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寿荣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张寿荣院士

人物简介姓 名:张寿荣

性 别:男

出 生:1928年02月

籍 贯:河北定县

职 称:院士

研究方向:工程管理

人物介绍

张寿荣院士

张寿荣(1928.2.17-)[1]。钢铁冶金专家。1949年毕业于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冶金工程系获工学士学位。1949年9月参加鞍山钢铁公司的恢复生产工作,历任炼铁厂生产科长,工程师,中央试验室研究室主任,炼铁厂副总工程师,公司副总工程师,副经理,总工程师。长期从事钢铁冶金生产、建设及高炉设计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参加鞍钢恢复生产,推行高炉炉顶调剂法和低锰炼钢铁的冶炼使鞍钢全国领先;参加武钢一期工程建设,使国内第一座1000m3以上大高炉顺利投产;研制成功用1513m3设备建2516m3四高炉并提出炼铁系统技术进步总规划;一米七轧机投产后,组织新技术消化和前工序老厂技改(包括四同步大修改造),完成转炉复吹、全连铸等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8年荣获湖北省劳动模范称号。1990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一米七轧机系统新技术开发与创新”获1990年国家技术进步奖特等奖。80年代起研究高炉长寿技术,1991年建成集当代炼铁先进技术于一体的武钢3200立方米高炉,该炉已连续生产14年,已是我国最长寿的高炉,估计一代寿命可超过15年。长寿技术已在武钢其他高炉进一步发展。新建3200m3高炉的长期目标是20年。近年进行高炉专家系统研究。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7年当选为墨西哥工程院外籍院士。现为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特聘教授。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代表作品代表性著作: 《炉炉衬寿命论文集》,冶金工业出版社

代表性论文: 钢铁工业的过去, 现在和未来。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22.进入21 世纪中国炼铁工业面临的挑战: 结构重组与节能降耗, 中国冶金, 2000高炉下部的液泛和流态化过程工程。

工作态度只参加学术会议,不浪费时间游玩,这已成为张寿荣院士多年来的一个习惯。他的秘书李铁林介绍,只要是跟着张老出去,不管到哪儿参加学术会议,你甭想借着机会出去旅游一下。张寿荣因为各种学术活动,去北京不下二三十次,没有一次机会跟着张院士光顾过故宫、长城、颐和园等名胜古迹。其实,张寿荣也只是年轻的时候才去过这些地方。

张寿荣解释说,时间对他来说太宝贵,花较多的时间用在玩上,太奢侈。尽管已经76岁了,可每天忙到晚上10时才休息,尽管这样,可还是觉得时间远远不够用,事情总是做不完。从企业生产一线中走出来的张寿荣,与其他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工作的院士不同的是,他还要经常到企业生产一线去了解情况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他的科研时间相对来说要紧张得多。

上午去厂里上班,下午和晚上是他宝贵的学习和科研时间。在家里的这段时间,他几乎是与外界隔绝的。很少有人知道他家里的电话,而他的手机留给了秘书小李,要是有人找他首先得经过小李这道“隔离墙”。谢绝许多“请院士撑门面”的邀请。

在张寿荣看来,科学家应酬和社会活动过多是当前科研工作的大障碍。作为院士,他认为休息之外60%的时间都应该用在学术研究上,不然的话,就难以做出什么成绩。因为要保住宝贵的科研时间,他不参加与自己学术无关的活动,上主席台坐着点缀一下,与学术无关的会议他更是不去。

张寿荣认为,院士作为荣誉性称号,与授予科学家诺贝尔奖一样,都是对其过去成绩的肯定和褒奖,而当上院士之后所做的工作,就要与对院士的要求相符,不搞学术科研就不对头[2]。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