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中国四川省东南边缘。1994年人口45.23万,有土家、苗、汉等7个民族。东汉置丹兴县。隋更名石城县,唐天宝元年(742)改黔江县。1984年设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是四川省烤烟、红麻生产基地县之一,也是桐油、生漆、柑橘的主要产地之一。烤烟为省优质品种之一。茶叶、花生为传统产品,牛肉脯有名。自然景观较多,主要风景名胜有小南海、武陵山、官渡峡、观音岩等。
黔江县境内资源丰富,潜力巨大,独具优势,已探明的石英砂、煤、铅、锌、铝土等矿藏 30余种,且储量大,品位高,易于开采。全县江河密布,水量充沛,水能理论蕴藏量达16. 3万千瓦。农牧资源也很丰富,有草场60余万亩,所产中药材达1130余种。同时旅游资 源得天独厚,闻名遐迩的地震湖小南海,佛教胜地武陵山和号称“小三峡”的阿蓬江官渡 峡都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黔江历史悠久,东汉建安六年置县,名为丹兴,后数易其名而为黔江。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黔江是川鄂湘革命军及红三军的活动地之一。1983年11月14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黔江土家族 苗族自治县,1986年批准黔江为国务院定点扶贫县,黔江是集“老少边穷”于一体的山区县 。
破旧立新 人民翻身做主人
1949年11月12日,刘邓大军解放黔江,党领导的人民政权随即宣告成立,各族人民从此开始 当家做主人。
当时新生的人民政权所面临的是国民党川鄂湘黔边区绥靖公署(黔江时属四川)所留下来的经 济萧条、匪患严重、民不聊生的困难局面。土地相对集中在少数地主手里,多数农民靠租地 为生,农业生产水平非常低下,广种薄收,有的地方还有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全县没有工 业、没有电。就是土家族苗族传统的手工织染业,也在洋布、洋靛的冲击下大大减少。交通 也很闭塞,除过境川湘、川鄂公路150余公里外仅有木炭车8辆,民间运输全靠肩挑背磨。 教育卫生事业也很落后,全县仅有初级中学一所,教职员工35人;有卫生院一所,医务人员 7人。
有鉴于此,党和政府一方面着手政权建设,一方面积极发动群众开展清匪反霸、减租退押、 土地改革运动。清匪反霸稳定了局势,通过土改,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各族农民分得了 土地,积极参加农会、互助组和“一化三改造”运动,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解 放了生产力,群众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党和政府不失时机发动群众兴修水利、修建公 路,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粮食产量直线上升,能源、交 通有所发展;通过对少数小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二轻工业、商业也开始起步;文化、 广播、医疗机构相继建立或逐步发展;教育规模成倍扩大。各民族之间也初步形成了团结互 助的民族关系;民族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得到较好保持和发展。
从1951年至1957年农业产值年均递增6.1%,粮食产量递增7.1%,财政收入年均递增 50%。1958年到1962年,由于“左”的思想和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业经济急剧萎缩,人民生 活困难。1963年至1966年,党纠正了工作中的失误,农业产值年均递增10.9%,粮食产量 递增8.99%。从1967年开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农业生产停滞不前,财政入 不敷出,国民经济再次面临困难,人民生活水平逐年下降。
改革开放 沧桑巨变
改革给黔江带来生机,开放给黔江带来活力。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恢复了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黔江,各族人民物 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县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1985年,黔江财政扭亏为盈,财政收入是1978年的5.4倍;1989年,黔江提 前一年通过省检,消除绝对贫困;1993年黔江跨入全国101个明星县(市)行列;1997年黔江 顺利通过国检稳定解决温饱。
1.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商品基地建设成效显著。以粮食为基础,烤烟、蚕桑为骨干,经济 林木和畜牧为补充的商品基地建设,逐步形成并发展壮大。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烤烟生产列 入全国基地县,并获金奖,年产量达30万担,其中上等烟占20%以上,质量多年居省(四川) 市(重庆)首位;蚕桑生产基地建设超常规发展,1989年开始,短短几年就建成4万亩成片合 格桑园,年产茧超万担,被定为省(四川)级基地县。以生猪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基地不断壮大 ,仅生猪一项年出栏达38万头以上;林业生产合理布局,管造并重,年均成片造林达3万亩 以上。
2.民族工业从小到大,蓬勃发展。以卷烟工业为龙头,以食品加工、建工建材、能源为重 点 的工业体系已基本形成。黔江卷烟厂已从手工作坊发展为拥有固定资产3亿元、卷烟年产量 达30万标箱的全国中型企业,产品质量享誉省市内外,效益在全国中型企业中名列前茅。黔 江蓬江牌牛肉脯早在1988年就被评为商业部优质产品。牛肉脯、珠兰花茶已成为西南航空公 司的专用产品。黔江的民族工业品先后在首届巴蜀食品节,长江流域暨五省七市新产品、新 技术交易会和首届全国明星县(市)成果博览会上荣获16个金奖、8个银奖。
3.基础产业建设实现重大突破。黔江超前发展基础产业,兴修公路、畅通出口,发展能源 保障供给,改善通讯设施,提高通讯质量,改造旧城,培育市场。现已实现乡乡通公路,出 口路已全部硬化为三级路。黔江舟北机场已纳入国家计划,经过黔江的渝怀铁路年内开工。 电力基本自给,并基本实现村村通电。传统的手摇电话,已被程控电话所取代,并且乡 乡开通,实现国际直拨和无线寻呼。县城已由1.9平方公里发展为5.4平方公里,城市服务功能大大改善。
4.社会事业协调发展。黔江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体系健全,入学率、毕业率和 升学率逐年上升,为本地、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率先在原四川省少数民族县中实现了“ 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扫除文盲”和“普及实验教学达标”。1992年被评为“全国民族教育先 进县”。农村卫生工作也有了很大进步,村村都有医疗机构,地方病防治工作被评为四川省 “先进集体”,在原四川省少数民族县中率先实现“初级卫生保健达标。”新闻广播等文化 事业发展迅速,各区都建有卫星地面接收站,广播入户率、电视覆盖率达较高水平,新闻广 播多次受到四川省表彰。土家族苗族传统文化活动空前活跃。土家族传统体育表演项目板凳 龙多次参加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先后荣获三等奖、一等奖。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社 会主义民族关系日益巩固。
区域自治 民族政策促发展
早在建国之初,国务院对包括黔江在内的川东南民族问题就十分重视,曾多次派员进行调 查研究。1956年,中央民族学院潘光旦教授等一行前来川东、鄂西考察,确认川东南、鄂西 是土家族、苗族的聚居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黔江的土家族、苗族成分未能得到恢 复。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拨乱反正、正本清原,川鄂湘黔边区民族问题逐步得到重 视,党的民族政策逐步贯彻落实到黔江。
1981年开始,国家民委、四川省民委(黔江时属四川)先后多次组织专家、学者,对黔江进行 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了黔江的历史和现状。1981年11月,为配合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 ,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部、国家民委联合发出《关于恢复或改正民族成分的处理 原则的通知》,以指导人口普查中的民族成分恢复工作。1982年4月,国家民委在反复调查 研究 的基础上,召开了湘鄂川黔四省边境邻近地区部分群众恢复土家族成分工作座谈会,并形成 纪要以正式文件下发以指导工作。这个纪要和四川省民委的批示,成为指导黔江恢复土家族 、苗族等少数民族成分的纲领文件。至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束,黔江共恢复了14. 51万人的 少数民族成分,占总人口的37.7%。根据县内少数民族人口的实际状况以 及各族人民的强烈要求,中共黔江县委、县人民政府先后行文上报有关部门要求成立自治县 、实 行区域自治,国务院在一年多的反复调查的基础上,于1983年11月14日正式批准撤销 黔江县,设立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984年11月14日,自治县成立庆典隆重举行,国家民 委、全国人大民委、四川省委、省政府等到会祝贺,省人大、省政府分别授牌,黔江 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正式成立。
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成立,是黔江土家、苗、汉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随着 自治县的成立,党在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政策逐步在黔江得到贯彻落实。
自治县成立以来的历届县长都是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担任,人大常委主任中都有 土家族和苗族的代表,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已与少数民族人口相适应,第六届全国人大 代表中,也有了黔江的土家族代表。国家招工、招干,少数民族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少 数民族的政治地位空前提高,真正行使当家做主管理本区域内地方性事务的权力。
从1983年秋开始,国家开始降分录取或定向招收黔江的少数民族考生,以后又扩大到汉族, 为黔江培养了大批人才。
1984年开始,黔江被纳入“财政三项照顾县”和“民族贸易三项照顾县”范围,并开始享 受国家的民族专项资金扶持,如“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民族开发基金”、“ 温饱基金”、“中西部乡镇企业贷款”、“扶贫贴息贷款”、“民族教育基建专款”、“老 少边穷地区普及初等教育补助费”等等。同时按少数民族县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这些政策,激发了各族人民的政治觉悟,极大地提高了各族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对促进黔江 民族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廿年巨变 经验宝贵
“看似寻常最奇曲,成如容易却艰辛”。黔江改革开放20年,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坚持实事求是。立足黔江实际,找准了“打基础,建基地,立支柱”的开发路子,并组 织有力实施。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革开放20年,是不断探索、求实、创新的20年,是不断扩大开 放的20年。县委、县政府一方面加大内部改革的力度,挖掘内部潜力;另一方面制定了一系 列优惠政策,引凤筑巢,先后多次召开“小南海之秋”经贸会,取得了明显成效。
——坚持科教兴黔。一方面逐年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另一方面大力推广农业生产先进技 术,建立工业新产品开发基金,极大地促进了县级综合实力的提高。
——团结苦干。县级领导班子团结苦干,全县各族人民团结苦干,黔江人民创造的团结苦干 的“黔江精神”正在发扬光大。
——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改革开放20年也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族人民共 同进步的20年,黔江先后两次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
——按干部四化要求,大胆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一是成立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族 干部管理学校,加大民族干部的培养力度;二是积极配合上级部门选调少数民族干部到中央 国家机关和发达地区挂职锻炼;三是大胆使用年轻有为的少数民族干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茁壮成长。
展望未来 前程似锦
黔江的发展天翻地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黔江今后改革和发展总的指导方针 是:以开明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千方百计实施经济超常规运行、突破性 建设、可持续发展战略。奋斗目标是:到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各项主 要经济指标达到重庆市内中上等县水平,成为全国民族地区两个文明建设的先进县。
主要措施是:
1.深化改革。优化县内资源配置,狠抓企业资产重组工作,提高综合经济效益,增强县域 经济实力。
2.强化基础产业建设,改善投资硬环境。一方面加强市政建设,完善城市整体服务功能, 另一方面全力促成渝怀铁路的早日竣工和黔江舟北机场的早日开工乃至竣工;同时提高县内 公路等级,形成立体交通网络,畅通出口。
3.坚持高质量、高起点,对外开放,按照让资源、让市场、让利益的原则,在现行优惠政 策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放宽政策,改善投资软环境,以开放促发展。
4.深入贯彻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定《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自治条例》,切 实保障各族人民的政治权利,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促 进各民族共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