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冠鹃隼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0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基本资料中文正名:褐冠鹃隼

拉丁学名:Aviceda jerdoni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Blyth, 1842)

英 文 名:Blyth's Baza

中文俗名:凤头老鹰

保护等级:CITES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级, 国家重点保护Ⅱ级

分类地位动物界 Fauna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 鸟纲 Aves → 今鸟亚纲 Neornithes → 突胸总目 Carinatae → 隼形目 FALCONIFORMES → 鹰科 Accipitridae → 鸢亚科 Milvinae → 鹃隼属 Aviceda → 褐冠鹃隼 Aviceda jerdoni

濒危信息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I 生效年代: 1997

IUCN濒危等级: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IUCN濒危等级: 生效年代: 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稀有 生效年代: 1996

亚种分布现有5个亚种:

A.j.jerdoni,分布在印度北部,缅甸,马来西亚,我国云南,广西,海南。

A.j.ceylonensis,分布在斯里兰卡,印度西部,南部。

A.j.borneensis,分布在加里曼丹。

A.j.magnirostris,见于菲律宾。

A.j.celebensis,分布在苏拉威西岛,苏拉岛。

形态特征中等体型(45厘米)的褐色鹃隼。形长的冠羽常垂直竖起。上体褐色,下体白色具黑色纵纹,胸腹部具赤褐色横纹。与凤头鹰的区别在冠羽长许多,翼尖几乎长及尾尖。飞行时两翼尤其近端处甚长且宽,平尾。

虹膜-黄红色;嘴-黑色,蜡膜浅蓝灰;脚及腿-黄色。

叫声:飞行时发出哀怨的叫声pee-weeoh,第二音逐渐消失,似蛇雕雕。

分布范围印度、中国南部、东南亚及苏拉威西。

主要分布省份:广西海南云南

分布在以下保护区:岑王老山茂兰茂兰东寨港红树林尖峰岭后河铜壁关

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五指山吊罗山

种群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云南西南部及海南有几次记录。可能在中国有繁殖但不肯定。

生活习性从树栖处捕食,喜森林边缘,常活动于有遮盖处。

褐冠鹃隼通常栖息于密林中,以多种小型动物和昆虫为主要食物。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