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任之(1919-1983) ,原名李包吉,东莞市常平镇横江厦村人。1919年4月11日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1936年,李任之在东莞县城私立莞光小学做教员,加入了“县学生救国会”,进行抗日救亡宣传话动。“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他参加了广州市举行的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到延安入抗大学习,并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大毕业后,被分配到安徽大别山国民党统治区做地下工作和进行公开的合法斗争,先后任六安县抗日人民自卫军训班学生中队长兼指导员,六安县青抗会秘书和中共六安第三区区委武装部长兼毛坦乡党支部书记、中共霍邱县委宣传部、统战部、组织部部长等职
1940年,李任之奉命撤至豫皖苏边区,任皖北地委组织部长。皖南事变后,他先后任亳县县委书记、泽东地委书记。1941年5月,他任泗北县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 。
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刻,李任之到泗(县)灵(壁)睢(宁)县任县委书记,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对日军、伪军、 土匪三方面敌人,李任之分化瓦解他们,迅速地开辟了新区,建立抗日政权,泗灵睢地区日益巩固和扩大。到1943年底,淮北各分区基本上连成一片, 因而多次受到淮北区党委和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政委邓子恢的赞许。
1944年秋,日寇加强了对津浦铁路南段的控制, 企图切断我军西进部队物资弹药的供应。那时,李任之任灵北中心县委书记兼灵北独立团政委,全面领导宿东、宿灵、灵北三县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的1945年秋,李任之任华中七分区三团政治委员。1946年12月,三团编为华中野战军九纵队八十一团,李仍任政委,参加了由陈毅司令员亲自指挥的宿北战役。李任之奉命率第八十一团在一个山头上布置阵地,到各营检查工事,指挥部队做好掩蔽体和交通沟。在敌人猛烈的炮火轰击和轮番冲击下,他态度坚决,镇定自若,深入部队作战斗思想动员工作。经各纵队奋力作战,取得了自卫战争以来的最大胜利。
1947年1月华中分局决定成立了淮北党政军委员会,饶子健为书记,李任之等6人为委员,同年4月撤销该委员会,成立淮北地委、军分区,李任之为地委副书记,主管地方工作。在这段时间,李坚决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参与作战指挥.带领部队出色地开创了新局面,在巩固湖东、恢复湖西的斗争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多次受到上级党委嘉奖。
1948年7月,李任之担任中共江淮三地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等职,后又兼任江淮区后勤司令部副政委。这时,淮海战役从11月6日打响,李任之建立各级(从地委到专置、县、区乡)支前组织,尽力支援前方。淮海战役历时65天,以消灭敌人55万而胜利结束,整个淮北地区随之解放。
建国后,李任之在安徽担任领导工作。1952年1月任安徽省委委员 。5月,李任之调任中共淮南市委书记兼中共淮南矿区委员会书记、淮南矿务局局长。他主持淮南市工作期间,曾总结了新型矿区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受到了煤炭工业部的好评。1955年,安徽省委为加强对全省工业工作的领导,李任之由省常委兼任工业工作部长,1956年,任安徽省委副书记(后为书记处书记),分管工业工作。1958年,他兼任淮北煤矿建设委员会主任,直接组织实施淮北煤田的开发,使该煤田建设成为全国发展最快的新矿区之一。他又兼任省冶金工业指挥部指挥,加强了马鞍山钢铁公司的建设,使该公司成为全国重点企业之一,1961年,李任之为安徽省委常务书记、华东局委员,1964年兼任副省长。
在“文革”时期,李任之担任过省革委会副主任、省革委会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省委书记等职。他主管全省工业生产期间,在开发两淮煤矿、建设马铜、钢陵铜矿、安庆石油化工总厂等骨干企业和三线建设等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为安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6年“文革”开始,李任之受到极左路线的残酷迫害.周总理曾致电安徽省找“造反派”交涉,“无论如何要放李葆华、李任之同志,让他们回家休息。但是,李任之还被以“莫须有”罪名受到数百场的批斗,直到1968年4月首批恢复工作,但授权有限。他顾全大局,尽量减少党和国家的损失,甘冒“唯生产力论”的责难,和广大干部一道,同林彪、“四人帮”进行艰难曲折的斗争,积极工作,把生产建设抓好。
1977年,中央对安徽省委改组,万里任省委第一书记,李任之仍任原职。1979年2月,李任之调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兼任中共武汉市委第一书记。同年12月,他当选为武汉市长(兼)。他在湖北工作四年中抓紧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整顿社会秩序,调整改革经济结构,做了大量工作,作出了很大贡献。
李任之不幸因患癌症于1983年2月28日在武汉病逝,终年6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