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岳(1872~1945),字庭豪,浙江鄞县人。中国第一台万能铣床的制造者。他幼年曾读私塾6年。其父是轮船厨工,家境贫寒。13岁来沪,学雕花木工。后进元昌机器厂当学徒。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满师后,转入英商耶松船厂当车工。光绪二十七年,提升为车床间领班。光绪三十二年,耶松船厂并入瑞镕船厂(现上海船厂西厂的前身)继任领班。任职期间,为一艘排水量3400吨的“新宁绍”轮船车制一根长17米的曲轴。当时没有分厘卡量具,靠一把卡钳,车制出符合质量要求的曲轴,博得船主好评。民国2年(1913年),辞职离厂,自筹资金2000两银子,在杨树浦路鼎和里创建王岳记机器厂(现上海减速机械厂的前身之一),当时俗称“铣牙厂”,专门代客加工齿轮,又称“铣牙”。是上海最早齿轮加工的专业厂。起初“铣床”的“铣”字,用的是“洗”字,王生岳最早将“铣”字移用于机械金属切削工艺。民国4年,为史鹤鸣创办的史鹤记机器厂(现上海冲剪机床厂的前身)承制一台3号万能铣床,造价1200两银子。是第一台国产铣床。
民国7~9年间,为扩大加工业务,王生岳承接了一座国产大自鸣钟的全部齿轮加工业务,此钟有五六层楼高、十间门面宽,坐落在大世界对面清虚观后面。民国14年,为发展齿轮加工业务,他购进美国SINSINNITE牌新式铣床。民国19年他获悉滚齿比铣齿更精密,又用7700两银子购进一台德国鲁麟洋行的36英寸滚齿机,后又购进德国的磨滚刀机、伞齿轮刨齿机等设备。同时,他还自制成功60英寸滚齿机和大型刨齿机,培养出一批技术精湛的高徒,这些人后来都成为上海机械工业的开拓者。当时,在上海初步形成了一个以齿轮加工为主的机器行业小群体,王生岳被誉为“铣牙大王”。
民国25年,茅以升为建造钱塘江大桥,要求王生岳协助解决起重设备上的关键部件6英寸一牙的蜗轮副。王生岳就在8英寸车床和36英寸滚齿机上,及时完成了这个蜗轮副的加工,为中国自造的第一座公路和铁路双层大桥作了一份贡献,受到茅以升的赞扬。
民国26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坐落在商丘路的厂房、机器毁于炮火之中。民国27年他重建王岳记机器厂。因年老多病,由其次子王承恩接替事业。民国34年10月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