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素色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1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色素色( pigmentary colour)又称化学色(chemical colour),是昆虫着色的基本形式,这类体色是由于虫体一定部位有某些化合物的存在造成的,这些物质吸收某种长光波,而反射其他光波形成各种颜色。这类物质一般是新陈代谢的产物,如黑色素和嘌呤色素,但黄色的类胡萝卜素来自食物,它常与蓝色四吡咯色素结合,形成很多昆虫的绿色。根据色素所在位置不同,色素色又可分为表皮色、真皮色、真皮下色和表皮上色4类。翅上的斑纹属表皮色,其特点是昆虫死后仍保持稳定。蜻蜓体色中的黄色斑来自真皮细胞层,因而虫体死亡后,随着皮细胞破坏而消失。有些昆虫体壁透明,其体色由内部器官的颜色来决定称真皮下色。有些昆虫如蜻蜓当性成熟时表皮上出现柔软的绒毛似的白色蜡质,称表皮上色。

昆虫色素种类很多,许多昆虫典型的褐色或黑色都是由于黑色素造成的。黑色素的化学性质稳定,它的形成是昆虫排除体内有毒代谢产物的一种途径,对昆虫具有保护作用。

环境因素对色彩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温度、湿度和光等。高温使色彩变得深暗,低温则变淡,因此在不同的季节中,同一种蝶类颜色深浅是不同的。湿度大使色彩深暗,而干燥则使色彩变淡,例如生活在山上的蝶比山下的蝶颜色要深些。光的强度也能使色彩改变,如菜粉蝶蛹的体色随化蛹场所的色泽而改变,短光波能使之产生黑色素,而长光波可以消除黑色素。另外,昆虫体壁的色彩还可受昆虫体内咽侧体所分泌激素的影响。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