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1909-1968)(1909~1968),教授。江西新建人。幼读乡塾,后在本县读高小、初中、高中。193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1935年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数学系留学。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发生,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开始,中国南北到处发出抗日救国的怒吼。张在日本的学业无法继续,毅然于同年提前回国,立志为祖国效力。 他先在中学教书,后到武昌任武汉大学讲师。武昌沦陷后又到重庆,任交通大学(渝校)副教授、教授。抗日战争胜利后,张随交通大学东归上海,继续担任数学系教授、系主任。在人民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中,他参加了中共领导的教授会;上海解放前夕,他按照“应变小组”的部
署,积极参加了交大的护校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张调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任视导处、高教处的副处长,分管华东地区大中学校的教学、速成教育和生产实习。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并于同年9月当选九三学社第二届中央委员。大行政区撤销后,张于1955年仍回交通大学,担任副教务长,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交通大学贯彻国务院支援大西北建设的决定,由上海迁往西安。他以副教务长和基础课教授的双重身份,参加并主持了第一批西迁的一、二年级学生的教学领导工作,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思想动员,保证了西迁工作的顺利进行。
交大刚迁到西安的时候,高等数学教研室大多是新近毕业的年轻助教,登台讲课的教师严重不足。张尽管行政工作繁忙,加上从华东教育部专事行政管理后,五年没有上过讲台,教学业务有所荒疏,但他还是勇敢地重拾教鞭,担负一个大班的讲课任务,虽备课辛劳,却无怨无悔。于此同时,他又和其他老教师一起,下气力培养青年教师。他的做法是:先通过在教研室内试讲,挑选出培养的“新苗”;再让这些“新苗”在教研室反复试讲,每讲一次都组织老教师讲评。有了提高后,让这些“新苗”到
教室给学生试讲部分章节的大课,老教师随堂听讲,再评,再议,继续给以指导。这几个阶段过了关, 青年教师才独立主讲大课。这套既大胆放手又严格把关的方法,后来形成了西安交大培养师资队伍的模式、规范和优良传统。张因为有几年中学教师的经历,因而十分了解中学生与大学生学习方法上的差异,更清楚地知道中学数学已教过的内容如何与高等数学衔接。因此,他讲课不但能找到准确的切入点,而且对每年入学新生所作的《如何适应大学学习》的报告,生动、具体、形象,深受学生欢迎。
从1957年到1959年,交通大学分设西安、上海两地。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交通大学西安、上海两部分分别建校,西安部分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张仍任教授、系主任、教务长,20世纪60年代初升任副校长。由于他在高等数学和数学教学方面的贡献,1 962年被高等教育部选任为全国高等院校数学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任内五年,他主持修订了数学课教学大纲,提出了改革数学课教学的一系列措施,对提高全国的高等数学课教学质量起了重要作用。在他的主持下,委员会还研究制订了教材规划,组织专家评审各学校报评的教材,为中国出版多种风格和多种学时类型的《高等数学》教材,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曾担任中共西安交大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又是以高级知识分子为主要成分的九三学社的成员,自然就成了校党委和九三校分社之间的“桥梁”。校党委在作出重大决策前,往往想先听听高级知识分子的意见,他就“先走一步”,在九三分社内传递党委的初案,请大家充分发表意见,然后把意见反映给党委;在党委正式作出决定后,他又立即向九三社员传达,并和大家一起贯彻执行。这种做法后来逐步完善,成为中共西安交大委员会统战工作的优良传统。编著有《微积分》《微分方程》《初等数论》
等。
1968年11月25日病逝。
2、西安邮电学院教授(1961-)汉族,1961年生,研究生班毕业,中共党员,陕西富平县人。1986年7月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后留校,主要从事集体企业和市场营销学研究,曾任系市场营销学教研室主任,西安开达咨询中心秘书长,1992年由助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调入西安邮电学院,1998年晋升为教授,是中国西北首位国际注册商务策划师。现任经贸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并兼任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市场调查策划中心主任,院学报常务副主编。
社会兼职:
主要有世界商务策划师联合会中国区理事会理事,
中国市场学会理事,
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西安交大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特约研究员
国家自然基金委管理类市场营销学同行评审专家,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电信软科学研究特约研究员,
《经营者》杂志社编委等。
10多年来,张鸿教授十分注重科学研究,先后在《经济管理》、《中国流通经济》、《当代经济科学》、《销售与市场》等期刊发表专业论文100多篇,其中多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和多种数据库转载收录。出版专著12本,公开发表论著字数110多万。获省市级科研成果奖励15次,主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和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次。
张鸿教授同时擅长营销策划,主持策划西安小灵通市话市场开拓、陕西移动梦网校园行等大型项目6项,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张鸿教授以突出的教学科研成果,成为学院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是“华为”奖教金获得者和院一等奖优秀教师,已被国家教委编写的《中国100所高等院校中青年社科教授概览》一书收录。在致力于邮电通信营销实战研究的同时,还亲自筹划设计市场营销专业,主讲《市场营销学》、《营销策划和案例》、《国际贸易》、《管理学原著》等本科及研究生课程,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
主要项目经验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项目《中国城镇集体企业改革发展研究》专著并获奖
主持完成邮电部软科学项目《邮电资源运用与可持续发展》专著并获奖
主持策划《陕西电子信息产业园发展建设规划》项目
参与《国家邮政局“十五“发展规划》修订工作
主持策划《西安小灵通市话市场开拓项目》 ,形成策划案例应邀参加香港浸会大学主办的中国管理案例研讨会并演讲
主持世界商务策划师联合会中国区WBSA培训项目
主持实达电脑公司营销内训项目
主持紫薇地产营销内训项目
主持陕西电信营销内训项目
主持陕西网通营销内训项目
主持策划《陕西移动梦网校园行》项目并实施
主持《陕西龙钢集团CI策划》项目
主持《章晓慧服装公司营销战略》项目
主持西安信息安全基地策划项目
3、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副教授男,副教授。
研究方向:
国际贸易政策、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主要研究成果:
《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东亚经济合作》,人民出版社《国际贸易——政策、制度、案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及其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国际贸易问题《关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思考》,国际贸易《外贸万亿美元的意味——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江苏商论《入世与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调整》 《国际经贸探索》《日本开放式保护政策的运用及其启示》《日本研究》《西部大开发中中小企业的课题及WTO加盟后的对策》日本名古屋大学国际研讨会《WTO加盟与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模式》 《国际商务研究》 “China’s Accession to WTO and Policy Op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Region” 《Forum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Studies》[基金项目]本论文获得上海市重点学科的资助,项目号T1201 。
4、大连工业大学副教授性 别:女
学历学位:硕士,博士在读。
职 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纤维改性和功能高分子材料
学术成果:近几年先后在《Materials Letters》、《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上海纺织科技》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Bi2S3 nanorods bysolvothermal method in polyol media”、 “抗菌粘胶纤维的开发”、“聚苯胺/聚丙烯导电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纤维制品抗菌防臭加工进展” “现场吸附聚合制备聚苯胺/聚丙烯复合导电纤维”、“纤维素与甲壳素共混溶液的流变性质” “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甲酯与苯胺三元共聚凝胶的制备与性能测定”等多篇学术论文。
科研情况: 主持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聚苯胺/聚丙烯导电纤维混凝土复合材料研究”一项;主持辽宁省教育厅B类项目“聚苯胺/聚丙烯复合导电纤维研究”一项;参与省教育厅A类“静动异形销钉搅拌式螺杆挤出机的研究” 、省教育厅B类“水溶性聚酯研究”等多项项目研究。参与了“抗菌粘胶纤维的开发”等多项横向合作项目的开发。
5、中国中央电视台 评论员曾任建行职员、上海证交所股票交易员,
98年进入媒体,先后在新华社、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担任记者、主持人、栏目主编。
现为中央电视台《今日观察》评论员。

6、黔西南州计划生育协会专职副会长男,汉族,1968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1988.07--1990.05 贵州省兴义市乌沙区大水井乡政府工作;1990.05--1992.01 贵州省兴义市乌沙区白碗窑乡政府乡长;1992.01--1993.02 贵州省兴义市白碗窑镇建镇筹委会副主任;1993.02--1995.09 贵州省兴义市白碗窑镇党委委员、副镇长;1995.09--1997.10 贵州省兴义市白碗窑镇党委副书记;1997.10--2002.06 贵州省兴义市白碗窑镇党委书记、人大主席;2002.06--2008.05 贵州省兴义市人口计生局局长;2008.05至今 黔西南州计划生育协会专职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