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米格-21系列中,米格-21MF是较为重要的一个改型,在外观上看该型加大了背鳍、进气口和进气锥。进气锥的变化使得MF可采用尺寸更大、性能更好的雷达,同时解决了进气口唇部对雷达的干扰问题。我国的歼-7Ⅲ型与米格-21MF型相似,于1972年正式开始研制。歼-7Ⅲ型是我国第一种全天候战斗机,具有重大的意义。1982年,成飞的宋文骢担任该项目总设计师,1984年4月26日,歼-7Ⅲ在成都飞机厂首飞上天。
与歼-7I相比,歼-7Ⅲ的零件变化率为80%,成品变化率为43%,采用新材料37项,新成品190项。具体的改进包括配备了新型全天候截击雷达,具有空空和空地工作模式。从外观上识别该型歼击机,应注意加大了的背脊和进气锥,背脊从座舱延伸到垂直安定面,里面装有操纵杆、电子设备等。装备部队歼-7Ⅲ主要采用绿、蓝、褐色组成的深色迷彩,与歼-7其他型号采用的灰白色迷彩大不一样。背脊上不再有纤长的天线,垂尾顶端和进气口下方机身表面两处各加装了三根柱状敌我识别天线。进气口右上方除了安装有固定空速管,还有突起的气压传感器。尾翼弦长加大,以适应气动外形的改变,因此面积明显大于以往的歼-7。座舱盖与其他型号也有明显区别,向右侧开启,后部与背脊平整结合,而不像其他型号那样呈气泡状。风挡上方还有一个明显凸起的WG113-1甲型后视镜,这也是重要的识别特征之一。此外,Ⅲ型风挡前有一个凸起的附面层排出口,座舱下方接近机腹处有薄薄的机炮整流片,翼根上方的主轮舱凸起也显得比较大。
歼-7Ⅲ的改型歼-7ⅢA又称歼-7IV,后称歼-7D,同时歼-7Ⅲ也改称歼-7C。D型针对C型上暴露出的各种问题进行了改进,1995年装备部队。D型机体比C型更粗、更长,改装了新型平视显示器、新型火控雷达等设备,采用双联23mm机炮。加装了箔条/红外诱饵投放器。D型在外观上与Ⅲ型非常相似,仅垂尾尖端和根部的天线有所不同。歼-7Ⅲ和歼-7D的双管机炮都在机腹,翼根旁边没有机炮,这也是识别的一个依据。