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概述】
图瓦人(Tuvas),或译作土瓦人,自称“特瓦人”(Tyiva)。中国史籍称之为“都波人”、“萨彦乌梁海人”、“唐努乌梁海人”等。国外(主要是俄国)旧称“索约特人”(Сойоты,源自Сойон,萨彦人之意)、“唐努图瓦人”等。
图瓦人的族源主要有两方面,一个是铁勒-突厥,另一个是鲜卑-蒙古。
【历史】
从族名来看,图瓦无疑与都播(都波)有较大的渊源。都播是九姓铁勒最北的一部之一,大致分布在今贝加尔湖西南方位、叶尼塞河上游一带,这里也是古突厥人南迁之前的摇篮。公元二世纪时,匈奴衰微,鲜卑大举进据漠北,遂与留居其地的匈奴-丁零馀部(为数尚不少)发生了大规模的混血融合,其中拓跋鲜卑迁徙最远,漠北的北部和西部都受到了影响,都播部落更为显著,其得名当与“拓跋”有关,至少其组成是加入了一些鲜卑因素的。
突厥兴起後,都播役属于突厥,因其原本就是铁勒之一部,又远处僻地,故也颇怡然自得,今人研究发现图瓦语保留了许多古代突厥语的特点,应与此不无关系。按照前苏联突厥学家巴斯卡阔夫的划分法,图瓦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东匈语支-维吾尔语组-维吾尔突厥次语组。图瓦的另一个源头与乌梁海有关。“乌梁海”是清代的译法,元、明时多译作“兀良哈”。兀良哈是蒙古的一部,猛将速不台即出自兀良哈部,速不台之子兀良哈台更是蒙元帝国的得力干将,西征欧洲,南灭大理,其功业无须在此赘述。兀良哈在蒙古形成之前以“斡良该”或“愠良改”之名居于漠北的极北部,即今贝加尔湖以东以北、鄂嫩河上游一带,再往前追述,就是隋唐时的“骨力干”。骨力干是九姓铁勒最北的一部,位于都播之东北,距当时的京城长安最远,因此给著史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说来说去,最初的源头还是在铁勒,其实按蒙古是一新兴部族,虽以东胡系统的室韦诸部为主体,但加入了不少像兀良哈这样原属铁勒-突厥系统的部落(最著者如克烈部、乃蛮部等)也是毫不奇怪的。有趣的是,对于图瓦来说,都播和骨力干真可谓“殊途而同归”了。
【分布】
图瓦人分布的地域大体上位于西伯利亚南部叶尼塞河上游,具体来说主要是指萨彦岭和唐努山之间的广阔地区。这一地区面积近20万平方公里,清代称为唐努乌梁海,设佐领四十八,分隶外蒙的乌里雅苏台的定边左副将军、哲布尊丹巴大活佛及札萨克图、三音诺颜两部。同治三年,中俄签订《塔城条约》(即《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被割去唐努乌梁海西北部十佐领之地。1914年沙俄强占乌梁海,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收复中东部三十六佐领,但不久又被迫撤退。从此,乌梁海东部九佐领之地,属今蒙古国,中部俄占二十七佐领之地,于1924年宣布成立唐努-图瓦人民共和国,1926年改称图瓦人民共和国(有的书说是1924年宣布成立乌梁海共和国,1926年改称唐努图瓦人民共和国),1944年加入苏联的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享有自治州的权力,1961年改为图瓦自治共和国,苏联解体后升格为俄罗斯联邦内的共和国。
【后裔】
现今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阿勒泰地区居住着一部分操图瓦语的人,其民族成分是蒙古族。不将其单独划族或划为相同语族语支、邻近地域的哈萨克族,应该主要与人数少有关,据1982年统计,仅有2000人左右;还有就是考虑到在历史上他们与哈萨克人很少有共同之处,倒是唐努乌梁海在并入苏联之前一直是属于外蒙古的;并且新疆的蒙古族大多属西蒙古,即瓦剌-厄鲁特的後裔,本来就与东蒙古有较大的差异,铁勒-突厥因素更浓,特别其先世斡剌惕部更是正好就分布于今唐努乌梁海地区,因此将阿勒泰图瓦人划入蒙古族还是有所依据的。图瓦人多信喇嘛教,但萨满教还保持着较深的影响,也有少数人信俄罗斯正教;图瓦人总数接近20万左右,有约2万人分布在蒙古国境内;外国的图瓦人用基里尔字母,中国的图瓦人无文字,通用哈萨克语文或蒙古语文。
【图瓦人有三个比较大的节日】
图瓦人的三个比较大的节日是春节、敖包节、邹鲁节。每年六月举行的敖包节又称塔克恩节,这是蒙古族图瓦人祭祀天地日月和大自然的节日。奇怪的是,过节地点不在家里,而在水草丰茂的山坡上。每年农历十月举行的邹鲁节,即汉语的点灯节,又称入冬节,也是喀纳斯湖畔图瓦人特有的节日。这一天,在外的所有牧民都要回到村庄,就是为纪念活佛马盒卡拉逝世日。
【图瓦人身世之谜】
图瓦人有语言没文字,也未留下民族史志
在阿尔泰山脚下的密林深处,住着一个神秘部落,他们自称为图瓦人,有人说图瓦人是成吉思汗西征时留下军队的后裔。从他们的长相和生活习惯来看,的确和蒙古人非常相似,但令民族调查专家疑惑的是,他们说的语言和蒙古语完全不同,却和一种神秘的语言——古突厥语相关,那么图瓦人究竟是什么民族,他们又是何时来到喀纳斯地区的呢?
有人称图瓦人是当年成吉思汗西征时留下的。
图瓦人有语言但没有文字,他们没有留下自己民族的史志,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的程适良教授,是最早参与调查图瓦人的专家。程教授了解到,居住在我国新疆的图瓦人大约有2500人左右,主要分布在哈巴河县白哈巴村、布尔津县禾木村和喀纳斯村。图瓦人有语言但没有文字,地方志上也很少有关于他们的记载。一位叫“托海”的小伙子对自己的民族史稍有了解。他说,图瓦人是当年成吉思汗西征时留下的。这也是当地人普遍认为的一种观点。
从历史记载来看,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之后,曾有3次大西征,每次都要翻越阿尔泰山,在“也儿的石河”畔休整,而“也儿的石河”就是今天的“额尔齐斯河”的古代称呼,“额尔齐斯河”从阿尔泰山下流过,汇入的一个重要水系正是喀纳斯湖。
那么,当时西征的图瓦人是否就是蒙古人呢?为什么后来还要留下“图瓦”这个称呼呢?虽然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但图瓦人的长相和蒙古人很相似,而且服装服饰和生活习惯也基本一致。其次,在宗教信仰上,图瓦人和蒙古人现在都信仰喇嘛教,同时也都保留着一些萨满教的遗俗。每年都举行祭山、祭天、祭湖、祭树、祭火、祭敖包等宗教祭祀仪式;住尖斜顶的木屋,屋梁、房墙、天棚、地板全用松木构建;穿蒙古长袍、长靴,喜扎腰带、戴礼帽(女扎围巾),马头琴、苏尔是常用乐器。
大多数图瓦人都认为自己和成吉思汗有关,但为什么这样做却有不同看法。曾在边防工作的哈尔哈斯认为,崇拜成吉思汗更多的是因为他是英雄,而不是他和图瓦人有直接关系。禾木村的老校长塔良海说,其实在禾木村除了图瓦人以外,还有真正的蒙古人。在他的引导下,调查者找到了县教育局督导师巴德尔湖,巴德尔湖说他们家族就不是图瓦人,之所以住在禾木喀纳斯,是因为清朝时从外蒙被调配到这里来管理图瓦人的。
当初的图瓦人和蒙古人又是什么关系?
为了解答这个秘密,调查组只能从今天的图瓦人生活中寻找踪迹。调查组第一次来到禾木的感觉是,这里为什么没有蒙古包?图瓦人的房舍很特别,都是清一色木头房子,房子外还有一圈一圈的栅栏,整个村庄的景致和北欧村落十分类似,却和人们印象中草原上的蒙古部落大相径庭。
图瓦人结婚时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图瓦人结婚时最重要的东西不是钻戒,而是羊皮。因为羊皮在图瓦人心里,一直被视作天赐之物。男方迎亲者来到女方家时,女方家就得拿出一张羊皮,让男方家迎亲的人互相争抢,大家各抓羊皮的一角,使劲往回扯拉,最后抢到羊皮的人算胜者。不过,他不能“独享”羊皮,而是送给村里的长者。为了表达对年轻人的祝福,长者都要将羊皮挂在自家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