场,倡导健康娱乐活动。
(四)加大教育培训,提高村民素质
1、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 依托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围绕发展主导产业,以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知识为重点,开展科技培训入户、技术服务入户、农业信息入户、物化补贴入户等活动,用5年时间对全村务农农民进行分批培训,计划培养50名农业生产技术骨干,协助村民解决生产中的实际技术问题。
2、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建设一个培训室,加大培训经费投入,培养10名具有中专学历以上的种植能手和经营能人。同时依据劳动部门和农业部门,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
3、依托园区 ,开展现场培训 通过优质蔬菜科技示范园区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不定期组织农民现场参观学习,用生动、直观教学办法,向农民提供先进的科技知识。
4、加强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培养 对农村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培训,通过考察、交流、讲座等多种形式,增强他们带领群众发展农业生产、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的能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