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电子工业学校创建于 1979 年,是由原北京市无线电元件技术学校 (1985 年更名为北京市电子工业学校 ) 和北京市广播电视工业学校两所市属中专学校合并而成。从 1979 年至今的二十几年间,学校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创建巩固期( 1979 ~ 1989 年)、合校调整期( 1989 ~ 1992 年)、中转办学期( 1992 ~ 1996 年)和跨越式发展期( 1996 年至今)。
1 、 1979-1989 创建、巩固期
☆ 北京市无线电元件技术学校
为了服务首都经济建设,培养无线电元件技术紧缺人才, 1979 年 2 月,北京市电子仪表局决定关闭北京宣武电容器厂成立北京市无线电元件技术学校。学校位于宣武区广外南滨河路 7 号,开设电子机械、无线电元件两个专业,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 2 年。建校初期仅有 2 间教室,教学使用面积 120m2 ; 1981 年学校自筹资金建新校舍,使建筑面积达到 3797m2 ; 1984 年改为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 4 年; 1985 年 9 月经市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北京市电子工业学校; 1987 年学校在北京市电子仪表局和电子行业的大力支持下,扩建校舍 2140 m2 ,学校建筑面积达到 6100 m2 。
☆ 北京市广播电视工业学校
北京市广播电视工业学校成立于 1979 年 5 月,隶属北京市电子仪表工业局。学校位于宣武区前孙公园胡同 28 号,开设工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 2 年。建校初期,教学及办公用房面积共 957 m2 ; 1985 年改招初中毕业生,学制 4 年; 1985 年对校舍进行扩建,使建筑面积达到 1558 m2 。
2 、 1989-1992 合并、调整期
为了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规模, 1989 年 9 月市政府决定北京市电子工业学校与北京市广播电视工业学校合署办学, 11 月 10 日 正式宣布合并,成立了新的北京市电子工业学校。 1991 年 10 月,学校被北京市经委确定为“八五”期间重点发展建设的中专学校之一,校区专业分工是:前孙公园(原北京市广播电视工业学校校址)以“机械类专业”为中心进行建设,广安门(原北京市电子工业学校校址)以“基础课”和“电子类专业”为中心进行建设。
3 、 1992-1996 中转办学期
1992 年北京市西厢工程占用学校部分场址。为确保学校的发展,同年 5 月经市计委、经委、首规委的考察,在高教局中专处的大力支持下,同意学校迁址建校的立项。 1992 年 9 月开始在丰台区西罗园丰台区教师进修学校中转办学。 1993 年 , 市政府同意学校在丰台区花乡征地 90 亩作为新校址,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新校区的总体规划和 12800 m2 教学楼的设计。
1994 年 10 月破土动工,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施工,学校的一期工程(含教学楼、锅炉房、配电室、食堂)于 1995 年 12 月竣工。在中转办学期间,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狠抓领导班子建设,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为实现学校中转办学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组织、思想保证,全体教职工心系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团结一心、克服困难。历经三年半的中转办学之后,于 1996 年初搬入新校舍。
4 、 1996-至今 跨越式发展期
学校自 1996 年迁入花乡新址后,进入了跨越式发展期。学校坚定不移地贯彻“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紧紧抓住发展的机遇,确定了“积极进取、奋力拼搏、自强不息、勇攀高峰、千方百计谋求发展”的方针,实施了“一、三、四”改革与发展工作思路,促进学校整体工作不断前进。学校七年跨越了三大步: 1997 年通过了办学条件合格评估与教学管理评估; 2000 年通过了办学水平选优评估,被确定为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骨干示范学校,跨入了省部级重点中专行列; 2003 年顺利地通过了国家级重点学校的评估,成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被确定为北京市现代化标志性学校。 2003 年 8 月,在北京电控系统教育资源整合后,成为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校区,在举办中专教育的同时,还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目前学校设有高中后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初中后五年一贯制高等职业教育、初中后四年制中等职业教育三种教育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