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寺简介郑州市汝河清真寺(郑州市宝昌里清真寺)始建于1940年,是火车站地区的宝昌里、三多里、朝阳街、万顺街、一马路、二马路等街区的广大回民群众进行正常宗教活动的地方。初由回民群众刘登云、郑彦真,祁文元、王庆福等人筹措建寺事宜,他们集资筹款,购置白家的坟地,初步建成为三间大殿(六百多平方米),三间水房,三间讲堂和一间门楼,占地计二千多平方米的一个四合独院以宝昌里命名的清真寺。
该寺遵奉伊斯兰教的伊赫瓦尼教派,在中国俗称新派,先后请姚金铭阿訇(宁陵人),朱生明阿訇(临夏人),刘子杰阿訇(通许人)任职。寺师傅为一帖姓人氏,常礼拜的多为火车站前做小生意的扶沟回民等。该寺一九五四年整修一次,朱生明阿訇奔走西北各地,募集3000元(币种不详),郑州回联会捐资10,000,000元(旧币),整修大殿和其它房屋。据一九六二年市宗教局统计资料显示,该寺的寺内房产18间、寺外2间,合计20间。[1]
清真寺历史及布局一九五七年,朱生明阿訇被离任,刘子杰阿訇上任,一九五八年宗教改革时期,该寺被关闭,被改为大伙(集体食堂),后被改为宝昌里粮店。一九七四年市政府建造中原大厦,该寺房产被拆除,土地被占用,从此,宝昌里清真寺在郑州市消失了。
一九八六年,迁至中原区的汝河新区的宝昌里及火车站地区的回族居民,深感生活不便,由袁圣训、李慈悯、方学尚、刘德印、丁建设先后酝酿建寺事宜,一九八七年由回族青年干部李慈悯执笔起草:“要求在汝河小区恢复开放宝昌里清真寺”的报告,由袁圣训、巴喜瑞、方学尚、海广武(台胞)、刘德印、刘本亮、李再田等人签名,他们先后和同刘兴广(阿訇)、闪平俊等老者,不顾年迈体衰,历尽坎坷,不屈不挠,奔波于各级政府部门之间,多次反映回族群众的正当要求。1991年3月6日—1996年3月6日期间,在汝河小区48—49楼间空地上租用4间简易平房60m2,每年租金1500元,后增至2000元做汝河小区临时清真寺,院中垒起露天火灶,烧水洗浴,其间先后请了刘兴广、李玉杰、巴东选阿訇任职,95年7月12日主麻日,经群众推荐选举出第一届清真寺管理委员会,主任:袁圣训,副主任:刘本亮、闪平俊,委员:虎忠仁、孙广恩、赵玉祥、海国福,初步完成了该清真寺的雏形。
由于回族群众常年的不懈努力和省人大代表马景云(女)的多方奔走呼吁,市政府终于在1995年元月5日下午召开“关于解决汝河小区清真寺问题”的专题会议,并发出[1995]3号会议纪要,按特事特办的原则,要求相关部门协助清真寺的选址、规划、审批、发证等各项建筑程序,划批出0.3亩土地,同意在现址上建立郑州市汝河小区清真寺,以满足该地区回族群众的生活需要。
一九九五年七月十一日至二OO一年九月三十日期间,在袁圣训阿訇带领下的社首群众,先后对该寺进行四期扩建工程,他们多方奔走,四处集资筹款,终于建设成占地约473㎡,房屋41间,约计871㎡之规模的景观寺院。[1]
清真寺阿訇目前,该寺阿訇由利比亚留学归回的李玉杰阿訇复任,学生20多人,该寺正常的开支及办学费用除少量捐款外,大部由袁圣训阿訇和虎忠仁教胞合捐,袁阿訇2001年12月16日归真后,其款项由袁氏子嗣继捐。[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