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话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4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苏州话,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长期以来一直是吴语的主要代表方言之一(上海话也是吴语的代表方言,但实际上苏州话和上海话差别很小,苏州话比上海郊区一些吴语方言更容易被上海市区人理解)。

苏州话以软糯著称,所谓吴侬软语(侬作你解)就是由此而来。昆曲中的一部分和评弹都使用苏州话,并流行于整个吴语太湖片。现代新派苏州话有28个声母,43个韵母,7个声调,这个声韵调系统也是吴语的一般情况。 而老派的苏州话则具有27个声母,49个韵母,7调。苏州郊区很多都保留了翘舌音声母,故部分地区具有33个声母。

历史价值--士大夫的通行方言苏州话是吴语的代表,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地位。近代中国有四大白话:京白、韵白、苏白和粤白。而苏白无疑是江南地区最流行的语言。由于江南地区的发达,较多苏州人能够从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其他行业。其中读书是苏州人从事较多的行业。从唐代到清代,苏州地区的状元占有所有状元的很大的比例,明清一度达到五分之一。上层社会的精英中较多的也是苏州籍。苏白在明代从江南的流行语言成为士大夫的流行语言。越剧、昆曲、评弹都以苏白为标准音,甚至一开始的京剧都曾使用过苏白。古人云:“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之而雅,俗者,则随而俗之。”上层社会,尤其是江南地区的上层人物大多以苏州话为荣。甚至不同地区的人交流也有使用苏州话的。和官方“普通话”京白相对而言,苏州话在当时社会的地位相当于民间的“普通话”。

姑苏城被大明士绅名流列为游学天下必得一游的五大都会之一,上至后妃宫眷、官宦妻女,下至民间匹妇乃至江湖艺女,更以穿着苏式服装,学说苏白,操唱吴歌,引为骄傲。尤其对各式妓女来说,衣必吴妆,话必苏白,擅长吴歌,成为必备之技能,非如此不足以自抬身价。

《海上花列传》是最著名的吴语小说,作者江苏松江府人韩邦庆。全书由文言和苏白写成,对话皆用苏州方言是该书的鲜明特点,使用苏白也是19世纪兴起的吴语小说的共同特点。

一些例子这里按词性列举了一些具体例子,但未标音,详细请参考李小凡(1998)。 这里十苏州话最常用的口语词汇。

称谓

欧:我

倷:你

俚:他

俚内/恩内:他

伲/吾伲:我们

恩笃:你们

俚笃:他们

……笃:表示复数,相当于……们

名词

“宝货”:无能的人

“门腔”:舌头

“迷露”:雾

“场乎”:地方

“么似”:东西

“辰光”:时候

动词

“勒”:在

“勒海”:在这里,这里

“勒浪”:在那里

“嗯么”:没有

形容词

“下作”:下流,现在有"坏",“素质低”的意思。

“老茄”:少年老成

“热络”:亲热

“洋盘”:不识货

“难板”:难得

副词

“浪”:……上:身浪,心浪

“搭”:和,对,跟(and,with)

“齐巧”:恰巧

“纯光”:仅仅

“本生”:本来

“别也”:偏要

“特为”:故意

“刚巧”:刚才

特点苏州话历来被称为“吴侬软语”,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软”,尤其女孩子说来更为动听。在同属吴方言语系的其他几种方言中,如无锡话、嘉兴话、绍兴话、宁波话等都不如苏州话来得温软。一种方言好听与否有些象我们听外文歌,其实不在于是否易懂,而是主要取决于语调、语速、节奏、发音以及词汇等方面。吴语与湘语(指老湘语)是汉语七大方言语系中形成最早的方言,因此吴语至今保留了相当多的古音。吴语的一大特点在于保留了全部的浊音声母,具有七种声调,保留了入声。在听觉上,一种方言如果语速过快,抑扬顿挫过强,我们往往称这种话“太硬”,如宁波话; 但如果语速过慢,缺乏明显的抑扬顿挫,我们往往称这种话“太侉”,如河南活。 苏州话语调平和而不失抑扬,语速适中而不失顿挫,在发音上,我的感觉是较靠前靠上,这种发音方式有些低吟浅唱的感觉。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