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县概况魏县位于河北省南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北与广平县接壤,西与成安县、临漳县毗邻,东与大名县相连,南与河南省内黄县、清丰县、南乐县相接。总面积86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7万亩,辖21个乡镇,1个街道办,542个行政村,19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86万人,是河北省第二人口大县,隶属邯郸市。
魏县地处漳河和黄河水系改道冲淤而成的平原上,属黑龙港流域,海拔48~51米,全年无霜期205天,日照2553小时,年均降水量500毫米。地表平坦,土质肥沃,物产丰富,主产小麦、玉米、棉花、谷子、大豆、油料、蔬菜等,是国家粮棉生产大县和优质棉基地县。魏县素以盛产鸭梨而著称,并以果型端正、个大皮薄、肉细汁多、渣少核小、酸甜适度、香酥可口而驰名中外,1985年在河北省果品鉴定会上被评为鸭梨系列第一名,1995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鸭梨之乡"。
魏县交通便利,邯(郸)大(名)二汽专用线横穿县境北部,安(阳)聊(城)路穿越县境南端,宁魏路纵贯南北,县级公路四通八达,乡村公路相互连接,形成了"三纵三横"交通框架,魏县已发展成为冀鲁豫三省重要的交通枢纽。 在邯郸市的道路发展规划上,邯大高速公路(邯郸---大名)将在之后开工,使魏县的交通事业更上一层楼。
地名由来“魏县”一词属于汉语政区地名。
“魏县”之名历史悠久。据《魏县志》载: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置魏县,此为“魏县”县名之始,距今长达2200年,且世代传承,沿用至今。魏县县名来源于战国时的魏国国名,时魏域位于黄河之东,济水之西,地势显要,被誉为三魏重镇,晋齐咽喉,燕、赵、吴、楚孔道,是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魏武侯遂建次都于魏域,并一度成为国都。据《魏县志》载:武候建礼贤台(又名魏台)招贤纳士,建会盟台广交诸国,公元前335年,苏秦主持的六国抗秦会盟地址就在魏域古洹水镇,时魏域投尺书号令天下,天下诸侯莫不知魏名。故《史记·魏世家》载:“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魏国成为战国时强国之一。为纪念这段繁荣昌盛的历史,汉初以魏国国名命名魏县。以县命魏,全国仅此一家,可见“魏县”的命名理据源远流长,从一个侧面窥视了魏域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形象。
今县境域,春秋先后为卫、齐、晋地。战国为魏国次都。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建棘蒲县于魏域。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设魏县,(治今于村),属魏郡。三国属魏州魏郡。西晋属司州魏郡。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析置昌乐县,属相州魏郡。天宝七年(748年)魏县省入昌乐县。隋开皇六年(586年)复置魏县,属魏州。开皇十六年(596年)在魏域析置漳阴县,大业初省漳阴入魏县;隋末李密取之,寻为窦建德所辖;未几,宇文化及趋魏县僭帝位,国号许。唐武德四年(621年),复置漳阴县,贞观初省入魏;天宝三年(744年)移治旧县庙。五代属兴唐府。北宋属河北东路大名府,熙宁六年(1073年),县治移洹水镇(今魏县村)。金大定七年(1167年),分魏域北部置广平县。元属中书省大名路。明洪武三年(1370年)县治移五姓店(今魏城镇),洪武十年(1377年)大名省入魏县,三十一年(1398年)复设大名县。清属直隶大名府,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省魏县入大名、元城二县,属直隶冀南道。1940年6月复置魏县。1949年8月划归河北省邯郸专区。1958年11月,魏县并入大名县,1961年5月,魏县建置恢复,属邯郸专区。1968年属邯郸地区。1993年改属邯郸市至今。
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二十年来,魏县县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1998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4.71亿元,是1978年的12倍,财政收入8021万元,是1978年的11.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715元,是1978年的27倍。 2005年,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对外开放和项目建设统揽经济工作全局,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大力开展“项目提质增效年”活动,着力实施“四大工程”和对外开放战略。一是实施工业“65588工程”(抓好6个投资超5000万元的重点项目,培育5家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重点企业,新增就业岗位5000个,工商税收增长800万元,外贸出口突破800万美元);二是实施农业“46118工程”(壮大鸭梨、蔬菜、养殖、食用菌4大主导产业,抓好6大农业示范园,全县新建蔬菜大棚1000个,新增沼气池10000个,新增文明生态村80个);三是实施商贸“1216工程”(县十大专业市场新增商户1000户,建成生产加工基地20个,建成加工专业村100个,市场交易额突破60亿元)。四是实施民心工程10件实事(办好农电扩容、劳务输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等10件实事),提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全面加快建设民营经济强县进程,努力构建和谐魏县。
农业建设
该县经济以农业为主。1998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28万亩,总产达到39.6万吨。产业化发展日趋完善。鸭梨上,全县果树面积15万亩,其中挂果面积8.5万亩,年总产10万吨,建成了美康饮品有限公司,产品浓缩果汁远销俄罗斯、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年加工能力达到3万吨;建成了105座冷库,年贮藏能力达5万吨。鸭梨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造纸、运输、饮食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蔬菜上,建成了出口菜、设施莱与常规菜相结合,高效蔬菜生产基地10万亩,建成蔬菜果品批发市场1个,组建了龙腾速冻果菜集团公司,年出口能力1.8万吨,其产品销往俄罗斯、阿塞拜疆、阿联酋等国外大城市。养殖上,建成了大磨乡养殖小区,万头猪厂、良种猪繁育中心、屠宰加工厂等一大批养殖龙头企业。形成了猪、鸡、羊常规品种为主,规模养殖与分散养殖相结合的畜牧生产格局。鸭梨、蔬菜、养殖三大产业,1998年产值分别达5亿元、1.2亿元、2亿元,已经成为魏县农村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
工业企业
魏县工业基础雄厚。截止1998年底,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71亿元,其中入统企业完成2亿元。投资2500万美元的隆生隆集团公司,年产各类精密螺丝2.5万吨,是全国同行业中规模最大的企业,成为生产微型螺丝的基地。投资2.8亿元的邯郸冀南化工有限公司,年生产尿素5.5万吨。魏县化肥厂年产碳铵10万吨,1995年晋升为中型一档企业。邯郸神农国药厂、太行农药厂等支柱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构成了工业经济"两肥两药一螺钉"的基本框架。
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及小城镇建设健康发展。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富民强县的重要措施,放在了突出位置去抓。目前,已初步形成冷库、果品加工、肠衣、油漆化工、粮油加工、废品收购加工、建材加工、机械制造等八大优势行业和一批规模企业,涌现出了张二庄废品收购加工、魏城镇冷藏、大磨养殖、回隆制糖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乡镇企业群体,建设了回隆、张二庄两个民营经济开发区。全县个体私营企业摊点已达到14664家,实现总产值20.74亿元,利润1.6亿元,税金2005万元,乡镇企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吸收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了分散开发向聚集开发转移,促进和带动了小城镇建设。魏城镇、双井、回隆、张二庄、车往等5个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初步形成小城镇规模。
科教文化魏县科教文化等各项事业快速发展。1998年,引进推广新技术11项,开发新产品4个,其中省级2个,市级2个,全县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24家,技工贸总收入5600万元,增长51%,其中千万元以上的企业2家。以1998年顺利通过国家"普九"达标为标志,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新的突破。全县建有中小学494所,其中,普通中学34所,省重点中学1所,职业学校1个,小学458所,在校学生15.68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1998年,全县中高考上线1129人,教育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建有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站及中心卫生院4个、乡镇卫生院34个、村级卫生所527个,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系统。文化娱乐等项事业发展较快,全县建有电视台、图书馆、新华书店,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21个乡镇的86个村、2600余户。车往发展较为缓慢,回隆发展条件占全县的26%。
历史遗迹魏域早在7000年前即有人类聚居,在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中,曾发生过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出现了许多知名人物,凝结形成了深厚的历史文化。魏县文物古迹众多,从上古时期到清代,各个时期多有遗存,古城镇、古寺庙、古道路、古桥梁、古石刻、古墓葬等一应俱全。
1、古驿道。据先秦文献记载,早在公元前7000年前魏域已有了人行路。5000年前形成了驮远路。大禹治水,陆行乘车,由回隆入魏域,形成了境内贯穿南北的车马大道。商朝七迁其都,河禀甲时迁相(今内黄县),境内形成了殷都至曲周太平仓、沙丘行宫之间的官路,这条古道南起殷都(今内黄县),自宋村入魏境,经今泊口、马头、双井、德政、罗庄等16个村出境,长约70里,俗名“殷路”。早在商代我国即有邮驿制度,每隔30里,按规模大小设“邮”、“亭”、“驿”、“传”四等驿站,魏县设有蒋村、双井、西寺堡、方里集、北皋、罗庄、集村等10个驿站,境内交通四通八达,为“晋齐燕赵吴楚通衢”。这条古驿道,对研究我国古代交通、军事、政治、邮驿有重要价值,沿这条古驿道形成的一系列古地名,形成一条地名文化长廊。
2、古城遗址。魏县治历经于村、旧县庙、洹水、今魏城镇4处于村古城。位于今魏城镇东北13公里处,是西汉至唐代的县治,建于西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古城垣规模宏大,周长近万米,以沙石胶土砌筑,曾是西汉都尉府驻地。地下5米深处尚存断续城墙基。史称汉城,建治968年。
旧县庙古城。位于今魏城东北14公里处,唐天宝三年(744年)建。规模不详,现存有旧县庙碑一道,建治329年,史称唐城。
洹水古城。位于今魏城西南15公里旧魏县村,宋熙宁六年(1073年)建,原为洹水县治,规模不详,现存2米高石狮一座,建治297年,史称宋城。
五姓店古城。原城址即今魏城。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古城垣初为夯土墙,周长2600米,高7米,宽8米,护城河深5米,设东西南北四门。弘治四年(1491年)建门楼4座,东为“迎恩”,西为“南宾”,南为“望远”,北为“拱辰”。城内文物古迹众多。有各种庙宇18处,衙门5处,牌坊8处,古桥梁5处,古塔1处,古城存387年,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毁于水灾。
3、古遗址。魏县古遗址众多,已发现现存最早的达5000余年的历史,主要有尧帝子“丹朱夜游台”遗址、大禹治水的“黄河故道”遗址、周“洹水城”遗址、春秋“葛筑城”遗址,战国时魏文侯所筑“礼贤台”遗址,苏秦会六国诸候的“会盟台”遗址,春秋时的“烽火台”遗址,西汉“盖公台”遗址,三国曹操疏通的“白沟”遗址,隋末李密所筑的“卧牛城”遗址,唐李世民大战刘黑闼战场遗址,唐末李克用大战“白龙潭”遗址,宋真宗御驾亲征驻地“回隆”遗址等计36处。此外尚有自唐以来修建的寺庙遗址38处,仅唐代所建寺庙多达18个。主要有:唐敬德监工修建的罗庄村“白龙庙”遗址,蒲潭营村的“观音寺”遗址,唐贞观年间的大严屯村“千佛寺”遗址,狮子口村达摩法师颂经传道的“万佛寺”遗址,建于唐高宗年间的“兴国寺”遗址、“文殊寺”遗址,宋代“白佛寺”遗址,明代“观澜寺”遗址等。据志书记载及民间传说,各寺庙历史悠久、规模宏伟、建筑庞大、气势非凡,对冀、豫、鲁、晋四省乃至全国影响巨大。
4、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魏县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达46处,主要有:汉司隶校尉盖宽侥墓,晋刘太后墓,唐郯国公张公谨墓,宋郑王潘美墟,明俭都御使郭恩极墓,两淮盐运使薛墓,副都御史郑国仕墓,清考据专家、辨伪学家、著作家崔述墓等。特别是位于沙圪塔村南的清大理寺卿崔维雅墓,占地12亩,墓前左右两侧排列石人、石马、石羊、石猪、华表等石像24件,为石家庄以南、邯郸以东、聊城以西、安阳以北,古墓陪葬品之冠。
历史事件魏县地处中原要冲,地势险要,历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许多战事发生在这里。
1、新筑之战。战场在旧魏县南20里,周定王九年(公元前598年),卫穆公命孙良夫等四将伐齐,在新筑(古城,在今旧魏县南20里处)与齐军相遇,卫军大败,危难之际,大夫仲孙于奚(魏县人)引军相救,杀退齐军。卫穆公今其功高,决定赏以城池,仲孙于溪坚持不受,请求礼乐、马缨以朝。孔子听此事,叹曰:“惜也,不如多餐之邑。”
2、破釜沉舟。在今境洹水南岸一带为破釜之地。据《县志》记载,公元前207年,项羽破釜北上,败秦大将章邯于巨鹿,消灭了秦军最精锐的部队,创下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后成为誓死一搏的典故。
3、大战白龙潭。战场在泊村西,旧魏县城北,寺上村南,多种《魏县志》有载。唐乾宁三年(896年)4月,李克用发兵进攻洹水罗弘信。杀梁军万余人。10月,与梁军战于白龙潭,梁兵大败,朱全忠复派葛从周救援,自率大军屯于洹水路(今旧魏县),李克用方退兵。
4、御驾亲征。宋咸平二年(999年),辽主耶律隆绪大举南犯。宋真宗御驾亲征,行至大徐村(今回隆镇),辽兵已大掠而去,宋真宗从此返回,村名遂改为回龙,后演变为回隆。
5、红枪会战奉军。1927年4月,红枪会以为老师报仇,反苛捐杂税为口号,集合大名、肥乡、广平、成安、临漳等县会徒包围魏县城,与奉军大战于东关。奉军军长张心源率部驰援,被红枪会杀死在东关外,奉军骑兵团被歼。6月21日,奉军进行报复,在德政村枪杀了120多名红枪会员和群众及省参议员史老明等。
6、五·二六反“扫荡”。1943年5月26日,日军纠集邯郸、安阳、大名等21个县的近万名日伪军,对我冀南根据地中心魏县、漳河县发动了铁壁合围大“扫荡”,企图消灭我根据地抗日主力部队和党政机关。我反“扫荡”部队主力是八路军一二九师七旅二十团,冀南军分区司令部,分区基本团,路南支队,魏县、漳河县大队等,总兵力4000余人。反“扫荡”部队在受到突然袭击的情况下沉着应战,充分利用地形等有利条件,在根据地人民支持下,狠狠打击了敌人,历时三天,终于28日深夜在沙圪塔村突破重围。这次反“扫荡”中,共毙、伤日伪军近千人,但我军也付出了极大代价,十几名团职领导干部和数百名抗日战士壮烈牺牲。
历史名人魏县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不仅涌现出名垂史册的军事家、政治家、科学家、教育家、医学家等,而且还哺育出众多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他们仅载入县志的就有87人。
春秋时期重义轻财的卫国大夫仲孙于奚;
西汉位比三公,德比屈原的司隶校尉盖宽侥;
三国忠心事主,宁死不屈,固守邺城的袁绍谋士审配;
南北朝宋辅国将军申恬,梁勇决善战的智武将军兰钦;
北魏尚书右丞相,征虏将军曹世表;
北周公侯、尚书右仆射、骠骑大将军申微;
唐太宗时期太子监国、中书令杜正伦,郯国公张公谨,治水专家、大理寺卿姜师度,第一个测量子午线的天文学家张遂;
北宋开国元勋、代国公、郑王潘美,屡建奇功的检校太尉崔彦进,国史撰修官、吏部尚书李清臣,宋哲宗谏议大夫,人称殿上虎的刘安世;
明为政清廉,兴利除弊,人称“水清、衡平”的两淮盐运使薛爿,天启年间执法如山的邢部尚书李养正,明末坚守岗位,宁死不食清禄的知县刘永锡;
清顺治年间治水专家、大理寺卿崔维雅、嘉庆年间考据学家,辨伪学家,著作家崔述;
抗日民族英雄,路南支队司令员裴香斋,河北的刘胡兰郭书玉
新中国成立后,被国家三总部命名为“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的王志强烈士等
所有这些古今人物,为谱写魏县历史而昭垂于世,为彰显魏县传统文化而流芳千古。
神话传说梨乡传说
相传上古时代,玉帝派娇儿天龙下凡体察民情。古黄河当时流经魏县,天龙沿河来到魏县泊儿村,化作长工,济世扶贫,惩恶扬善,匡扶正义。
沿河附近村,有一男子叫杜郎,与双目失明的母亲相依为命。杜郎生来为人正派,和睦乡邻,并以孝敬母亲而闻名乡里。杜郎整日早出晚归,苦于耕作,换取薄银给母亲四处请医抓药,医治双目。天龙闻听后,为探虚实,决心亲自试探一下。一天,杜郎从田里忙完回家。路上,天龙化作一位老人,病倒在路旁。杜郎见后,急忙上前询问,并把天龙背回家中,抓药煎药喂药,照顾倍至,天龙深受感动。有一天,天龙把杜郎叫到身旁,问其有何要求。杜郎说,我什么也不求,只求一治眼良方。天龙随即为他母亲开了一剂药方,并交待说:药好抓,但药引子难求。杜郎一听能治母亲眼病,急忙说,不管什么药引子,就是上刀山下火海,我也要找到。天龙说,药引子就是人肉。杜郎说,这好办,为了母亲双眼早日重见天日,从身上割下一块肉何难?就这样,在杜郎的精心照料下,经过天龙药方的医治,杜郎母亲的双眼很快重见光明。
天龙回到天庭后,和各位天仙讲在人间的所闻所见。妹妹天女被杜郎人品所打动,产生了爱慕之情,决心下凡到人间见一见杜郎。但天庭有规,仙人不得下凡。天女一次次求哥哥天龙相助,天龙被妹妹的痴情所动,就设法让妹妹私自下凡,并在下凡前到百果园为天女摘了一束梨枝。交待说杜郎的村附近有一片杜梨树,你下去把梨枝嫁接到杜梨树上,结出果实后,一可以食用,二可以卖些银两度日。天女下凡后,见杜郎一表人才,爱意更浓,决心与杜郎结为夫妇,并把带来的梨枝让杜郎嫁接到了杜梨树上。经过杜郎的精心培植,代代相传,演变成了今天的鸭梨。夫妻俩男耕女织,生儿育女,其乐融融。玉帝得知后,大发雷庭,派天兵天将把天女抓回天宫,但天女带下来的梨枝培植出的鸭梨树却留在了人间。天女回宫后一直思念着杜郎和自己的孩子,日渐憔悴。玉帝不得已同意天女每年梨花盛开之时下凡与杜郎见上一面。后人为感谢天女给魏县带来鸭梨之恩,在每个梨园最大的梨树下建庙供奉“梨花仙子”(即天女)。同时,每逢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到来之际,家家户户都把最大最香的梨摆上祭桌,以谢天恩。
神龟驮城在上古时代,古黄河流经魏县。这块美丽富饶的地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老百姓安居乐业。不料,美丽富饶的景象却引来修炼万年的鳖精。鳖精带领虾兵鳖将强占魏县后,餐食童男童女,危害百姓,而且大旱三年,使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终日祈祷,惊动天庭。玉皇大帝派他最宠爱的娇儿——天龙下凡魏县泊儿村白龙潭捉拿鳖精,鳖精把仇记恨于老百姓,使动魔法,水淹魏县城,天龙闻讯,即令其九弟神龟下凡助阵,神龟钻进魏县城下,驮起了县城。于是水涨城涨,保住了全城百姓,直至鳖精魔法使尽,被天龙抓回天庭。此后,魏县又恢复了原来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盛世景象。至今,魏县还流传着“北京到南京,魏县两座城。每逢发洪水,水涨城墙升。”的民谣。
此后几千年,据说,由于天龙和神龟佑护和赐福,魏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名人辈出,像西汉司隶校尉盖宽饶、北宋开国名将潘美、唐剡国公张公瑾等等。尤其到明代,在朝做官的人更多,有“魏半朝”之称,意在朝廷做官有一半是魏县人。南方才子屡试不第,做不了官,又嫉妒又气愤,就让风水先生到北方看个究竟。当风水先生看到神龟驮城的魏县这块宝地争夺了他们的风水,阻塞了仕途,就暗搞破坏,下黑心设法毁掉它。他以保魏县城免遭水灾为由,游说县令杨琪,在城四角钻了四口大井,而这四口大井恰好钉在了神龟的四爪上。到了清朝中朝,漳河发大水,由于神龟被琐,四爪动弹不得,驮不起城,致使魏县县城被洪水淹没。魏县从此废置,并入大名。1940年6月恢复建制。但这一美好而神奇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
魏县特产冀南牛介绍:
产于河北魏县。体躯强壮,肌腱发达,耐粗饲料。体格中等,结构紧凑匀称,骨骼坚实粗大,肌肉发育良好,皮肤薄而富弹性。头端正,鼻孔大,口方平。公牛头稍宽,眼大有神,颈粗短,垂皮发达。成年公母牛均有角,对称,毛色以黄、红为多。四肢粗壮,运步较快。其体长大于体高,为役用牛的良好体型,产肉性能亦高,肉多脂少,色红新鲜,为烹制菜肴的上好原料,牛皮可制革,用于加工皮鞋、皮箱等
魏县鸭梨介绍:
鸭梨是魏县土特产品。魏县鸭梨种植始于三国魏文帝年间,北宋已有面积栽培,至今有1700多年的历史。适宜的土壤气候条件,孕育了鸭梨独特的品质,以个大皮薄,色艳肉细、
核小渣少、酸甜适度、香酥可口而享誉海内外。1985年在河北省果品品质鉴评会上获鸭梨品系第一名,1995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鸭梨之乡”。2000年,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魏洲”牌天仙精品鸭梨商标;2001年4月,河北省林业局命名魏县为“河北省优质梨生产基地县”;8月,国家林业局在经二批名特优经济评比中,命名魏县为“中国鸭梨生产基地县”;9月,国家林业局授予魏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2001-2003年,“魏洲”牌天仙精品鸭梨连载三年被认定为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北方农副产品暨农业技术交流会“名优农产品”;获河北省林果科教工作鸭梨提质增效先进单位。2001年12月,河北省质量奖审定委员会授予“魏洲”牌天仙精品鸭梨为“河北省优质产品”;同时被省林业局列为“鸭梨品质结构调整示范县”;2002年1月,河北省林业局授予魏县“林果产业结构调整十佳县”,“省科技推广先进县”,3月,中国经济协会命名“魏洲”牌鸭梨为“中国名优果品”;9月,魏县被河北省林业局认定为“河北省无公害果品生产基地”;12月“魏洲”牌天仙精品鸭梨获得了河北省质量奖审定委员会命名的“河北省名牌产品”称号。2003年,被中国特产之乡命名宣传活动组委会评为“中国特产之乡”建设先进单位。魏县鸭梨现已出口东南亚、欧洲等十几年国家和地区。目前,全县鸭梨种植面积13361公顷,年产量2亿公斤。
魏县商贸历史悠久,市场繁荣昌盛。早在春秋时期,魏域就有以皮具、丝绸等物作为原始货币流通的文字记载。隋唐,回隆是全国的物资集散地之一,魏县的货物辐射全国。北宋魏域为边境榨场,是宋、辽两国边境贸易的中心之一。明清境内县治、双井、牙里、回隆、北皋等集镇店铺林立、集市繁荣,为一方之贸易中心。新中国成立后,魏县立足冀、鲁、豫中心有利地势,坚持商贸兴县方针,投资数亿元,先后建成了邯郸东部最大的果品市场、建材市场等十大市场、日营业额达百万元以上,使魏县经济得到了腾飞。
魏县传统名土特产简介
一、魏县鸭梨,始于宋代,明清已成规模。清康熙十一年(1672),魏县知县毛天麒在游魏台诗中有“长林响梨叶,秋光遍原阜”的名句。魏县鸭梨的特点是个大,皮薄,核小,肉细,渣少,汁多,酸甜适宜,酥脆可口,畅销国内外。
二、南关恰铬:据考隋代已开始出现在摊点上,是魏县一道名食。它色艳味浓,肥香不腻,是请客宴友的上等佳肴。其原料以精细小米面为主,加一些榆皮面。卤子是鲜猪肉炒的。存三年,过三夏,不变色,不变味。传说隋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密曾吃过魏县恰恪,对此赞不绝口。民国35年(1946),国际救济总会三人小组来魏,县长白佩珩曾用铪铬宴请客人。
三、岳庄瓦盆:产生于清嘉庆年问。瓦盆是广大农村经常使用的一种古朴器皿。初只出产瓦盆,后来又增加了瓦瓮、瓦缸、花盆、茅罐等多种产品,品种越来越多,用途越来越广。它既是锅灶上的炊具,也是盛米、贮面、洗衣、喂猪、饮羊等用品。除在本县广销之外,在大名、成安、广平、临漳等县也有大量销售,并深受欢迎。
四、贤孝门鸡毛扇:产生于明末,祖传手艺至今。开始仅作鸡毛扇,后来又增加了鹅毛扇、雁翎扇、雕翎扇、鸡毛掸、高杆掸等品种。鸡毛扇为城乡老年人所喜用,轻巧省力,风大凉爽,谓之“羽扇风清透衣衫”。鸡毛掸是打扫卫生用品,也是装饰品。穿衣镜两旁的花瓶内,惟插上鸡毛掸才显庄丽美观。此产品不仅在本县享有盛名,还远销河南山东、山西、北京、天津、内蒙及东北三省。
五、薛庄村凉粉:由绿豆做成,每年春末至中秋,为卖凉粉的旺季。该村凉粉分两种:一是浑凉粉,呈蛋青色,用刀切条,吃着略有浆溺味,很美口;另一种是白凉粉,透明天白,用挠子刮丝,或用刀切条吃着清凉可口。其调料主要是:盐、醋、蒜和小磨香油。凉粉是夏季消暑的良好食品。 :
六、大辛庄一带的草帽辫:过去,这一带村庄的妇女把掐草帽辫当成一项家庭副业来生产。她们无论看戏,赶会,还是串亲戚,手中从不丢活计。草帽在农村户户都有,销量很长。用草帽辫精制的草帽、提篮和其它装饰品,不仅国人,外国人也喜欢。
七、西照河村大豆酱:多年祖传手艺。豆酱色真,味正,为城乡人民蒸包子、熬菜,炒食的主要佐料之一。
八、回隆镇烧酒:又叫“隆酒”。酒味醇香,绵软适口,据说在清代曾做过宫内御酒。
九、康疃白萝h:皮薄,肉嫩,味道甜辣,个头大,素有“银娃娃”之称。它既能炒 熟菜,又能腌咸菜,还是包水饺、蒸大包的好材料。白萝卜在秋收之后,能储存到下年四、五月间,仍鲜嫩不变质。
十、郭家堂村大葱:也叫“鸡腿葱”,脖子粗,嫩肥长,生吃辣味大,熟食香味浓,是农民的普通调味品,不论炒菜、拌凉菜、包水饺、蒸大包都离不开大葱。
十一、仕望集油条:炸得透落,盐、碱、矾适量,内筋外焦,味道好,色渗黄亮,吃 起来愈嚼愈香,为当地人看望亲朋的常用礼物。
十二、院堡集白面烧饼:圆形,外粘芝麻,刀切花边,个头大,层多,油、盐、花椒 粉佐料齐全,吃着焦、酥、脆,嚼着满口香。
十三、疃上、翟小庄的大白桃和水白杏:桃到成熟期发白色,称为“大自桃”,甜如蜂蜜。白杏有离核、粘核两种,粘汁多,甜酸适口。它是制作果脯和糖水罐头的好原料,远销北京,天津和全国各地。
十四、傅夹河手工挂面:多年传统手艺。挂面的原料是小麦面粉和一定数量的碎盐。 它在农村是常用待客饭,也是看望亲友的上等礼物。
十五、魏县瓜篓:个大皮薄,药效好,称为“糖瓜篓”,属特产之一。
乡土文化魏县地处冀、豫交界处,因而中原文化在魏县大地自然融合,兼容并蓄,逐步形成魏域的乡土文化,这种文化特色,在民俗文化方面表现较为显著。
魏县民间艺术形式繁多,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历史上留传下来的有斗牛、戏马、社火、划旱船、骡马会、骑驴舞、推花车、高跷、背阁、扇子舞、扭秧歌、舞狮、舞龙、花鼓、花棍、抬猴、压杆、霍杆等28种;传统剧种有落子腔、四股弦(五腔调)、高调(豫剧)、坠子、大平调、皮影、河北梆子、二黄(京剧)等;民间工艺有剪纸、泥塑、刺绣、面塑、木刻、花灯、木版画、纸扎、云灯等。特别是魏县舞龙,历史久远,源远流长,相传“二月二龙抬头”的节日始于魏县,舞龙式样繁多,有单龙舞、双龙舞、三龙舞、五龙舞;龙的小大各异,小则1米,长则50米;每年的二月二,魏县民间都要举办舞龙赛,参加舞龙村庄众多,其中泊村舞龙艺术最佳,先后获邯郸市舞龙赛第一名,代表河北省参加国际舞龙比赛,获国际舞龙赛第四名。中央电视一台于2003年2月28日(大年初一)新闻联手中报道了泊村舞龙的实况,魏县的舞龙传遍了中国。
魏县龙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民间以众多的、系列的、完整的、活龙活现的龙的故事,说龙、唱龙、写龙、画龙、舞龙的形式颂扬龙的精神,至今流传着上古时期玉皇大帝之子天龙(蛟龙),为救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奉旨下凡魏县泊村,当长工,浇菜园,种高粱,赐神果(鸭梨),除鳖精,抓妖怪,惩邪恶,降甘霖,为百姓医治百病,福泽华夏大地,使蛟龙成为惩恶扬善、救民灾难、造福于民的英雄化身,由此,泊村传为“龙都”所在地,魏域被誉为龙乡,龙文化专家视为中国龙的发源地。其祈雨文化,影响久远,人数众多,规模宏大,全国罕见。汉武帝时期,魏县令赵夔自炎祈雨,唐太宗时期,县令崔钰纵身急流堵决口等……这些内容丰富的记载,形成了底蕴丰厚的龙文化,成为一种宏扬正气、团结向上的一种民族和合精神。为开发魏县龙文化,县委、政府于2000年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龙乡旅游开发领导小组,及龙文化游戏开发办公室,组织专人对龙文化进行研究开发。现已出版十余万字的《华夏龙乡记》一书,完成了十集电视连续剧本编撰;与外商签订了共同开发意向书。不太久远,一个大型龙文化旅游点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行政区划魏县辖7个镇、14个乡:魏城镇、德政镇、北皋镇、双井镇、牙里镇、车往镇、回隆镇、东代固乡、棘针寨乡、沙口集乡、野胡拐乡、仕望集乡、前大磨乡、院堡乡、南双庙乡、大辛庄乡、大马村乡、边马乡、张二庄乡、北台头乡、泊口乡。 县政府驻魏城镇魏州路。
魏城镇镇政府驻魏集村。面积65平方千米,人口9.49万。辖19个社区、29个行政村:魏集、杜疃、东关、南关、西关、三田、岗井、谢疃、东小门、西小门、河里东、河里西、常小庄、冯小庄、皇小庄、石辛寨、吴辛寨、冯辛寨;北罗营、白仕望、小北关、王辛寨、栗辛寨、南辛寨、范辛寨、李辛寨、西南温、东南温、南温店、董河下、朱河下、梁河下、刘河下、高刘庄、后王、前王、常于、魏于、孟于、马于、邢于、靳于、康疃、庞庄、疃上、赵寨、王营。
德政镇镇政府驻德二村。面积24平方千米,人口2.28万。辖17个行政村:德一、德二、德三、德四、刘庄、大寨、安上、王庄、西马庄、后小寨、前小寨、生熟疃、青华里、前西营、后西营、柏二庄。
北皋镇镇政府驻北街村。面积66平方千米,人口6.12万。辖51个行政村:北街、东街、南街、西街、苗村、栗村、陈岗、小凹、大凹、沙窝、屯北、屯南、屯中、屯西、邵岗、王岗、焦岗、孟岗、江岗、关岗、孙庄、陈村、蒲潭营西、蒲潭营东、蒲潭营南、旧魏东北、旧魏西北、西坡头、南坡头、北坡头、东坡头、李谢庄、姜谢庄、王谢庄、东张岗、西张岗、旧魏后、西李岗、东李岗、南刘岗、北刘岗、前石岗、后石岗、西上前、西上后、六座楼、西康疃、东康疃、张柴曲、杨柴曲。
双井镇镇政府驻双井西村。面积49平方千米,人口4.25万。辖32个行政村:双井西、双井东、双井南、双井北、张照河、北照河、姬照河、李照河、东北庄、前文义、后文义、付夹河、后王圈、前王圈、木南、木东、木西、东圈、茜圈、董圈、陈圈、樊圈、贾圈、野庄、永东、永西、东寨、西寨、更化、河南、刘深。
牙里镇镇政府驻牙里北街村。面积48平方千米,人口5.06万。辖33个行政村:牙北、牙东、牙西、牙南、侯东、侯西、小侯、西侯、西吕、靳庄、曹庄、牛庄、安庄、赵庄、任村、母街、冯屯、苏庄、卞村、胡村店、长兴东、长兴西、南长兴、西长兴、前大堡、后大堡、北杨庄、南杨庄、西南庄、后马庄、西刘庄、西楼底东、西楼底西。
车往镇镇政府驻车往东村。面积45平方千米,人口3.94万。辖26个行政村:车往东、车往西、郝村南、郝村东、郝村北、郝村中、前仓口、西仓口、东仓口、北仓口、大仓口、王小屯、霍小屯、郭小屯、保定庄、黄甘固、杨甘固、旧魏东、旧魏西、秦庄、口头、小营、东尚、栗庄、南尚西、南尚东。
回隆镇镇政府驻北街村。面积44平方千米,人口4.75万。辖29个行政村:北街、东街、西街、六上、西赵、东赵、后赵、步庄、冯庄、南营、南街东、南街西、孔大汪、李大汪、常大汪、崔大汪、前朋固、后朋固、后张庄、前张庄、南栗庄、刘庄营、东韩小汪、西韩小汪、南韩小汪、东梁小汪、西梁小汪。
东代固乡乡政府驻东代固村。面积29平方千米,人口3.06万。辖15个行政村:东代固、北代固、西代固、房小庄、翟小庄、前阎庄、后阎庄、前罗庄、后罗庄、北张庄、张固、邵东、邵西、邵中、邵后。
棘针寨乡乡政府驻棘针寨村。面积28平方千米,人口2.23万。辖15个行政村:棘针寨、南寺庄、北寺庄、邓二庄、马胡寨、里八庄、老君堂、相公庄、徐小庄、前屯、后屯、王横、侯庄、义井。
张二庄乡乡政府驻张二庄村。面积61平方千米,人口5.19万。辖34个行政村:张二庄东、张二庄西、张二庄北、南英封西、南英封东、第六店一、第六店二、第六店三、张庄前、张庄屯、后普安、东普安、西普安、北英封、韩田教、北辛庄、南辛庄、东中烟、刘田教、大严屯、曹田教、北留固、南留固、南刘庄、军寨、平村、礼教、阎庄、中烟、西烟、宋屯、路庄、北善。
沙口集乡乡政府驻沙口集村。面积62平方千米,人口4.29万。辖26个行政村:集东、集西、斗门、南沙口、郑二庄、陈小屯、大杨庄、小杨庄、南北拐、北辛庄、段家庄、东张庄、李家口、沙圪塔、陆十疃、小斜街、大斜街、牛冯庄、杜二庄、河沟、岗上、刘屯、大庄、马头、漳河、大屯。
仕望集乡乡政府驻仕望集村。面积24平方千米,人口2.07万。辖17个行政村:仕北、仕南、仕中、陈庄、胡庄、砖井、张街、崔阁、何庄、浅疃、前连街、后连街、贤孝门、郭家堂、刘家拐、张仕望、郭仕望。
野胡拐乡乡政府驻野胡拐西村。面积26平方千米,人口2.00万。辖16个行政村:野胡拐西、野胡拐东、高八庄、连路固、前红庙、东红庙、西红庙、冯红庙、霍家庄、大路固、合义、大王、蔡中、蔡东、蔡西、岸上。
北台头乡乡政府驻台西村。面积27平方千米,人口2.37万。辖13个行政村:台西、台东、台前、台后、西汤、乔小庄东、乔小庄西、西野马、方里集、杜甘固、小王庄、南台头、尹甘固。
前大磨乡乡政府驻前大磨村。面积37平方千米,人口2.83万。辖29个行政村:前大磨、郭枣林、李枣林、连枣林、白枣林、西王庄、李才曲、连才曲、任才曲、韩才曲、栗才曲、后才曲、后大磨、恩善会、和顺会、公议会、东善会、后寺、前寺、张庄、破井、任户、连户、南户、魏户、东薛、后崔、前崔。
院堡乡乡政府驻院堡中村。面积21平方千米,人口2.01万。辖18个行政村:院堡中、院堡西、院堡东、东来庄、西来庄、马丰头、杨三家、连三家、陶三家、司三家、中三家中、中三家西、中三家东前、中三家东后、西薛、岳庄、况庄、磨庄。
泊口乡乡政府驻泊口村。面积43平方千米,人口4.03万。辖29个行政村:泊口、申庄、耿庄、井南、井北、河北、马一、马二、马三、阎庄、生庄、华东、华南、华西、华北、井头西、蒋村东、蒋村西、赵野冲、后野冲、王野冲、崔野冲、郭野冲、后佃坡、前佃坡、西李庄、张庄东、张庄西。
南双庙乡乡政府驻南双庙村。面积44平方千米,人口3.70万。辖27个行政村:双庙南、双庙北、双庙中、狮子口、曹野马、尹野马、西照河、集村西、集村东、河岸上、大李、郭街、申铺、申村、吕街、聂街、马街、马村、汤村、朱村、王村、简庄、董庄、薛庄、小姜、青华、安乐。
大辛庄乡乡政府驻大辛庄村。面积46平方千米,人口2.95万。辖32个行政村:大辛庄东、大辛庄西、西马神庙、东马神庙、张辛庄、曹辛庄、李辛庄、小辛庄、苗辛庄、王辛庄、辛江庄、王夹河、曹夹河、马摆渡、东刘庄、南秦固、北秦固、梁庄、吕庄、勃庄、牛庄、马庄、邓村、范村、申桥、马河、东郭、西郭、前高、中高、高高、侯高。
边马乡乡政府驻边马村。面积51平方千米,人口4.72万。辖36个行政村:边中、边南、边北、李庄、寺里、效化、袁骈、董骈、冯骈、南骈、尚骈、东吕、张村、于村、朱村、罗屯、高堤、张庄、任庄、王井、二教、江庄、寺南、东楼底西、东楼底东、东石固、边小屯、西杨善、东杨善、南冯堤、北冯堤、三教堂、东田教、南王庄。
大马村乡乡政府驻大马村。面积22平方千米,人口1.76万。辖18个行政村:三马、二马、东马、西北、西南、东北、东南、董庄、康南、康北、曹堤、西疃、北旦疃、南旦疃、东八里、中八里、西八里、楼寺头。xzqhorg
2003年底,魏县辖7个镇(魏城、德政、北皋、双井、牙里、车往、回隆)、14个乡(东代固、棘针寨、张二庄、沙口集、仕望集、野胡拐、北台头、前大磨、院堡、泊口、南双庙、大辛庄、边马、大马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