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峡村位于陕西省洋县八里关乡,地处县城以北70公里的秦岭深山古党骆道上,辖3个村民小组,105户、352人,有耕地763亩,其中水田300亩,有山坡4.8万亩,方圆2.8平方公里,平均海拨1000米。走进黑峡村,峡谷两面满山遍岭的绿色刺杉林一望无垠,一排排砖木混凝土新房整体有序地座落于黑河沿岸公路两旁,宽阔干净的小街道略带几份城市气息。村民们眉清目秀、穿戴讲究、衣着新潮、老人安详、儿童雀跃,显现出和谐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岂知这里过去曾是个“荒山恶石头、穷水峡谷流、男人挖野菜、女人他乡走,有女不嫁穷黑峡,不是高山就沟洼,光棍一茬接一茬,走得都是讨饭娃”的穷山僻壤。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村两委“两个文明”一起抓,带领村民二十年如一日苦干实干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开山砌渠、拦河筑坝造良田,修路架桥交通畅,蓄水发电见光明,拆掉茅屋建新居,当代“愚公”生命不息造林不止。到去年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由1984年的93元增长到1900元,人均产粮由110斤稳定增长到1600公斤,创建绿色银行—杉木林1.6万亩、320万株。据专家评估,现价值达二亿多元,按每株树年增一元计算,年净增值320万元,人均年增加积累9000元。1995年7月被省委命名为“小康村先进党组织”,1998年8月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小康示范村”。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政策后,许多原靠伐木致富的小康村相继出现返贫,有的还眼红贫困村国家投资,纷纷要求撤销小康村,争取贫困村。而黑峡村巩固发展小康成果,向生态环保、观光旅游型新农村迈进。2005年5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党支部书记彭建文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为广大贫困山区、半山丘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探索出了一条可以借鉴的道路。
黑峡村发展思路以垦荒植杉为主的种植、养殖、劳务三大产业为主导。发展方向明确后,村两委带领村民抓了三件事:一是20年如一日垦荒植杉代代传。剌杉优生于阴凉潮湿,富含腐植质偏酸性的土壤中,耐寒耐旱无病虫,根系发达,易栽易活易管,生长快,材质好,是工民用建材的最佳原料,10年成椽,15年成檩,经济效益显著,经彭支书几年前在两亩自留山粮杉套种试验证明,黑峡为最佳优生带。为了尽快调动村民栽杉造林积极性,他们多次在党员、村民会上讲其社会、生态、经济三大效益,在彭支书家自留山上召开现场会现身说法。生长粗壮喜人的杉林吸引了全村人,为了探索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采纳彭支书的建议:实行“垦荒整地、粮杉间套、以粮封草、粮肥促苗、统一规划、分户承包、三年退耕、林归集体,粮食归自已、谁栽谁管、三七分成”的经营管理模式。优惠的政策使村民看到了植杉的前途。从此,每年春秋两季成了栽杉造林的自然运动,除小孩和老弱病残在家办后勤外,男女劳力齐出动,起早贪黑,背干粮提水壶,最远到10公里外的山上去栽树,多数户还请亲友来帮工,年复一年代代相传。从1987年至1997年的10年里全村在黑峡两岸的千百个山梁沟洼共造剌杉林1.6万亩,户均达169亩,人均46亩。累计增收粮食160多万公斤,人均增收600元以上,提前12年退耕还林恢复植被。1998年后,为了解决植杉收益周期长与当年用钱矛盾,村两委及时调整造林结构,把植杉生态林与中药经济林相结合,在山下坡缓地带营造优质干果林1200亩,中药材3000亩,房前屋后、田坎地边栽黄柏、连翘,枣皮6万株。因造林结构调整较早,多数户的药材已成气候,全村药材收入已占农民人均收入的40%。村民方杨树一个独儿,过去因家庭贫困不得已逼迫到马畅去当上门女婿,留下两老在本地,连年造林种药,如今收入颇丰,单2000年药材收入一项就达10万多元。二是家庭养殖增收。全村户户养猪牛,养土鸡,每年达到户均2头牛,出栏肥猪3头。养百头猪的2户,养特种野猪的一户,利用山地散养环保型绿色土鸡千只以上的大户2户,农户从家庭养殖业中得到的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30%。三是劳务输出赚现钱。全村每户有一名外出务工的青壮年,人均带回的纯收入在5000元左右。昔日的黑峡村山大沟深光秃岭,如今的黑峡村山上是“绿色银行”,山下是“中药宝库”,山青水秀人更秀,山朝水朝人气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