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杨氏教门拳技击源于古代兵战拳,融合了回族的生活习俗及宗教礼仪于武术技击中,采、闭、封、吃、截、云、抹、汤、洗、切等的技击手法,以破坏对方的身体重心和平衡能力,使之失去抵抗能力并以小、灵、巧、妙的技击特点,是穆斯林武术文化的精华和瑰宝。[1]
杨氏教门拳是博大精深的伊斯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行于回族亲友中,具有强烈的回族风味和浓厚的宗教色彩,故而被称为教门拳。教门拳是回族武术的重要形式、宁夏回族武术的代表与缩影,是传承于吴忠杨氏家族及其亲友中的一种优秀传统回族武术项目,故又被称为杨氏教门拳,至21世纪初已有近200年的历史。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秘不外传,故鲜为人知。
组成杨氏教门拳的内功由穆斯林养生功、穆斯林内劲真功、伊斯兰清净真功等功法组成。通过内功的修炼有效促成武功飞跃,通过武功的锻炼,有效提高内功修为,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内外兼修,功技并进,教门拳内功堪称世上奇功。杨氏教门拳蕴藏着上下古今天地万物之至理与艺术魅力,通过全面锻炼,内外兼修,功技并进,可以防病疗疾,修身养性。[2]
特点杨氏教门拳有四大特点:
一是具有强烈的回族风味,浓厚的宗教色彩,拳中有洗礼动作,起式、收式均为接垛尔式,并且自己传播自己;
二是伸缩自然,左右协调,上下相随,进退有序,进攻快速凶猛,防守巧妙严密,功技并进,技高法巧;出招古怪别致,身灵步活多变,内外兼修轻灵巧妙,头肩肘手胯膝足摔解拿,浑身皆为招,功成都是打;
三是器械的战招均具有小灵巧妙的特点;
四是具有出手致胜的高效的内功功法。[2]
总诀教门真功至圣传,历代先祖勤精研,五功五典为宗旨,无穷奥妙在其间。杨氏教门拳的秘传套路有谱云:“杨氏教门拳,武艺十八般,若知其中奥,须投杨门练。”其主要秘传套路有穆圣奇门拳、古兰圣门刀(含截手刀)、小经断门枪(含七星枪对扎、双头枪)、阿里绝门剑(含杀手剑、双手剑)、阿里独门棍(含阴五手棍)、穆民苏勤拐、圣门换手鞭等,另有对练辅助套路。[2]
历史杨氏教门拳的创立者杨士鹏先生出身武术世家,祖辈习武掌教。他在继承家传武艺后,游历外地,以武会友,历时数载,博取了各家精招,荟萃数派绝技,冶内外功于一炉,融武术、气功、医疗、养生为一家,保持回族特色和宗教特点。
杨氏教门拳以伊斯兰文化为指导,以中阿武技相结合为基础,以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强烈的回族风味为灵魂,以接垛尔起式收式为标准,并且自己传播自己。杨士鹏以此为核心耗毕生心血,将家传技艺进行精研加工提炼定型为徒手、器械、内功等,创立了精微奥妙的教门拳。他不但将教门拳完善定型,而且将其推向高峰,独树一帜,名振一时,被世人称“小径枪教门拳,盖世无双”。
杨士鹏时任三十六坊总掌教,一生掌教讲学武艺传家,并在清真寺公开向杨氏子弟传授教门拳,被后人尊为一世祖。遂将教门拳传其长子杨清先生、次子杨明先生,是为第二代传人。清同治年间,以宁夏吴忠金积堡为中心爆发了大规模回民起义,并组成了标路十三营,特别是以杨清为营长的由教门拳弟子组成威虎营,英勇杀敌,威镇四方。
第三代传人杨吉有先生、杨吉忠先生,继承先志,使教门拳流传至今。三世杨吉有先生遂将教门拳秘密传给其子杨生山先生,是为第四代传人。解放后杨氏家庭人丁兴旺,杨生山遂将教门拳传其长子杨金忠先生、次子杨金柱先生,是为第五代传人。
杨金柱先生是宁夏吴忠三中老师,吴忠回族武术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八岁随父习家传教门拳,艺成后又先后到武术大师张天洪先生的高足快手吴生保、硬工虎将赵伏堂及单头棍王何金德、武林泰斗杨耀钧诸先生处习武。杨金柱先生精八极、教门弹腿、查拳、通备等回民拳种及形意、八卦、太极等拳械。他积数十年之艰辛时日,百余套拳械之精华,在家传技艺的基础上,准确全面系统完整地整理出经过精研锤炼的杨氏教门拳,并总结出杨氏教门拳精要,使其结构严谨,套路完善,内容丰富。遂将教门拳传其子杨文玺、杨文舜、杨文昭,侄杨文广,是为第六代传人。
杨氏教门拳第六代传人杨文玺、杨文舜、杨文昭受命传授教门拳,杨文玺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回族武术民间团体——宁夏吴忠回族武术文化研究会、回族武术文化学校,并出任会长、校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