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原莞尔

王朝百科·作者佚名  2009-12-20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石原莞尔(1889年-1949年8月15日),生于日本山形县鹤冈市,日本帝国时代的陆军中将,日军侵略战略的规划者、理论家。日本思想家、政治家,军国主义鼓吹者。

人物生平石原莞尔生于日本山形县鹤冈市,其父石原启介曾任鹤冈市警察署署长,用“武士道”精神教导石原莞尔要勇敢而不惧艰险,优越的家庭环境(在当时的日本农村,警察署署长是当地吃皇粮的最牛的大官)也使年幼的石原养成不信邪,不畏权势,颐指气使的作风。石原莞尔信奉“日莲教”,是田中智学的忠实信徒。

1902年进入仙台陆军地方幼年学校第六期学习,以第三名的身份毕业,在此学习过程中,石原博览群书特别是历史、哲学以及人物传记,尤其是喜欢读拿破仑的相关书籍,在考试时他总是以最简洁的语言完成答题(与他人刚好相反),由于太多的与众不同,石原在同学们的眼中也是一个另类,被称为“7号”(精神病患者之意),当时的学习分为学科(理论知识)和术科(体育,马术,军事技能等),石原在学科上往往能轻松拿到高分,而在术科上成绩一般,这与他身体素质不出众有关。供幼年学校毕业生们选的科目有骑兵,步兵,炮兵和工兵。其实日本陆军当时还有辎重兵,但是日军内部有句俗话:“辎重要是也算兵,蜻蜓也能算老鹰”,所以幼年学校毕业生不当辎重兵的,日军的集团抢劫习性其实是来源于这种轻视补给的传统。在没有航空兵的时代,各兵种中最让这些十来岁的小孩子们神往的就是挥舞马刀纵马驰骋的骑兵了。但石原莞尔没有选择骑兵,选择的是步兵。因为通过阅读各种书籍,石原已经开始形成了将来的作战是在中国大陆的想法,虽然这个想法还是刚刚露头,还没有完全成熟,但石原已经感觉到了未来大陆作战的主力是陆军,是步兵。

1907年毕业后,石原进入步兵第32联队当士官候补生,并于当年12月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并以第21期步兵课第6名成绩毕业。(其实石原是第三名,但因为与老师的关系恶劣,被评定为第六,而前五能拿到天皇御赐的银怀表,后来石原被问及为何在陆军大学拿到第二时,石原的回答是“陆大没有品行分”。)

陆士毕业后重回第32联队,但与联队长关系不佳,在成立第63联队时,被推荐去63联队任职。

1915年考入日本陆军大学,1918年以第2名的成绩从陆大第30期毕业(实际上是第1名,由于在学习时过于狂妄自大,与老师关系不佳,故被剥夺了取得第一的资格)。在此期间,结识了板垣征四郎,并于之成为一辈子的朋友,搭档。

1918年陆大毕业后,在第63联队任职一段后即去了总部,虽是军刀组(陆大当期前6名)成员,由于性格怪异受排挤,被安排到训练总监部任职。

1920年4月就被派到武汉陆军中支派遣队司令部,到各地进行“考察活动”,以勘测地形及刺探情报,并得出“中国的官府对民众实在太苛刻,民众决不会和官府站在一起”的结论,这个结论对后来的9.18有相当大的影响。

1921年7月被调往陆大任教官(陆军大尉)。

1922年7月赴德国留学,在此期间爱上了摄影,购买了一整套设备。军刀和照相机是石原一生的爱好,后来现存很多918事件历史照片都是石原亲自拍摄的。

1924年8月晋升为陆军少佐,10月回国,重回陆大任教。

1928年8月晋升陆军中佐,2个月后,在皇姑屯事件主谋河本大作的推荐下,出任关东军作战参谋。1929年5月,板垣征四郎被任命为关东军高级参谋,开始与石原在关东军共事。

1929年7月,时任关东军司令官的畑英太郎就立即命令板垣征四郎主持从7月3日开始在满洲实施参谋旅行。在这次参谋旅行中,石原莞尔向参加者分发了三篇论文:《战争史大观》,《回转国运的根本国策——满蒙问题解决案》和《关东军满蒙领有计划》。

这三篇在当时与其说是论文,不如说是纲要的东西主要内容是强调“满蒙问题的解决是日本存活的唯一途径”。论据是以下三点:

1. 为了解除国内的不安要素,需要对外进出。

2. 积极解决满蒙问题不仅为了日本的利益,也是为了大多数支那国民的利益,为了正义日本必须果断行动。

3.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与其说满蒙属于汉民族不如说应该属于日本民族。

石原莞尔的这三点非常简单明了,直截了当。石原的第一点说的是实话,为了从当时的经济危机中解救出来,日本军阀和军阀背后的财阀选择的就是战争,也只有战争可以选择;石原的第二点则是所有侵略者的陈词滥调,所有的侵略者都是为了被侵略者的“利益”而“迫不得已”地发动侵略战争的;值得注意的是和详细解释了的前两点根本不同的第三点。这个“历史的观点”是怎么一回事,没有人知道,除了这一句话之外,石原没有做任何说明。

1931年与东条英机、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本庄繁等人策划九一八事变,并借口占领中国东北。

1932年因满洲事变(即918事变)晋升陆军大佐。

1933年8月,石原莞尔任命为第4联队联队长,两年的1935年8月经陆军省军务局长永田铁山少将举荐升任参谋本部作战课课长。

1936年226事变中,石原坚守岗位,在整备参谋的任上果断指挥严厉镇压,得到统制派好评(石原非统制派成员),37年3月晋升为少将,并被任命为参谋本部作战部部长。

石原是所谓“行动派”, 一当上作战部长以后甚至改组了参谋本部,将原来总务部管的“动员,编制”业务也移到作战部来了,新成立了一个“战争指导课”,把原来总务部所管的仅限于对具体战案所行使的动员和编制机能扩充到对未来战争的动员和编制规划,使之具备了货真价实的“战争指导”机能,这样的改组以后,作战部集中了参谋本部90%的权限,石原部长成为了实际上的参谋次长(当时的参谋总长是皇族闲宫院载仁亲王,只是挂名,实际行使权力的是参谋次长)。

石原又重新主持修订了“帝国国防方针”。那个帝国国防方针最早是田中义一在1907年搞的,后来在1923年海军裁军时由海军军令部主导又修改过一次,1936年6月底的这次是第三次修改了,修改后名为《国防国策大纲》,主要内容是:

“日本的国策是成为东亚的指导者,为此一定要具备能够排除苏美英压迫的实力。在充实能够对抗苏美英的军备特别是航空兵力的同时,做好稳固日满和北支(华北),完成进行持久战的准备的基础工作。

完成了军备的充实和持久战的准备后,首先开始积极工作以尽快迫使苏联放弃进攻远东的图谋。在此期间努力与美国保持亲善关系,苏联屈服后与其建立亲善关系,将英国实力驱逐出东亚,解放东亚各民族。

苏联和英国屈服后,领导东亚各国合作使其实力得到飞跃发展,准备和美国的大决战”

应该说,这个石原莞尔主持修订的《国防国策大纲》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那个《国防国策大纲》提出的假想敌顺序是美,苏。首先对苏已经放弃了进攻战略,而代以“完成了军备的充实和持久战的准备后,首先开始积极工作以尽快迫使苏联放弃进攻远东的图谋”的字眼,就是说在武力的后备上与苏联谈判,不与其交恶。起码从现实的工业生产和军事兵器实力来说,立即和苏联交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在石原看来,苏联南下的路线有三条,分别是满洲,内蒙和新疆。但是因为地理的因素,苏联人肯定会放弃后两条而选择满洲,所以要北极熊打消南下的念头,首先就要经营好满洲国。

对美国则是“努力与美国保持亲善关系”,因为石原知道日本和满洲都有丰富的媒,铁资源,可是缺少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石油和橡胶。那玩艺全在美国人和英国人手里,所以千万不能和美国人翻脸。只要不和英美翻脸,石原认为英美会默认“满洲国”的存在,因为有一个日本人控制的满洲,正好为英美消除了共产主义南下的忧虑。

对华战略则是“做好稳固日满和北支(华北),完成进行持久战的准备的基础工作”,反对扩大战争。也就是说:挑动在西北的国共内战,同时建设满洲国,巩固华北,堵住俄国人南下,再向南洋渗透,得到马来亚的橡胶和文莱的石油,同时挤走英国人,争取把手伸到“兰印”(荷属东印度,现在的印度尼西亚),确保石油,这以后再和美国进行“最终战争”。

1937年七七事变后,石原担心全面侵华会使日本陷入战争泥潭而不能自拔,主张逐步占领中国,与以陆相杉山元大将为首,加上军务军事课长田中新一大佐和参谋本部作战课课长武藤章大佐这两个身居要职的主战派形成尖锐的矛盾,在参谋本部的位子岌岌可危。

1937年9月,在前任关东军参谋长兼好友板垣征四郎的推荐下,石原调任关东军去给东条英机当参谋次长。石原莞尔自认为是“满洲国的建国之父”,他是为了准备和美国进行“最终战争”而建立这个“满洲国”的,他要把这个“满洲国”建设成为一个能够自给自足,具备完整工业体系的后方基地。可是对东条英机来说,所谓“满洲国”就只是三个汉字而已。虽然东条英机把所有有关军事的事项移交给了石原莞尔。但石原要的不是这个,石原要的是对“满洲国”的政治控制权,而东条英机不肯放弃恰恰就是这个权力。所谓“满洲国”已经成了东条英机的私人天下。当时伪满有一个“二KI三SUKE”的说法,是指实际上在操纵伪满的东条英机(关东军参谋长),星野直树(“满洲国”总务厅长官),松冈洋佑(满铁总裁),鲇川义介(满洲重工业开发株式会社社长,现在的日产(尼桑)公司和日立制作所的创始人)和岸信介(产业部次长和总务厅次长)这五个人,前两个的名字最后一个读音是“KI”,后三个人名字的最后读音是“SUKE”,所以有这个说法。前三个是上了审判台的甲级战犯,后两个也在巢鸭监狱住了一阵。

后来成了甲级战犯的大川周明是石原莞尔的同乡,到满洲出差时先来看望石原莞尔,说完话以后顺便问了一句:“东条参谋长的办公室在哪儿?得去和他问个好。”石原莞尔的回答是:“噢,那个东条上等兵啊,就在对面”。

应该说如果不看石原和东条争执的内容而仅仅从表面来看的话,失礼的是石原莞尔,不管怎么说东条英机是他的长官。尤其在军队这种靠严格的上下级关系才能赖之以存在的团体中,石原莞尔的举动是有悖常识的。但由于石原一贯的为人,大家倒也不觉得新鲜,问题是东条有没有那么大的度量了。

东条是那种心机很深,喜怒不形于色的人。他对石原虽然十分不满,但绝不像石原那样表露出来,而是用他最拿手的方法:使用宪兵来解决问题。当然即使是东条也还没有办法在那时候就公然使用宪兵来监视关东军参谋次长,但是和石原来往密切的人都受到了宪兵的关照,就连石原本人寄给原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的信,从新京(长春)到东京居然走了40多天。

在东条这边看来,石原对他本人的态度是问题,对东条太太胜子的花钱问题不依不饶的追究当然也是问题,但最重要的是怎么看石原怎么像赤化分子,所以对石原必须充分注意。

其实这是东条英机由于争权夺利太激烈了以后产生的一种幻觉。在满洲国的作用问题上东条和石原有分歧,但在满洲国的具体运营上两人并没有什么区别,石原莞尔和赤化分子是八竿子打不着。两个人都是陆军大学校毕业的参谋出身,思维前提是一致的——都是军国主义的思维。两人都是靠关东军在运营着满洲国,甚至连关东军主管满洲国事务的人都没有变过,都是片仓衷,只不过从片仓衷大尉成了片仓衷中佐罢了,两人的冲突主要在对那个“协和会”的看法上面。

协和会的来历和石原莞尔密切相关。9.18事变以后在石原莞尔的指示下山口重次和小则开作把原来自发的“满洲青年联盟”解散而代之以关东军资助的“协和党”,板垣征四郎参谋长亲批了两万大洋的第一笔经费。石原莞尔不信任政党,认为所有政党到最后都会被财阀收买而不利于军部的统治,所以一开始就应该有一个代表军部的“政党”。

但这个“协和党法”一直也不见发布,当时还只是中佐的石原莞尔喊来了“满洲国总务长官”驹井德三问清了原委后吓了一跳,不发布的理由是溥仪不同意。

石原莞尔可真昏过去了:“溥仪是什么东西?他不同意就不同意了?”

驹井德三无可奈何:“道理是这样,但名义上怎么着他是‘满洲国执政’,他不同意也没办法。”

这激起了石原莞尔的好奇心:“溥仪为什么不同意成立协和党?”

驹井德三也是哭笑不得:“溥仪反对‘党’的称呼,他原来就是被革命党赶下皇位的,所以对‘党’这个字过敏,什么都行,就不能党”。

所以从此以后就叫“协和会”,不叫“协和党”。那可能是溥仪对日本人唯一说过的一个“不”字吧。

在对政党的看法上,东条英机和石原莞尔完全一样。东条英机也是支持近卫内阁解散全部政党而代之以“大政翼赞会”的主张的。但和一直在感激协和会在满洲事变帮了关东军大忙的石原莞尔不同,东条英机觉得那就是一伙成不了事的地痞流氓,也只有像石原莞尔那样的流氓才会和他们情投意合。东条觉得在某种意义上,协和会是比共产党更加危险的不稳定因素,特别是石原这个协和会后台还一直在企图通过北京大学教授鲍明铃想和中国驻美大使胡适取得联系以便打开日蒋谈判的路子。

对于石原莞尔持这种看法的人其实不止东条英机一个人,所以在1938年5月东条英机走马上任陆军次官的时候,关东军参谋长这个职务由石原莞尔代理了半个月,但最后不是像不少人所猜想或担心的那样由石原莞尔接任,而是由和东条英机私交甚厚的第十师团长矶谷廉介中将来接任,因为对日本陆军来说,石原莞尔已经没有用了。

1938年6月,石原莞尔向矶谷廉介提出包括加强协和会,约束日本人官吏和废除关东军第四课(就是那个片仓衷中佐为课长的主管满洲国事务的部门)这三个构想的改革方案,被矶谷廉介拒绝,一怒之下,来了个不请而辞,脱下军装留下一份辞职报告就回日本了,为减少此事影响,在板垣征四郎安排下,住进了东大医院(当时的东条次长估计还想把他弄进精神病院呢)。出院后任舞鹤要塞司令(手下一个兵都没有,完全一个闲职)。

1939年8月晋升陆军中将,在支那派遣军总参谋长板垣征四郎推荐下出任第16师团司令官。石原与东条英机等关系继续恶化,多次公开宣扬东条英机、梅津美治郎之辈才是日本的敌人,他们是世界的敌人,他们全都应该枪毙。对于这种挑衅,东条派自然不会视而不见。1941年3月,石原被编入预备役。

退役后的石原莞尔回到了他的故乡山形县的鹤岗。在东条英机派来的宪兵的监视下,继续搞他的“东亚同盟”,发表反东条言论。因为“满洲事变的英雄”和“前陆军中将”这两顶光环,宪兵们除了监视之外,也不敢直接对石原莞尔有什么不恭敬的行为。

1941年12月8日,东条内阁开始了太平洋战争。石原莞尔的评论是:“如果说这场战争需要1万元的话,英美实际上有100万元,而日本只有1千元,这种差异只能用战略来弥补,而不能用什么‘化不可能为可能’的口号来弥补。在战略上除了寻找敌方的弱点之外,还必须认识到我方所拥有的条件,战法,战士,特定兵器及其他战争手段的优点,只有依靠这些优点才能扩大敌人的弱点。军当局在第一阶段作战计划完成的现在提出下一阶段的战争计划,这个战争计划必须包含必要的生产增强数量和实行的手段方法及其可能性。”但是这时候已经不可能有人听得进石原的话了。战争的进程一步步印证着石原的说法,以致来监视他的很多宪兵都成了他的信徒。

裕仁天皇后来也说:“石原是个什么样的人,不太清楚。”战后,石原为设法脱罪,写信给美国驻日部队总司令麦克阿瑟,声称自己是爱好和平的,麦克阿瑟也没有计较他的罪过(这里有个问题:盟军在追究日本陆军战争责任时,注意派系问题,与东条不和者,往往会被减轻罪责,希翼他们能站出来做证,做实东条派的战争责任,石原莞尔与东条英机关系非常恶劣,反对扩大战争。从战争责任上说,他作为侵华战争的发起者,应该被追究责任)。

石原莞尔于1949年8月15日(日本战败4周年纪念日)因膀胱癌死于家中。(还是因为军刀惹得祸,军刀太长,下马时不方便,1930年出了一些意外,尿道破裂,留下病根)

当今日本著名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的父亲小泽开作是当年的满洲日本侨民,据说因崇拜石原,而将其儿子取名为征尔,名字取自板垣征四郎和石原莞尔。

石原莞尔是一个喜怒无常、脾气暴躁而又冷酷的人,但又是一个造诣很深的战略家,这一点令开始瞧不起他的军校教官和德国佬们也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战后中国法官请他出庭指证他的好友板垣征四郎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罪行,由于担心自己的罪行暴露而拒绝出庭。

注:前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与石原莞尔没有关系,虽然都姓石原,但是他们确实完全不相干的两个人。有些文章中称石原莞尔是石原慎太郎的父亲,其实是错误的。

石原莞尔没有子女,他去世后,整理他遗物和办丧的都是他的弟弟石原六郎操办的。另一方面,石原慎太郎的氏族系谱非常清晰。他的父亲叫石原洁,出身贫寒,作为一个学童的出身,经过自己的努力最后终于成为某大公司的董事级任务。这个石原洁和石原莞尔也是没有任何交集的。

石原莞尔和石原慎太郎虽然完全没有关系,不过目前日本政界中有一个重要人物倒是石原莞尔的远亲。这个人叫加藤竑一,加藤竑一的父亲加藤精三和石原莞尔同样是庄内藩的出身,而且是亲戚。加藤竑一最近因为他的老家被日本右翼分子放火烧掉而频频在电视上露面。

生平1902年,进入仙台日本陆军地方幼年学校,1905年转入日本陆军中央幼年学校。1907年,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05年,以第21期步兵科第6名的成绩毕业。

1920年4月,被派往驻汉口的日军华中派遣队司令部,用一年多的时间考察了中国湖南、四川、南京、上海、杭州等地,搜集政治、经济和军事情报,形成“大陆扩张”侵略战略思想,总结出了对付中国军阀的办法——“比起武力会战,收买、宣传具有更大的价值”。

生平年表从村内的中学退学

1902年9月,入学仙台日本陆军地方幼年学校

1905年9月,转学东京日本陆军中央幼年学校

1907年6月,授衔士官候补生,加入日本陆军第32联队

1907年12月,入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1909年5月27,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第21期)

1909年12月25日,日本陆军步兵少尉,进入步兵第65联队

1910年4月在春川的日本军队中驻扎

1913年2月,晋升步兵中尉

1915年11月,入学日本陆军大学

1918年11月,日本陆军大学校毕业(第30期)

1919年4月,晋升步兵大尉,任步兵第65联队中队长

1919年7月,调入日军教育总监部

1920年4月,调入华中派遣队司令部,加入顷国柱会

1921年7月,任日本陆军大学教官

1922年7月,赴德国留学考察

1922年9月,驻德国

1923年2月,到达柏林

1924年8月,晋升步兵少佐

1925年10月,任日本陆军大学教官

1928年8月,晋升步兵中佐

1928年10月10日,调任关东军作战主任参谋

1931年10月5日,任关东军作战课长

1932年8月8日,晋升步兵大佐,调入日本陆军兵器本厂(曾作日内瓦会议随员)

1933年8月1日,调任仙台步兵第4联队长

1935年)8月1日,调任参谋本部作战课长

1936年二・二六事件期间任戒严司令部参谋兼务,处理事变

1936年6月19日,调任参谋本部战争指导课长

1937年1月7日,调任参谋本部第1部长

1937年3月1日,晋升日本陆军少将,任参谋本部第1部长,卢沟桥事件爆发后,主张“不扩大方针”; 9月27日转任关东军副参谋长

1938年8月18日,兼任满州国日本大使馆日本陆军武官

任关东军副参谋长期间,就满洲国的统治方式跟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发生矛盾,被调回日本国内

1938年12月5日,调任舞鹤要塞司令官

1939年8月1日,晋升陆军中将,调任留守第16师団司令部

1939年8月30日,调任第16师团长

1941年,被参谋总长东条英机罢免职务,3月1日起等候命令,8月31日被转入预备役

在立命馆大学任教授教国防学

1946年,移居山形县饱海郡高瀬村(今游佐町)

1949年,8月15日死亡

侵略理论家石原是日军中有名的侵略战略理论家,1920年代曾著书:

《现在及将来的日本国防》

《战争史大观》

《扭转国运的根本国策——满蒙问题解决案》

《关东军领有满蒙计划》

《从军事上看日美战争》

《满蒙问题我见》

提出自己的战争地缘理论:

发源于中亚的人类文明分为东西两支,几千年来各自发挥其特长和特点,不断进步,而最近两三个世纪的发展更是突发猛进。时至今日,这两个文明已形成隔着太平洋而相互对峙的局面。这种局面必将导致战争,战争之后将走向统一,最终“创造最后最高的文明”“黄金时代”,“人类最后的大战争”是“以日美为中心而进行的世界大战争”,首先是持久战争,然后是决战战争。

因此主张,为了“以战养战”、持久作战,以取得决战胜利,必须占领中国东北作为日本的战略资源供应基地。他的侵略战略直接指导了日本关东军发动的九一八事变和侵占中国东北。

逃脱战争罪行审判1945年日本投降后,石原莞尔认为自己是受东条英机迫害的和平主义者,发表了《我们的世界观笔记》、《新日本的出路》,释出了“放弃战争”的概念,并提出建设“不要战争的文明”等主张,同时给驻日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的信中提出“超阶级的政治”等观念:“过去的政治是为阶级利益的政治”,而“超阶级政治”只是“为了理想”。

1949年8月15日,石原莞尔因膀胱癌病死家中,终年60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