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白瓷刻花长颈瓶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0-10-2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基本信息【器物名称】北宋白瓷刻花长颈瓶[1]

北宋白瓷刻花长颈瓶

【材质类别】器皿、瓷器

【制作年代】北宋

【文物原属】不详

【文物现状】现藏台湾历史博物馆

【器型规格】高26公分;口径3公分

器物简介该件长颈瓶,除器底外器身满釉,釉色白中带黄,釉下未施化妆土。在白色釉下,有刻划的花纹,在肩上为线刻莲瓣纹,腹上则为云龙纹。在釉下以线刻花纹装饰的方法,在五代越窑青瓷中常可见到,并且线条流畅,手法极纯熟。而五代定窑器上运用刻划花装饰者,线条较拙滞,不如越窑之精美灵动,因此有学者认为定窑学习模仿越窑器。但入宋后定窑刻划花工艺越来越好,线条精准,优美生动,是纯熟已极之表现。这件白瓷棒槌瓶的刻划线条,虽奔放自由,但不够工整优美,与所谓的定窑刻花精品相较,应是供应民间的北方定窑系制品,且由釉色和釉质判断,当为北宋中期以后所烧造。[1]

相关资料中国的白色陶瓷最早见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到二里头文化早期之遗址墓葬中,其后持续发展而在商代后期达到高峰,如殷墟出土的细致白陶,胎质纯净洁白,造形与纹饰与青铜器相类,推测可能与青铜礼器一样,是高贵身分的表征。中国陶器向着瓷器发展的过程中,是以青色釉为主为先;而白瓷的起源和早期演进则不大清楚,只知道北朝的墓葬中才突然见到所谓的白瓷,不过此时的白釉中仍普遍泛著着青光。也因此有学者认为白釉是由青釉发展而来,是青釉逐步减去釉中含铁量的结果。

白瓷历隋至唐而发展成熟,以河北邢窑为代表的北方白瓷体系,与浙江越窑为代表的南方青瓷体系,共同形成唐瓷的主流,也确立了“南青北白”的局面。晚唐至五代时期的中国北方虽然十分动荡不安,白瓷烧造却未中辍,并且近代考古发掘出一些精致优良的白瓷,在器底有着“官”或“新官”的款识。这些带有“官”或“新官”款的瓷器经比对为定窑产品,而定窑即是在唐末代邢窑兴起的白瓷烧造中心。

宋代白瓷以定窑最著名,除供应民间市场需要,也烧制宫中御用物品。定窑窰址在河北曲阳涧磁村,其历史可以上溯到晚唐。五代虽迭历战乱,窑业大受影响,但至宋初社会安定以后,一方面自北方原有的优良白瓷烧制技术吸取精华,一方面又综合融入五代以来青瓷的制作技法,定窑遂逐渐发展成宋朝代表性名窑之一。除此之外定窑也有些创新,像利用印模压印繁丽的花纹,和使用覆烧法增加产量,不但成为定窑的独特风格,也影响到其他地区的制瓷业。金代初期定窑又一度因战乱而遭到破坏,但至十二世纪中期,定窑恢复以往水准,并有迹象显示定瓷也运销至南方。

受到定窑影响的白瓷烧造中心,两宋时期在北方有山西的介休窑、平定窑、阳城窑、盂县窑等,在南方有四川的彭县窑、江西的景德镇窑和吉州窑。另外辽之龙泉务窑也深受定窑影响,其所烧白瓷精品,可以媲美定窑。

经由比对窑址残件碎片与纪年墓,定窑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质。晚唐至宋代的早期定窑,因用木柴作燃料,窑中易成还原气氛,所以釉色白中带青;器皿为直立置放匣钵中入窑烧造,所以器底无釉。宋中期以后以煤为燃料,窑中气氛呈氧化状态,因此釉色白中带黄;北宋后期发明覆烧法后,盘碗等器皿为底上口下放置,所以口缘无釉,因此另外镶上金属的口缘,俗称为“金扣”、“银扣”等。[1]

器物功用礼器,装饰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