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伯焘(1792——1855),字鲁舆,号载 ,别号小岱,广东连平元善镇人,出身于颇有“政声”的官僚世家,颜检之子,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考取举人。嘉庆十九年(1814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不久,又依次任武英殿提调、戊寅恩科四川副主考。道光二年(1822年)出任陕西延榆绥道。继而,先后调任陕西督粮道、按察使,甘肃、直隶布政使,陕西巡抚。道光十七年任云南巡抚,兼署云贵总督。道光二十年任闽浙总督。诰授荣禄大夫,赏戴花翎。著有《回字楼奏议》及诗文集。 颜伯焘出身于官僚家庭,自幼受祖、父辈的良好思想影响,秉性刚正不阿,“娴习吏治,所至有声”。道光十七年(1837年),他在云贵总督任上,力排众议,改址建造云南滇池石碑,使大片农田得以保全,当地群众感恩颂德。
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颜伯焘调任闽浙总督。
鸦片问题,是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社会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对这个问题,他比较关注。在其上奏道光帝的密奏中,对当时的鸦片泛滥流毒,作过这样的揭露:“臣籍隶广东连平州,初次回籍,在嘉庆九年,彼时连平州吸烟者不过数人,已为指摘所归。二十一年,臣复回籍,则连平州吸烟者,多至数十人,然犹掩藏甚密。迨道光十三年,臣又回籍,则连平州吸烟者,竟不可以数计。吸者固不避人,见者亦恬不为怪。尤可异者,贫民贱役,糊口维艰,可以日不再食,而烟则在所必吸。若纨绔子弟,有力之家,染此恶习者,更不必问。其始地方官非不严拿究办,继以究不胜究,与其徒饱书差之讹索,增地方之滋扰,则莫若因循听之,尚得相安于无事”,“连平在广东仅一州之地耳,偏僻小邑,土瘠民贫,而相习成风,至于此极,……然则连平如此,广东一省可知,即他省亦无不可知。”
当时,日益严重的鸦片泛滥,在清朝统治集团中引起弛禁与严禁两派的激烈争论,颜伯焘既不同意许乃济把鸦片当药材进口,任其泛滥的弛禁主张,也不同意黄爵滋变更旧章,以大辟死罪重治吸食的严禁主张,他倾向极力清除社会积弊,多方整顿旧章,“毋执空言”,“毋使虚糜”,责令地方对鸦片“善为禁制”。
他坚决主战,反对琦善、杨芳等人的媚外求和行径。上任伊始,立即组织军民加固海防设施,积极练兵备战。次年八月,英军30余艘舰只进犯厦门,颜伯焘身临前敌,亲自督战。在鼓浪屿战斗中,击沉英舰1艘,击伤英舰5艘,但因敌我力量悬殊,加之奉旨遣散的水军又趁机哗变,呼噪接应敌人,以致总兵江继芸等将领相继战死,厦门一度失守,官署街市尽遭摧毁,清军被迫退守同安。事后,清延以“未能进剿”之罪,将颜伯焘革职回原籍。 颜伯焘回连平后,在州城西面西门岗处(现惠化中学所在地)建一庄园,闲居达12年之久。咸丰四年(1854年),颜伯焘被起用,因赴京途中阻梗,奉旨改赴苏任职,总统潮勇,办江南军务事。次年,卒于任上,朝廷按例复其闽浙总督,兵部尚书衔,灵柩运回连平老家,葬于城北灌子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