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别名】羊肚菌、羊肚蘑、编笠菌
【简介】真菌类子囊菌纲盘菌目马鞍菌科羊肚菜Morchella esculenta (L.) Pers.,以子实体入药。
【性味与归经】甘,平。
【功能与主治】益肠胃,化痰理气。用于消化不良,痰多气短。
【用法与用量】煮食喝汤,日服2次,每次2两。
【备注】
(1)本菌的子实体,实际上是子囊果,其菌盖实际上是子囊盘。
(2)于春、夏之交的雨后,产生在阔叶林中地上,林缘空旷处或人工林内草丛中。
羊肚菜即羊肚菌,其外形如半收起的小,表面呈蜂窝壮,酷似翻个的羊肚,故名,菌盖为浅祸色下部边缘与粗大中空的菌柄相连。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其中,菌盖部分有人体必需的7种氨基酸,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的动能,是国际公认的“十分美好的蛋白质来源”,有素中之荤的美称。
食材【名称】:羊肚菜
【异名】:羊肚菌、羊肚蘑、编笠菌
【简介】:羊肚菜非莱,是一种珍贵野生食用菌。形似鸡腿菇,茎短粗,内空心,因其外表像羊的网胃,皱褶呈蜂窝状而得名。有咖啡色和白色两种。每年5-8月生长在海拔2600-3000米的土地肥沃,湿润避风的山麓或滩地。生长地点较为固定,分布地区狭窄。咖啡色者多独生,其周围至多有2-3枚,稍远处则无;白色者则同野蘑菇丛一样密集生长在一起,形成如同“蘑菇圈”一样的圈,圈外地方连一枚也找不到。
【原形态】:羊肚菌 菌盖近球形、卵形至椭圆形,高4-10cm,宽3-6cm,顶端钝圆,表面有似羊肚状 的凹坑。凹坑不定形至近圆 形,宽4-12mm,蛋壳色至淡黄褐色,棱纹色较浅,不规则地交叉。柄近圆柱形,近白色,中空,上部平滑,基部膨大并有不规则的浅凹槽,长5-7cm,粗约为菌盖的2/3。子囊圆筒形,(280-320)μm×μm。孢子长椭圆 形,无色,每个子囊内含8个,呈单行排列。侧丝顶端膨大,粗达12μm。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800-1000m的阔叶林中地上及林缘空旷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吉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江苏、四川、云南等地。
【化学成份】:羊肚菌 含蛋白质,多糖,甲壳质,脂,磷酸盐。Γ-L-谷氨酰-顺-3-氨基-L-脯氨酸(γ-L-glutamyl-cis-3-amino-L-proline),γ-谷氨酰转肽酶类(γ-glutamyltranspeptidase),顺-3-氨基-L-脯氨酸(cis-3-amino-L-proline),又含氨基酸,基中含量较高的为丙氨酸(alan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及脯氨酸(proline),其他含量较低,特别低的是色氨酸(tryptophane)、酪氨酸(tyrosine)、半胱氨酸(cysteine)和胱氨酸(cystine),还含有β-丙氨酸(β-alanine)。还含3种胡萝卜素类(carotene)和4种叶黄素类(xanthophyll),包括虾黄质(astaxanthin)和玉蜀黍黄质(zeaxanthin)。麦角甾醇(ergosterol),麦角甾-5,7-二烯醇(ergosta-5,7-dienol)。
【其他】:羊肚菜单炒或羊肚菜炒鸡、羊肉,比野生黄白蘑菇炒鸡、羊肉味道更鲜美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