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太和●中文:合川区太和镇●拼音:hé chuān qū tài hé zhèn
合川太和镇概况太和镇是全国重点镇之一,是重庆市经济百强镇、中心镇和商贸示范镇之一,是合川区内最大的城镇,规划建设的三个小城市之一,是合川西部特色经济的区域中心和辐射周边。合川、铜梁、潼南三县(区)交界处10余个乡镇25万人的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素有“小合川 ”之称,是传统的蚕桑之乡。 太和镇位于合川西北部,与潼南、铜梁接壤,幅员面积156.7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1891亩,辖36个村,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86595人,其中城镇人口36104人,劳动力41107人,外出务工23002人,城镇建成区3.89平方公里,城镇化率49.5%。2008年全镇地区生产总值89904万元,同比增长18.8%;税收241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4443万元,同比增长8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864万元,同比增长22.0%;地方财政收入2067万元,同比增长110.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19元,同比增长20.0%;年末存款总余额为51160万元,其中合川农行太和支行22592万元,重农商行太和分理所(信用社)19243万元,邮政支行9325万元。太和镇地属浅丘地区,川中褶皱带龙女寺半环状构造区,地势北高南低,海拔高度在216.3米(起点在小甑子码头)至346.7米(最高点在把伞村红堡顶)之间;气候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温润气候区的南部长江河谷区,冬暖夏热,春早秋短,无霜期长,雨量丰富。涪江自北向南流经太和镇,富金坝航电枢纽渠化河道40多公里,上到潼南,下至合川,自然环境优美。太和镇现有重啤六厂、太和丝绸公司、天洲丝绸公司、富金坝发电厂等大中型企业10余家,年产啤酒5万吨,生丝1200吨,发电2.4亿度,形成食品、丝绸、能源三大支柱产业。2008年从事第二产业劳动力5546人,第二产业总产值42382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37308万元。太和镇是重庆市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生猪生产基地,有桑树1200万株,成片桑园10000亩,林地面积2.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6%,2008年产蚕茧113吨,蔬菜25042吨,水果1278吨,出栏生猪74183头,形成蚕桑、蔬菜、水果、生猪、林业五大绿色生态农业和“小河胡萝卜、中粮红苕、伍家冬瓜、长流丝瓜、米市地瓜、佛盐西瓜、东南黄桃、国安柚子、鱼箭甘蔗”等品牌农产品,2008年第一产业总产值12721万元。太和镇商贸服务业发达,全镇有综合性农贸市场2个,营业面积近1.2万平方米;有超市12家,餐厅23家,文化娱乐企业2家,有各类商业门市886个,有艺源等知名商贸企业,服务业从业人员达2454人,第三产业总产值34801万元。交通运输便捷。太和城镇距合川城区36公里,离潼南县城35公里,距国道212线18公里,是“遂、南、广、合”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合川至潼南的二级公路渭潼路穿镇而过,镇域内公路已成网络,有县级道路4条33公里,镇级道路4条30.6公里,村级道路88条185公里,三级汽车站1座;遂渝快速铁路横贯境内20余公里,设有三级客货站;太和镇内涪江通航水域40公里,设有客货运码头1个,小甄子等水码头14处。自然资源丰富。40公里涪江穿境而过,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建有装机容量6万千瓦的富金坝电站和装机容量410千瓦的小型发电站1座。镇域内有溪流15条,水库5座,山坪塘752座,蓄水量达594万立方米,河沙和石材储藏量达100万立方米。在古山、小河、亭子村已钻探出天然气井3口,日产量可达15万立方米,天然气入镇管网已建成。涪江在镇域内蜿蜒曲折的水体和富金坝半岛及库区,构成优美的景观带及舒适的人居生活环境,为太和的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基础设施完善。全镇建有通讯基站9座,移动、联通、电信、铁通等公司均设有营业网点;安装程控电话近7000门,移动电话或小灵通用户达15000户;闭路电视用户9286户,有6个村安装了广播设施。有日供水量20000吨的水厂1座和30KVA的变电站1座。公安、国税、地税、工商、法院、司法、电信、邮政、农行、重农商行等单位都在太和镇设立了分支机构。文教卫生发达。镇内有中学1所,中心小学5所,在校师生10785人,其中私立完小——开来小学和重庆市重点中学——太和中学,使太和镇成为合川又一教育中心和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一块高地。太和镇中心卫生院是一级甲等医院,是合川区的重点乡镇中心医院和太和片区的急救中心,另有村卫生室36个。历史文化悠久。太和镇始建于清乾隆13年(1748年),原名太和场,俗称大河坝。太和镇地杰人灵,上世纪初,张森楷在太和创办四川蚕桑公社,开创四川地区的蚕桑丝绸实业;亭子村周吉可烈士为红十五军创始人和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太和镇古楼山出土的合川马门溪恐龙是中国恐龙群中最闪亮耀眼的明星;东南桃花庄是近年来开发的特色乡村旅游精品和宜居的新型农村生态社区
太和名人张森楷
张森楷,合川县双凤场人,生于1858年,1893年中举人,平生治史,为近世著名历史学家。遗著达48部,1300余卷,著名的有《史记新校注》、《通史人表》、《二十四史校勘记》、《华夏史要》、《四川历代地理沿革表》、《四川历代职官沿革表》等。1918年任新修《合川县志》主修。
毕生精研史学的张森楷,同时又是现代实业四川蚕桑公社的创始人。他创办的四川蚕桑公社以合川大河坝(今太和镇)为基地,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至宣统元年(1909年),共存在十年,开创了四川蚕桑实业新纪元,不仅为合川蚕桑丝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主要的是改变了合川与四川省民间传统的土法种桑养蚕制丝旧法,而且使合川成了川东的重点桑蚕地区,推动了四川全省桑蚕丝的发展。
民国17年(1928年),张森楷病逝于北平。第二年春,卢作孚出资将其遗体由北平运回合川嘉陵江边的学士山安葬,并建亭纪念。1942年迁葬于渠江江畔的安全乡安心村。
周吉可
周吉可(1906—1935),字际可,名祯,又名先哲,合川太和人。在合川中学读书时参加“读书会”,自订《新青年》、《晨报副刊》、《学生杂志》等进步刊物,宣传列宁和十月革命,参加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政治活动。1927年入党。次年入上海大陆大学学习。在郑野萍的领导下,组织“曲线社”,出版《曲线》刊物,宣传革命。1929年转学中华艺术大学,继续参加中共领导的“反帝大同盟”、“中国革命互济会”的活动,编辑《互济报》,发展党组织。1930年5月,受党中央派遣,随何长工、腾代远去鄂东南红五军。7月,中央命陈奇、柯庆施、周吉可等组成行动委员会,统一指挥红八军第四、五纵队。10月16日成立红十五军,任政治部主任。第二年1月挥师北上,于河南商城与红一军会师,两军合并为红四军。先后任第十师政治部主任、军宣传科(部)长。11月7日,红四军与红二十军合并,扩编为红四方面军,先后任红二十五军宣传科长、政治部主任,随军转战鄂、豫、陕、川边境。民1935年6月,在懋功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北上。9月,病逝于川西途中。
易殿丞
易殿丞(1900—1983),合川太和人。抗战爆发后,生丝出口断绝,以致太和数家丝厂纷纷停办。他决心复苏传统丝业。民国二十七年(1938),筹集资金租用小河乡胡家坝田地400亩,修建涪滨蚕种场,次年春就制出优良蚕种10000张,深受蚕农欢迎。接着,他又将蚕种场改作综合性的农场,兼营园艺、畜牧、农产品加工、养鱼,并进行稻麦良种试验。经过3年努力,农场初具规模,收入逐渐增加。以后10余年间,蚕种生产蒸蒸日上,达到了以农场养种场的目的。民国三十年(1941)他邀集股东20余人,股金30万元,买得利华丝厂厂房和怀仁丝厂设备,并新添木机100台,成立太和丝厂,任经理,先招工400余人,后增至1000余人,年产丝近200担,远销成都、昆明、缅甸等地区及国家。1950年因缅甸信息隔绝,产品积压难销,部分股东退股,丝厂只得停业。他毅然承担风险,于当年10月又组建聚和丝厂,继续发展生产。后并入重庆丝纺厂。曾任合川县第8届县政协委员。
太和大事记1748年(乾隆十三年),始建太和场;1906年改设泰安镇;1926年更名为太和镇。
1902年,张森楷在太和观成立四川蚕桑公社,后更名为四川第一经纬丝厂。
1902年,翘秀两等小学堂(太和镇小前身)建立。
1906年,周吉可出生于亭子桥董家湾,为红十五军创建人之一,曾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秘书长。
1938年,易殿丞在小河坝开办涪滨农场,后为合川县蚕种场。
1939年,中国共产党合川县大河坝特区支部建立,书记向文炤,副书记苏策。
1949年12月3日,太和解放。
1950年3月,合川县第七区太和镇人民政府成立,孙超任区长。
1950年3月9日,土匪李龙光等在太和镇暴乱,被镇压。
1954年,太和镇举行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1956年,合川县第四初级中学校在太和观成立;2008年2月,太和中学创建为重庆市级重点中学。
1957年,四川省石油勘探队在古楼山腰发现合川马门溪龙化石。
1959年,大和镇兴建“五一”蚕种场。
1960年,全程37公里的太大路建成通车。
1960年,中央轻工业部在太和蚕茧站召开全国蚕茧烘炕机械化现场会。
1979年,太和开始用上长寿高压电,结束无电的历史。
1980年,太和缫丝厂建成,生产的“梅花牌”白厂丝畅销中外。
1981年7月13日,太和发生百年难遇的特大洪灾,最高水位232.68米。
1984年,太和区办啤酒厂建立;1996年11月改制为重庆啤酒集团第六分厂。
1993年12月,太和撤区并镇;2001年6月,小河、木莲并入太和镇;2005年4月,佛盐并入太和镇。
2001年1月29日,太和镇涪江蓑衣滩发生特大海损事故,死亡46人。
2002年8月,太和镇第一所私立学校——开来学校成立。
2005年11月,遂渝铁路建成通车,并在太和设站。
2006年6月,富金坝发电厂建成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