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线腔音乐大约出现在明朝初期,是由“善书调”衍化而来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受蒲剧与秦腔的影响较大。在日寇侵华期间,线腔遭受厄运,几至绝灭。解放后于1950年春,当地政府聘请艺人,调派干部,成立了群艺线腔剧团。1964年中央、省、地领导同志在视察晋南时,看了线腔剧团的演出后,提出了“保留唱腔,用人来演”的改革方案。随后成立了永乐线腔剧团,以演员代替木偶在前台表演。
线腔的音乐曲调可分为“线腔”、乱弹两大类。乱弹有慢板、二八、流水、散板等板式。不同行当有不同的演唱方法。伴奏乐器设文武场面。武场用两种鼓板,即干鼓与暴鼓。干鼓主要用于唱腔过门伴奏,暴鼓音调低旷,近于“暴”声的谐音,主要用于动作间奏。开场和尾声的演奏,在伴奏唱腔时,鼓师左手持木制筒板,摇击而按拍,音响高而亮。另有三面大小不同的锣,扎在一个木架上,由鼓师一人兼击,两个大壳板胡为主。后加进了笛子、二胡、单胡和弹拨乐器等。线腔的剧目很多,主要代表性的有《青衣计》《钟鼓计》《怒沉百宝箱》等。线腔剧团成立之后较有成就的演员有张卜草、郭墨兰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