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侗族花桥

花桥是侗族人民建筑艺术的精华。侗族人民在环绕村寨的河流上或穿寨而过的小溪上,建起一座座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花桥。花桥的全部桥身都是用杉木横穿直套,卯眼相接,不用一根铁钉和铁部件,结构极为合理。他们还在桥身上建起一个长廊式的建筑,把桥身完全遮盖起来。长廊上有供过路人休息的长凳。因为人们可以在桥上避风躲雨,所以花桥也被人们称为风雨桥或长廊风雨桥。
从结构上花桥可以分为亭阁式和鼓楼式两种。桥面上有亭阁式建筑的是亭阁式花桥,这种花桥在侗族地区是常见的。在比较宽阔的河面上,往往在大桥长廊上加盖3至5层的四檐四角的鼓楼式建筑,这便是壮观的鼓楼式花桥。
位于贵州黎平县地坪乡的花桥,横跨在美丽的南江河上,桥身长约70米,宽约4米,距水面高8米。桥上建有三座桥楼,中楼高约5米,是一座五重檐四角攒尖顶的鼓楼,顶上安装有葫芦宝顶,桥两端是三重檐歇山顶高约3米的鼓楼。桥翼角巧装套兽,横廊顶脊装饰泥塑鸯鸯、凤凰。廊内两侧绘有侗族风俗画和花鸟山水画,形象生动。桥北端配建一座高约9米的六角攒尖顶的风雨亭。亭中常住着一位老人,他一年四季从早到晚,在这里沏上茶水,供来往行人饮用。桥的柱头上挂着一捆捆由热心的侗族妇女扎制的草鞋,为行人提供方便。隆冬季节,寨里的人还轮流挑柴来生火,供行人歇息时取暖。这些暖人的情意,显示了侗族人民乐于助人,热情待客的美德。
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有一座现今中国最大的风雨桥,名龙津桥。这座横卧在舞水上的风雨桥始建于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年) ,400多年来经过多次损毁和多次重建,一直是湘黔公路的交通要塞,是商贾游客往来云集的繁华之地,史称三楚西南第一桥。1998年初,为恢复这一历史名胜,开发旅游资源,芷江侗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决定重修龙津侗乡风雨桥。 1999年初,正式动工修建龙津桥;1999年11月7日该桥竣工投入使用。新的龙津风雨桥全长246.7米,宽12.2米,人行道宽5.8米,人行道两侧长廊共设厢房式店面94间,使其不仅具有旅游观光、交通往来的功用,而且还是世上独一无二的风雨桥商业步行街,长长的桥廊上相隔不远就建有一座桥亭,一共是7座桥亭,中间最高的一座桥亭高17.99米。登上亭台可以观赏舞水两岸风光,河西巨大的建筑群是全国内陆最大的一座妈祖庙----天后宫;河东岸边是侗乡最大的吊脚搂群,远处群山叠翠,近处舞水飞溅,恰似一幅飘动的风光画。
2、花桥镇 地名花桥地处四川新津县东北部,距成都市中区28公里,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宜人,资源丰富,是成都平原有名的鱼米之乡。2000年被列为四川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2001年被列为新津县小城镇建设试点示范镇。
花桥人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抓住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契机,坚持"立足高起点、培育新增点、找准支撑点、展示新亮点"的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和"开放立镇、工业强镇、农业稳镇、城建兴镇、商贸富镇"的经济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国家小城镇建设用地各项优惠政策,沿大件路、川藏路构筑"花桥工业开发园区",经济发展迅猛,外来投资势头强劲。
八十年代初开始,该镇充分依托北连成都,南接康藏的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业,现已成为年种植面积上万亩的"川藏特种及秋淡蔬菜供应基地",蔬菜产业已成为全镇农民增收支柱产业。2000年,全镇蔬菜产业产值达4000万元。
该镇蔬菜生产季节为春、夏、秋、冬四季,生产技术先进、春、冬季采用大棚、中棚、小棚及地膜覆盖。近年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如秋豇豆、秋四季豆、秋匣子、秋黄豆、秋嫩食玉米等,经济效益明显。
3、花桥 宁德市花桥,位于福建省屏南县古峰镇古村下游。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重建。石拱木构廊屋桥,东南—西北走向。长22米,宽4.3米,上立四柱九檩穿斗式构架。7开间,32柱。桥面中间是石板铺的通道,左右以河卵石铺面,桥正中间以青细卵石砌成花型。桥中神龛祀临水夫人。上方建藻井,桥屋屋面正中间升出歇山式屋顶,形成重檐桥屋。现两边改成水泥坐凳、檐下有风雨板。1984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4、花桥国际商务城花桥国际商务城地处苏沪交界处昆山市花桥镇,地域面积50平方公里,距离上海市中心不到25公里,西邻昆山国家级开发区,东靠上海国际汽车 城,正好处于沪宁经济走廊这一上海对外经济主通道的第一节点。花桥国际商务城对外交通十分便利,距虹桥机场仅25公里,浦东机场80公里,沪宁高速、同三 高速(A30)、312国道均交汇于此并相互贯通,沪宁铁路、京沪高速铁路在此经过,沪宁城际铁路已立项建设,正在规划中的苏州至上海的轨道交通也将在此实现同站换乘。
2005年8月,江苏省委省政府根据全省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的新特点和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新态势,对全省加速现代服务业作出全面部署,建设花 桥国际商务城成为其中一项重要战略举措。根据部署,花桥国际商务城将按照”融入上海、面向世界、服务江苏”的总定位,发挥上海的区位优势、江苏的政策优 势、昆山的成本优势,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最终建成江苏省内、上海经济圈内、沪宁线上以国际性商务服务为主要产业的现代商务城。一年来,花桥国际商务 城聘请了美国麦肯锡公司、上海城市规划院同步推进商务城的功能策划和规划工作,将商务城50平方公里分为启动区、配套区、物流区、控制区等四大功能区,首 期重点开发11平方公里启动区。
花桥国际商务城将重点吸引三大特色产业。一是制造企业的区域性总部,包括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营销中心、管理服务中心等;二是大公司业务流 程中的后台处理中心,包括运营支持、供应链处理、客户管理中心以及银行、证券、保险等大型金融机构的财务结算中心、客户呼叫中心等;三是跨国公司业务流程 的外移外包,包括网络管理、办公系统支持、企业应用软件研发制定等IT流程业务。同时,引进与之相配的酒店、商业、展览展示和文化、居住等项目。力争通过 8–10年的努力,将花桥国际商务城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集聚现代商贸服务业的功能区,成为江苏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示范区。
5、武汉花桥花桥位于汉口解放公园路的西北端。据传,在原来的黄孝河上,横跨了一座木质桥,两旁有雕花栏板,俗称“花桥”。花桥之名由此而来1965年,此处建造了一座钢筋水泥桥,长19.2米,宽4.02米,桥台为浆砌块面,可通行载重八吨以下的汽车。后来,为根治黄孝河,把整个河道改为地下涵管,上辟汉口第四干道———建设大道,这座水泥桥也被拆了,未留任何痕迹。现在,虽然两座桥都已不复存在,但花桥这一地名仍然沿用至今。
6、武穴市 花桥镇千年古镇,将军故里。花桥镇,位于武穴市东部,历史悠久,人杰地灵。革命战争年代是著名的红色根据地,红四方面军重要组成部分红十五军的发祥地;武穴市的陈康、蓝侨、陈金钰、杜国平、张春森、郭锡章等六位共和国将军都出生在花桥;原中共中央委员、新华社社长、著名记者郭超人,原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国家电影局局长陈播等文化名人也出自于花桥。座落于镇东南的郑公塔,属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唐显庆年间(公元656-661年)僧日新建禅居寺,紧邻该寺有一郑姓官吏在此建塔,故名郑公塔,塔高19.74米,7级8角密檐式,被称为鄂东的“比萨斜塔”。全镇版图面积150平方公里。辖38个村,2个居委会,总人口八万余人。
沪蓉路口,紧靠京九。花桥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位于太白湖畔,是沪蓉高速公路的口子镇,西距京九铁路武穴站8公里,东距九江市40公里,南距长江港口20公里,石松公路北接106国道贯穿全镇。近几年,镇区城建迅猛,拉开了两纵三横的城镇框架,硬化道路4000余米;电信、移动、联通等业务在花桥全面开通。花桥农业在总体上已形成北部沿山林果产业带、中部沿路粮油瓜菜产业带、南部沿湖养殖产业带。其中水产养殖已成规模,全镇有水面8000亩,精养鱼池就达5000亩,已形成丰收围名优鱼基地,赤矶湖河蟹基地,大洋围鱼藕基地等10大规模基地,年产值达5000多万元。
发展五金,建设钉都。花桥是全国最大的五金生产基地,有"中国五金工城"、"钉都"的美誉。2000年,全镇企业达成329家,产值17.6亿元,利税1.3亿元,从业人员1.6万余人,其中,五金企业65家,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五金企业有五金设备厂、麒麟五金制品有限公司、群英螺钉厂等3家。五金集团拥有设备、原材料、五金产品、农副产品、服装等五个方面的进出口经营权。木螺钉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3%,占领我国西部市场的"半壁江山"。《中国乡镇企业报》、《经济日报》、《湖北日报》对花桥的五金特色产业的大干快上,跨越式发展作过特别追踪报道。勤劳热情的花桥人民愿与国内外客商携手建设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