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真空教亦称“空道”,清代民间宗教之一。同治元年(1862)江西寻邬桂岭堡水东村人廖兆空(廖帝聘)在黄畲山培桂园开坛布化,创立真空教。以道戒烟治病,门徒中赖仁章、凌邦壁、张声见、蓝菊英(女)道行最高,后人将其4人与廖并称为五祖师。人称真空廖祖师、本空赖祖师、原空凌祖师、受空张祖师、音空蓝祖师。

发展历史光绪二十四年(1898),黄畲山道堂落成后,真空传播极速。数年后,由廖太河到邵武传道,但活动范围仅在晒口及城区。光绪二十九年邵武真空教晒口云屏山道堂落成。教徒崇拜对象为“空中祖”或“老真空祖”和“真空、本空、原空、受空、音空五祖师”。经典有廖兆空所著《极空》、《无相》、《报恩》和《三教》诸经。在修持上以“复本还原,归一归空”为宗旨,用静坐、静悟之修行以达到所谓自身与本体真空融合的境界,教徒不持斋。
教义真空教极重对祖师的参拜。云屏山道堂规定,每日三餐前,所有教徒都必须到道堂大厅,大厅上悬有一“空中祖”三字匾,匾下挂空中图,图下设置一横几,几上正中置大镜一面,镜两边各放花瓶一个,几之前面有空椅子5张,椅子前面有一长形桌,正对各椅放一碗饭,一双筷子及肉菜等,每餐要换新鲜饭菜。另设有烛台、油灯、香炉及罄。参拜时,主持人要击罄。参拜者不论在大厅任一地点,只要面对空椅即可。跪时两手向身边散开,跪叩不拘次数,至疲倦为止。在祖师前参拜后,诸人方可回膳厅进膳。云屏山道堂各房设有床及帐,但该教有一规定,要求教徒晚上必须在露天空地,坐在椅子上而睡,不得躺在床上卧睡。
现状至民国16年(1927)初,五祖师均已去世,真空教活动逐渐减少。新中国成立后,云屏山道堂停止活动,教徒下山迁至焦坑居住。1965年,云屏山道堂被拆毁。改革开放后,福建等地又兴起了真空教,如今,真空教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南洋华人社区还是有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