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春来·路逢饿殍须亲问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12-03-1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基本信息作品:【中吕】喜春来·路逢饿殍须亲问

年代:元代

作者:张养浩

体裁:散曲

宫调:中吕

曲牌:喜春来

作品原文【中吕】喜春来⑴

路逢饿殍须亲问,道遇流民必细询。满城都道好官人。还自哂,只落的白发满头新。[1]

注释译文[注释]

⑴喜春来:曲牌名,入中吕宫。

⑵饿殍:亦作“饿莩”,饿死的人。

⑶哂:微笑。

[译文]

路上碰到饿死的人要亲自过问,道上遇到流离失所的难民一定要仔细问询。满城百姓都说我是个好官。我还笑自己,只落得满头的白发新。[2]

作品鉴赏张养浩曾以《喜春来》曲牌创作九首小令,均无题,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这首小令内容显豁,语言朴实,艺术手法也比较单纯,对它的理解和欣赏应着重于了解作者生平事迹的基础上,体会他在曲中流露出来的拳拳爱民之情。

公元1329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朝廷又一次特召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已辞官归隐的他,八年之内,朝廷曾七次征召,“皆不赴”。为解民灾患,这一次他却立即登车就道,行前“散其家之所有与乡里贫乏者”,“到官四月未尝家居,止宿公署,夜则褥于天,昼则出赈饥民,终日无少怠。”这支小令所写就是作者在陕西赈灾的情形。

张养浩的确是一个爱民如子、称得上为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而百姓视之为父母的好官。“路逢饿殍须亲问,道遇流民必细询”乃是直书其事,并非自饰之辞。“满城都道好官人”也不是自诩而是事实。“还自哂”说明作者并未居功自傲,没有因博得一个“好官人”的名声而满足,而是为不能真正救民于水火之中日夜焦虑着。下文的“白发满头新”的涵意即在此。同时,这里还包含着深深的自责之意。[1]

作者简介张养浩像

[3]

张养浩

(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他“幼年好学,读书不辍”,二十岁被荐为东平(今属山东)学正。后历任县尹、监察御史礼部尚书等官。为官清正廉明、直言敢谏。英宗时曾上疏谏元夕内迁张灯为鳌山,后感仕途险恶,弃官归隐奉养老父。后朝迁七次征召,“皆不赴”。公元1329年(文宗天历二年),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前往救灾,到任四月,就以积劳成疾,卒于任上。著有《云庄休君自适小乐府》,多为辞官归隐后所写,既讴歌了隐居之乐,也揭露出仕途险恶,世态炎凉。还有些关怀民生疾苦的作品,与一般接近市井勾阑的作家不同。[2]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