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广增
(1902—1987)
赵广增,物理学家、教育家。从事气体导电、电子与原子、分子的碰撞过程和光谱学等方面的研究,是我国最早开展晶体激子光谱研究的学者之一。从事物理教育50余年,讲授过多门基础和专业课程,编写出我国最早的一本系统论述分子光谱理论和实验的教材《多原子分子光谱学》。为培养我国物理学尤其是光学和光谱学人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赵广增,字虚谷,1902年4月23日生于河北省安国县。1924年入北京大学理预科,1926年升入物理系,1930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即在北京大学任物理系助教。1936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留学,1938年获硕士学位,1939年获哲学博士学位,随后在该校从事高能电子散射的研究。1940年归国,到重庆中央大学任教授。1946年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1950—1952年任物理系代理主任,1952—1966年任物理系光学教研室主任。1950—1960年为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后改为物理研究所)合聘教授(研究员),1958—1960年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曾任《光谱学和光谱分析》期刊顾问。赵广增从事物理教学和科学研究50余年,在培养我国物理学人才以及在发展我国光学和光谱学的科学研究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我国最早开展激子光谱研究的学者之一
赵广增在气体导电光谱学、原子和分子的高分辨光谱学以及晶体的激子光谱等研究方面做出了具有相当水平的工作。他所发表的一些论文曾受到国际科学界的重视,并为一些物理学家在专著中引用。1936年他在美国密歇根大学O.S.杜芬达克(Duf-fendack)主持的气体导电光谱学实验室从事关于电子与原子分子的碰撞激发、原子和分子的激发和离化的研究。曾与杜芬达克合作发表了《电子碰撞激发下氮负谱带的温度参量》的论文。1939年,转到H.R.克伦(Crane)实验室,利用直线加速器研究高能电子与原子核的相互作用,发表了《快电子多重散射》、《电子在气体中的单散射》以及《碳中电子的能量损失与介子的衰变》等论文。他回国后仍继续研究电子与原子和分子的碰撞及离化问题,指导研究生或与他人合作发表了许多论文,其中有《放电中的电子温度》、《氢中慢电子的能量损失》以及《活性氮中的离化过程》等。值得指出的是,他的许多工作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和战后时期十分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他有高超的实验技术,能吹玻璃、装置整套真空系统。常常刚讲完课,就立即进入研究室做实验。他在做助教时,就在王守竞指导下拉制成渥拉斯顿线,用以修复一台脉搏仪。抗战胜利回到北平后,他与谭承泽一起,结合实验室恢复的需要,又进行渥拉斯顿线的制备并系统地研究了它的黏弹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广增出于爱国热忱,考虑到国家的需要,立即招收光谱分析的研究生,研究工业生产中定性、定量的光谱分析问题。1957年赴苏联,在列宁格勒技术物理研究所和莫斯科大学从事高分辨率光谱和晶体光谱的研究工作。从苏联回国后,他主要从事氧化亚铜的吸收边、黄系激子及蓝系激子的光谱、这两个系的压力效应和空间色散等研究工作。在50年代,国际上激子光谱的研究刚刚起步,当时赵广增选定这个方向充分表现了他在学术上的高瞻远瞩。后来的实践表明,有关激子和激子光谱的研究,在凝聚态物理领域中是很重要的方向。他亲自指导年轻教师和研究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果,而在发表论文时,赵广增并不署名。他的这种高尚品德是值得崇敬的。
致力于光学和光谱学的教学
赵广增在执教的一生中,开设过普通物理学、电磁学、理论力学、气体分子运动论、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量子力学、原子光谱、分子光谱、应用光谱学等基础课和专门物理课程,编写过多种教材和讲义。他所编写的《二原子分子光谱学》和《多原子分子光谱学》讲义,是我国最早的系统论述分子光谱理论和实验的教材。他指导和培养了大批研究生,其中许多人成为我国光学和光谱学战线上的骨干。他一贯重视和关心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直到80岁高龄,他还经常查阅文献,给青年教师讲述。
赵广增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当他听到我国代表在联合国大会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时,激动得不顾当时正卧病在床,随即写一首长诗送到学校,表现出一个饱受列强欺凌,今天扬眉吐气的爱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
1987年2月9日,赵广增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5岁。
简历
1902年4月23日 生于河北省安国县。
1924—1930年 在北京大学理预科、物理系学习,1930年获理学学士学位。
1930—1936年 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
1936—1939年 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1938年获硕士学位,1939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40—1946年 任重庆中央大学教授。
1946—1986年 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物理系代理主任(1950—1952),光学教研室主任(1952—1966);兼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50—1960);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1958—1960)。1957—1958年在苏联列宁格勒技术物理研究所和莫斯科大学光学教研室从事研究工作。
1987年2月9日 在北京病逝。
主要论著
1 K.T.Chao(赵广增),T.C.Chow.Intensity variation of Hg molecular spectra and the origin of bands at 2482A.Chinese Journal of Physics, 1936,21:22—37. 2 O .S.Duffendack,K.T.Chao.Temperature parameters from negative bands of N2 under excitation by electrons.Phys.Rev.,1939,56:176—184. 3 K.T.Chao.Energy loss of electrons in carbon and the decay of mesotron.Phys.Rev.1940,57:664. 4 K.T.Chao.Effect of crystalline structure on the multiple scattering of electrons.Phys.Rev.,1940,58:201. 5 N.L.Olson,K.T.Chao,H.R.Crane.The multiple scattering of fast electrons.Phys.Rev.,1941,60:378—385. 6 K.T.Chao.The penetration of high energy electrons through foils.sci. Rec.,1942,1:129. 7 K.T.Chao,T.Y.Tang(汤定元).Electron temperature in electron 出scharges.Phys.Rev.1945,68:30—39. 8 R.B.Randals,K.T.Chao,H.R.Crane.The single sattering of electrons in gases.Phys.Rev.1945,68:64—74. 9 K.T.Chao.A projection of Rutherford-Mott scattering formula on a plane.Sci.Rec.1945,1:39. 10 K.T.Chao,S.F.Wang(王树芬),K.C.Shen(沈克琦).Energy Loss of slow electrons in hydrogen.Sci.Rec.,1949,2:358—360. 11 K.T.Chao,C.T.Tan(谭承泽).Production and visco-elastic behaviors of wo11aston wires.Semicentennial Papers of Peking University,1948,51. 12 K.T.Chao.,H.P.Chang(张怀璞).The process of ionigation in active nitrogen.Phys.Rev.1949,76:970—971. 13 赵广增,郑志豪.水银共振线超精细结构的强度分布.物理学报,1955,11(4):359. 14 Чжао Гуан-Цзэн(赵广增).锂共振线同位素效应和精细结构的激发条件的研究.ИccледоваHиe Условий Воaбyждe HияЙзотопичecкой и TоHкой Структу рыРезоHaHcHой ЛиHия Лития.BeстHик Москов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1959,(1):75. 15 Чжао Гуан-Цзэн.在低温下含汞酸碘铜晶体的线性发光谱和反射谱.ЛинeйчатHыe Cпcктpы люMиHecчeнций и OгражeHия Кpиcталлов йодомеркурата медн при Низкиx Температyрах.Оптика и Спектроскопня, 1959,6(2):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